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甘肅省健康教育所,甘肅 蘭州 730030)
舟曲災區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工作對策
錢國宏
(甘肅省健康教育所,甘肅 蘭州 730030)
舟曲;自然災害;健康教育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城發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頃刻間美麗的藏鄉江南變得滿目創痍,廢墟遍地,全省醫療衛生系統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開展緊急醫療衛生救援的同時,甘肅省健康教育所也著手準備了災區的健康教育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舟曲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調集了大量的健康教育人員進入災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本文結合在舟曲災區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對如何做好泥石流災害應急健康教育工作進行了探討分析。
泥石流災害發生后,一方面,“大災之后有大疫”的觀念一度非常流行,大多數人們將災區當作“疫區”對待,加劇了人們的恐慌程度;而另一方面,災區也確實存在著供水管網嚴重破壞、廁所使用普遍緊張的問題,尤其是災區群眾的衛生觀念落后,喝生水、隨地大小便、隨意丟棄垃圾的現象十分普遍,更缺乏水源保護意識。有些農戶家里沒有單獨的廁所,即使縣城居民家中有廁所的,也缺水沖洗,這些都增加了傳染病流行的風險,給衛生防疫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舟曲作為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縣城座落在一塊山坡上,占地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各種衛生服務設施缺乏,城區無污水處理廠,污水直接排入白龍江。縣城原有人口5萬人。災害發生后,赴災區參與救援的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衛生防疫人員、志愿者達到2萬多人,使得縣城人口劇增。這些人員大多以方便面等為主要食品,產生的垃圾多,容易污染環境。災害造成縣城交通中斷,無法及時恢復垃圾清運系統,垃圾隨意堆放,廁所糞污橫溢,環境衛生非常差。又值氣溫最高的仲夏季節,尸體的異味、蚊蠅的滋生、擁擠的人群都對疾病防控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災害發生后,如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可能導致腸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人畜共患病及食源性疾病等的蔓延和傳播。有的群眾對傳染病不在乎,認為自己身體好,抵抗力強,不會被傳染,出現拉肚子、發燒、蚊蟲叮咬等現象時認為是正常現象,不注意個人防護,也認識不到災難之后發生傳染病的危險后果相反,有的群眾出現過度防護,對傳染病非常恐懼,認為傳染病十分可怕,往往對各種傳言極度敏感,甚至采取極端的應對措施。
通過調查和個人訪談得知,曾在舟曲縣城的三眼峪、羅家峪、月圓村居住的群眾中,70%以上在心理問題。這主要表現為:焦慮、恐懼和重度心理障礙。縣城三分之一的群眾受到了驚嚇,有的見人沉默不語,有的傷心落淚。參加搶險救災的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醫務人員、志愿者中出現中、重度心理障礙的占2%左右,有心理問題者占20%~25%,有應激性反應者占60%~70%。災區群眾的心理問題非常突出。
災害初期,缺糧、缺清潔水的問題非常突出,加之生活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原有的食品加工場所和供水系統無法使用,災區群眾的飲食環境衛生條件非常差,暴發食源性疾病的隱患突出。陸續恢復的臨時餐飲點的衛生條件簡陋,達不到食品安全要求。
當地的健康教育體系遭到嚴重破壞,原本就很少的健康教育人員,被抽調從事救援、接待志愿者等工作,加上缺乏健康教育器材設備等,使得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受到很大限制。健康教育也沒有形成一套應急體系,在突發的災難面前沒有經驗可借鑒。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和新聞性,可以迅速成為媒體和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省健康教育所編制了《舟曲泥石流災區防病手冊》,提煉出了防治傳染病的核心信息,直接面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群眾只要掌握防病知識,改變不良衛生習慣,傳染病是可防可控的。健康教育咨詢服務隊的工作在災區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強大的精神力量,起到了形成社會共識、消除虛假信息、維護社會穩定、發揮積極導向的作用。
災區工作千頭萬緒,如何在災區全面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領導的重視顯得尤為重要。舟曲泥石流災后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夠如火如荼地開展,甘肅省衛生廳領導的大力支持是關鍵。在災害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劉維忠廳長、郭玉芬副廳長就要求省健康教育所組織人員編制《舟曲泥石流災害防病健康教育手冊》,印制宣傳畫、傳單等材料連夜運往災區。與此同時,健康講座、知識宣講、心理咨詢工作在災區全面開展。領導的身先士卒的作用為災區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了積極的條件,推動了災區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在這次泥石流災害防病中,健康教育咨詢服務隊充分發揮知識傳播的優勢,通過發放傳單、張貼宣傳畫、書寫標語等活動宣傳衛生防病知識。截止8月底,共累計張貼宣傳畫17 566張,發放、張貼宣傳單189 870張,書寫宣傳標語662條。