邵愛玉
(淄博職業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以考試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加強護理專業教育教學內涵建設
邵愛玉
(淄博職業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考試模式改革;護理專業;教育教學內涵建設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考試是教師根據培養目標,選擇相應的考試內容和方法,對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具有的能力、技能、素質水平進行測試和評價的手段。要想對培養出的人才是否達到培養目標作出評價,就必須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考試考核方式。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類型,必須改革、創新考試模式。
護理專業目前考試形式主要采用平時考核加期末考試的方式。平時考核以提問、作業和實驗報告為主,平時考核成績占課程成績的30%,期末考試多采用閉卷考試,期末考試成績占課程成績的70%。
平時考核成績同班學生之間沒有太大差異,類同作業、類同實驗報告現象比比皆是,個別學生做作業,其他學生照抄的現象屢禁不止;期末考試以記憶性內容為主,很多學生平時不努力,考前突擊,仍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考試形式不合理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阻礙了學生能力的提高。
無論是平時考核還是期末考試,都以知識考核為主,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考核基本處于空白;同時,由于部分教師常年脫離臨床、護理崗位,考試內容脫離實際工作需要,無法實現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
課程成績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這種教學評價方式重結果輕過程,不利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考試反饋機制還沒形成,考試結束即課程結束,教師和學生不進行溝通。因此,一門課程結束后多數學生仍然不知道哪些知識、能力是自己的薄弱環節,這不利于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種種原因,行業兼職教師、雙師素質教師占校內專職教師的比例較低,多數課程考試缺少行業人員參與,使得考試內容缺乏時代特點,很難實現貼近崗位、貼近社會這一要求。
總之,護理專業現有考試模式還不能滿足培養工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必須進行改革。
堅持考試模式改革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有利于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原則,各種考試的實施要有利于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每門課程在每個章節、每個單元授課結束時分別設計由簡到難的教學案例和實訓項目,根據不同的課程設計不同類型的工作任務,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逐漸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入行業調研,挖掘、提煉護理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加強實訓操作在課程考試成績中的比重,實現考試重點由理論知識向操作技能轉移、考試內容由教材向職業崗位要求轉移。
堅持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與綜合素質全面考核的原則;堅持平時形成性考核與期末總結性考試并重的原則,摒棄只考理論知識不考操作技能、綜合素質和一次考試定優劣的不科學做法。
堅持以考試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帶動人才培養全過程各主要環節內涵建設并進行系統設計的原則。通過考試模式改革,帶動課程體系建設,精選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善實驗實訓條件,提高師生整體水平。
考試模式改革涉及到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主要包括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雙師隊伍建設等。
3.1.1 改革課程考試維度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圍繞課程教學目標和質量標準,構建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和素質三維綜合評價體系,對每位學生在課程結束時均要進行課程綜合評價。根據專業和課程特點,科學、合理地確定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在課程綜合評價中所占權重,但要注重突出能力本位。一般課程可采用“352”模式,即理論知識占30%、操作技能占50%、綜合素質占20%。
3.1.2 改革課程考試模式 全方位設計考試內容,使之涵蓋知識、能力、素質3方面的要求。知識評價采用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平時考核以學生出勤、課堂表現為主,期末考核以閉卷考試為主,考試內容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接軌;能力評價采用平時實操考核和期末綜合操作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能力考核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由單一能力測試到綜合能力測試然后到創造性能力測試;素質評價采用平時評價和期末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通過觀察、面談等方式評價學生,以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傷觀念,使學生牢固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3.1.3 安排實習前強化訓練 為了使學生能夠迅速適應實習崗位,實習前學校為學生安排了為期4周的護理技能強化訓練,訓練結束后實行一對一考試,考試內容抽簽決定,考試合格者方可進入實習階段,考試不合格者,不予安排實習,直到其考試通過為止。此種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水平,受到了實習單位好評。
3.2.1 系統設計課程 對于專業基礎課,淡化學科概念,減少原理、機制等方面的內容,以夠用為尺度。如將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學,生物化學和生理學整合為正常人體功能學;對于專業課,按照生命周期設置,將傳統的課程設置體系——臨床醫學概論、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等課程改變為兒童護理學、成人護理學、老年護理學、母嬰護理學等課程;同時根據目前衛生事業發展現狀,增設急救護理、社區護理、老年護理、涉外護理4個方向,不同方向課程側重不同,滿足社會對衛生人才的不同需求。具體到每門課程,通過專業調研,挖掘、提煉典型工作任務,基于工作過程選擇教學內容,按照理論實踐一體化理念進行單元課程設計,明確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目標,并依據培養目標制訂課程的知識評價指標、能力評價指標和素質評價指標,突出對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
3.2.2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改變以往教師“一言堂”的局面,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大教學方法的改革力度,積極推進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推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模式和團隊合作學習方式;在每個章節、每個單元、每門課程結束時都安排難易程度不同的項目設計,突出學生能力培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我校護理技術、成人護理課程已經開始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2.3 修訂、完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 修訂、完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包括備課環節質量標準、課堂教學環節質量標準、作業與練習環節質量標準、輔導與答疑環節質量標準、實驗實訓教學環節質量標準、課程設計環節質量標準、考試考核環節質量標準、頂崗實習環節質量標準、畢業設計(論文)答辯環節質量標準等,為改革考試模式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3.3.1 加強校內實驗實訓建設 按照教學做一體化和生產性實訓的要求,不斷改善校內實驗實訓條件;同時加強校內實驗實訓內涵建設,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操作規范、技能考核規范等,營造具有真實職業氛圍的實驗實訓環境。
3.3.2 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進行頂崗實習的基本保障。必須加強校院合作,進一步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加強合作育人、共同育人,引進醫院考核要求,積極吸引醫院參與考核,共同促進和完成對學生考核模式的改革。
3.3.3 加大校內實驗實訓室開放力度 動手能力強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標志。為此應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除了上課時間以外,晚自習時也向學生開放。開放內容除了單一項目實驗,還包括綜合項目實驗和開拓性項目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院護理系要求骨干教師每年抽出3個月的時間去醫院參加臨床實踐,以補充新知識、新技能;寒暑假輸送教師外出參加學術會議、業務培訓;組織中青年教師開展實踐技能大賽;深入醫院、社區開展護理專業典型工作任務調研;通過激勵機制吸引行業人員參與教學,醫院從事教學工作的醫生、護士——兼職教師,每年拿出1周的時間參加學院教學培訓,掌握教育教學新理論、新方法。真正做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雙師素質與能力。
考試改革的關鍵是教師,首先,教師必須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其次,教師必須熟悉考試的方式、方法并結合課程特點創新考試模式;再次,教師必須為考試改革做好充分的準備,對課程進行系統設計,為考試模式改革提供保障。實踐證明,以考試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加強護理專業教育教學內涵建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有利于學校的良性發展,是實現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有力保障。
G40-03
A
1671-1246(2011)02-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