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英
(白求恩軍醫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81)
淺談教學設計的原創性
黃海英
(白求恩軍醫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81)
教學設計;原創性;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可以看作是教師工作中最有創造性的環節之一,設計出什么樣的教學,也是教師綜合能力水平的體現。教學設計可包括:課型的設計、內容的設計、方法的設計、媒體的設計、語言的設計、風格的設計等。現在網絡發達,許多優秀的教案、課堂設計、投影以及資料、視頻等都可以共享,借鑒的同時也容易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導致視覺疲勞。筆者認為,教學設計尤為重要的應該是其原創性。下面從教學內容、方法及風格的設計方面談談體會,僅供參考。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是教學設計最關鍵的環節,是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成敗。為此,應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是教學內容設計的重要方面。下面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對不同類型知識進行分析。
陳述性知識主要是有關“是什么”的知識。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中,要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掌握這類知識上,注重學生對其符號或詞語意義的獲取。
程序性知識是有關“怎么辦”的知識,是關于方法和應用的知識。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應確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幫助學生形成運用概念、規則和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策略性知識也是回答“怎么辦”問題的知識,它與程序性知識的主要區別在于所處理的對象是個人自身的認知活動和個體調控自己認知活動的知識。這類知識是滲透在各科學習之中的,沒有專門和具體的學科內容。要搞好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教師必須首先學習和掌握有關學習策略、認知策略方面的知識,加強策略教學的訓練,同時注意挖掘課程中的策略性知識內容,在此基礎上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指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啟發式教學代替注入式教學,采用一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這樣既能夠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也培養他們勤于思考、勇于發問、敢于創新的正確的科學態度,不局限于傳統的理論和所謂的“規律”。
書本上的內容通常滯后于實際應用,但可以通過網絡解決這種矛盾,在網絡上搜尋相關最新內容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也可以搜尋合適的專業內容,然后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通過師生互動的模式讓學生寓教于樂。
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2]。可分為以下幾種方式:(1)主題探討式互動;(2)歸納問題式互動;(3)精選案例式互動;(4)多維思辨式互動;(5)讓學生走上講臺。
通過比較法可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也可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連貫起來。比較法的引入,不僅幫助學生接受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縱向聯系,融會貫通;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風格作為教師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標志,絕不是一朝一夕偶然輕易得來的,而是要歷經一個較長時期的探索,是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當然,教師對教學風格的自覺追求絕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問題。譬如,教師教學風格形成過程中離不開對優秀教師的學習、模仿,但如果變成模仿秀,就丟失了個性,教學也就不可能有風格。因此,教師不能刻意追求風格本身或是急于創造風格,否則會顯得過于造作、不自然,難以獲得成功。周國平曾經說過: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于他最合宜的位置[3]。因此,“成為你自己”應該成為教師對于教學風格自覺追求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要素中的學生、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境的差異和變化,都會對教學風格的適切性有著不同的要求和影響[4]。
(1)從學生群體來說,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群體,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在教學風格的適應性上存在差異。從學生個體來說,不同個體在性別、智力、個性以及學習風格等許多方面的差異都會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教學內容對教學風格形成的制約,主要源自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性質和要求。一方面,不同學科在教學上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研究表明,相對于文科教師,理科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更加傾向于執行型的教學風格[4]。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性質的學科,即使是具體的某一門學科,所包含的學科群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也是相當龐雜的,教師絕不能用一種類型的教學風格貫穿始終。
(3)教學環境既包括具體的教學物質環境,也包括教學傳統、教育體制、學校領導、工作壓力等精神環境,既包括學校內部環境,也包括社會、時代等學校外部環境,這些都會影響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教學環境適宜時,教學風格的形成就會以理想的速度得以繼續發展,反之,若不是很適宜,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教學風格的形成就會停滯不前。
總之,教學風格注重個性化,并且要解決學生、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境之間的矛盾,教學效果才能好,那么教學風格的形成也就有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什么樣的課是好課?好課不是成功地復制了某位名師的課,而是那些對學科、對學生、對課堂有著自己獨特理解的課,是帶有自己風格的課。而要上出這樣的課,就讓我們從原創性的教學設計開始吧。
[1]康鈺.教學內容設計重在針對性[J].教學實踐與管理,2009,27:196.
[2]陳效蘭,張巖.師生互動式研究型教學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35~36.
[3]周國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張曉輝,李如密.教學風格的影響因素及其結合機制探析[J].教育學報,2009,5(6):30~35.
G420
A
1671-1246(2011)02-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