宣傳材料內容包括飲用水消毒、食品衛生、傳染病防治、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等方面。宣傳材料覆蓋到縣城大街小巷、周邊所有村落以及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救援現場。到處可見的健康教育宣傳材料成為災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針對部分群眾文化程度低,宣傳材料可能達不到理想效果的問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隊在開展材料宣傳的基礎上,對縣城居民、周邊受災村民、災民安置點群眾進行了拉網式的入戶傳播和面對面交流。針對一些突出的問題,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拿著宣傳畫進行詳細的講解。在宣傳衛生防病知識的同時,還向群眾宣講了黨的好政策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鼓勵老百姓樹立生活信心、戰勝當前困難、建設美好家園。截止8月底,共培訓衛生專業人員及志愿者10 67人次,累計舉辦防病知識講座163場,受眾達5 311人次。通過調查,老百姓對泥石流災害防病知識的知曉率達到了95%。
災情發生后,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提出,要在災區發放大蒜、黃花菜、花椒等中藥食材來預防傳染病。由于是首次在災區提出用中藥預防傳染病,推行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發揮了作用。一是先行印制了“吃大蒜可以殺菌消毒,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喝花椒水可以調理腸胃、預防腹瀉;吃黃花菜可以舒緩神經,防治抑郁;喝中藥湯劑可以調理腸胃、預防腹瀉和感冒”等宣傳標語和傳單,在人群聚集地發放。二是做好前期引導和鋪墊工作,在舟曲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這樣有關大蒜、花椒、黃花菜預防功效的健康提示,這些都是健康教育工作者帶領志愿者不分晝夜張貼的。可以說,通過大量的宣傳引導及示范,大蒜、花椒、黃花菜,這些日用食材的防病功效已經深入人心。三是組織指導中藥發放工作。隨著清淤退水工作的全面開展,預防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成為當務之急。健康教育咨詢服務隊將工作重心轉到發放中藥上,全力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首先,使中藥發放點由原來的3處增加到11處。其次,組織中藥湯劑運送工作隊,把中藥湯劑及時轉送到各個發放點及周圍村莊。健康教育咨詢服務隊累計發放中藥湯劑257 837人次,發放大蒜160.5噸、黃花菜2噸、花椒200公斤,發放黑米醋26 780袋。
本次救災的實踐表明,要切實做好應急救災等健康教育工作并在短期見到成效,就不能按照常規工作模式進行,也不能只滿足于簡單的宣傳教育。健康教育人員必須具備應急意識,對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有預見性,所提出的方案既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又要有權威性。要提高健康教育人員的現場操作技能,既要會舉辦講座,又要會動員群眾,這樣才能使所做的工作深入人心。
災害發生后,大多數政府領導首先想到的是救人,但這次舟曲救災的經驗啟示我們,健康教育要與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同步開展。健康教育部門牽頭制訂計劃、編印材料,工作由所有衛生人員共同承擔,避免將健康教育工作“獨立”出來,以免影響其他專業人員對健康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意識。
這次舟曲搶險救災中,各單位印刷了不少的健康教育材料,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一是內容大量重復,造成浪費;二是前后矛盾,影響效果;三是對災區情況不了解,缺乏實際指導性。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級領導、部門和專家認真反思,探討如何建立規范化的健康教育資料編寫及發行體系,以促進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
此次參加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和隊伍很多,但是缺乏一個規范、統一的工作計劃與要求,大家只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和以往經驗開展工作。由于沒有評價標準,少數人只注意表面上的工作,熱衷于各種數據的統計、上報,忽視了健康教育的本來目的;還有少數人對簡單的宣傳、報道非常積極,卻不注意了解健康教育受眾的知識掌握率、欠缺點。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統一的工作規范、健康教育工作內容和評價標準,以促進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舟曲救災中,中醫藥防疫防病優勢凸顯。傳統中醫有方法簡便、就地取材、毒副作用小的特點。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阿拉木圖宣言”中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權”,達到盡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圍內一項重要的社會性目標。而《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理論恰恰與這一思想吻合,與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方向相吻合,是傳統醫學對人類健康做出貢獻的重要領域,也為中醫學術發展帶來了新的拓展空間。因此,一些社會學和經濟學家把“治未病”稱為“供得起和可持續的醫學”。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表示,大規模使用中藥材用于衛生防疫,在我省歷次救災中尚屬首次,這有助于探索建立一套中西醫相結合的防疫機制。
R193
A
1671-1246(2011)02-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