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誠,陳幸華,張 曦,高 蕾,高 力,孔佩艷
(重慶市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血液科,重慶 400037)
階段性訓練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探析
張 誠,陳幸華,張 曦,高 蕾,高 力,孔佩艷
(重慶市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血液科,重慶 400037)
結合目前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探討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對策,提出階段性訓練提高醫學生溝通能力的方法。
溝通能力;階段性訓練;醫學生
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醫學教育中,均要求學生在臨床技能中必須掌握溝通技能。醫學生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既可有效地推動臨床教學實踐進行,也為以后自身職業生涯奠定堅強的基礎。以“反敗為勝”聞名的艾科卡先生,在接受了專業的訓練后,由內向、拘謹而畏縮的個性成為極具說服力、善溝通、有決斷力的性格。可見,良好的溝通能力與人際關系的培養,并非全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進行專業的訓練。目前,我國醫學教育中對溝通能力的培養較為欠缺,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需引起醫學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視。醫學生的溝通能力包括:語言工具的正確使用;一般人際關系的處理及溝通能力;醫學診治信息的醫患溝通、醫學知識教育的公共溝通、醫患糾紛的危機溝通等醫患溝通能力[1]。目前,對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醫患溝通能力上,而忽視了言語工具的正確使用和一般人際關系的處理及溝通能力。其實,3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只有3者都加強了,才能夠有效地提高醫學生的溝通能力。醫學生在整個醫學學習過程中,在不同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溝通能力的培養。
哈佛大學醫學生在4年學習中,有4個學期開設了人際交流的必修課程。耶魯大學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均開設有醫生/病人交際課程[2]。南京醫科大學在2003年組織專家專門編寫出版了醫患溝通學教材,把醫患溝通學作為一門必修課開設[3]。鄖陽醫學院對醫學溝通學課程建設進行較為深入地研究[1]。盡管如此,但國內各醫學院校在溝通能力培養方面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國內專家強調,醫學院校應及早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加強對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使之在醫學實踐中能迅速取得患者的信任,迅速進入角色,服務患者,提高自身臨床技能。
縱觀國內醫學院校,溝通能力相關課程不少,如公共關系、醫療語言學、普通話、醫學導論、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但這些課程絕大多數為選修課,必修課寥寥無幾,而且這些課程往往學時較少、內容簡單、重點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強。對于選修課的選擇,自主權在學生手里,大部分學生只選自己喜歡的課程,對不感興趣的東西置之不理。另外,即使學生修了此門課程,但絕大多數考試形式為開卷或寫感想等,導致學生只能掌握一些有關的基礎知識。因此,有必要在大學階段開設溝通能力培養相關的必修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只有理論的學習,沒有實際的操作,永遠只會停留在書本上和字面上。因此非常有必要進行實踐的鍛煉,否則可能導致“課堂上講溝通,課后無法溝通”的狀況。因為無實踐,學生雖然建立了溝通意識,但難以形成有效溝通的方法。
隨著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大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都非常認真,以便為將來的工作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也導致學生對專業以外的課程關心不夠。要成為一個臨床有經驗的醫生,業務水平、溝通能力、醫德3方面是必備的,是成功醫患溝通的支撐因素。因此,必須加強醫學生的思想轉變教育,使其認識到溝通能力培養在整個醫學教學過程中及以后的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性。
在此階段,醫學生除了學習相關臨床知識理論外,也涉及到臨床的見習工作。此時,學生的溝通能力由基礎理論學習階段的語言工具的正確使用和一般人際關系的處理及溝通能力,轉變為醫患溝通能力,此時需要加強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可采用書面教學、專題講座、小組角色模擬、專題討論和經驗交流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另外,可邀請一些領導、專家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講解相關知識、結合臨床實踐體會,不斷提高其溝通能力。
法律法規可促進醫務工作者在醫療過程中更加自律,使醫德意識轉化為醫德行為和責任。加強法制教育,使醫學生掌握和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具體內容,明確患者的合法權益和自己的義務責任,使他們認識到法律法規的尊嚴和地位,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使之自覺履行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責任義務,培養其健全的法律法規心理。
雖然醫患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因人而異、因情而論、因時而定,但仍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如果醫生盡可能耐心、專心地傾聽患者的敘述并做出反應,可發展良好的醫患關系。換位思考、充分理解患者可得到患者信任,幫助患者從疾病的陰影中走出來。在溝通過程中因人、因地、因時而異,溝通方式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需要對醫患溝通過程中的技巧和方式進行培養,以更好地運用于臨床,服務于患者。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交叉融合是醫學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文理論為醫務工作者提供了科學實用的溝通方法和技巧。在醫患溝通過程中,應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變化,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用鼓勵和提醒等方式進行交流,增強醫患之間的融洽氣氛,獲得理想的溝通效果。
醫學生入科實習階段,此時接觸到的是具體的患者,醫學實習生扮演了一個醫生的角色,溝通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運用和考證,是糾正和提高階段。此階段的培養主要是帶教教師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帶教教師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帶教教師的溝通能力,特別是醫患溝通能力較差,實習生就無法得到提高。另外,對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培養也顯得非常重要,特別是在不同的醫院、同一醫院不同的科室,其均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只有掌握和熟悉了這些制度,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診治信息、醫患危機糾紛的醫患溝通,從而減少醫療事故,提高診療水平。
總之,采用階段性訓練,加強溝通能力的培養,可提高醫學生自身修養,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是醫學生教育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
[1]馬菊華,嚴世榮,孔祥清,等.鄖陽醫學院醫學溝通學課程建設的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09,8(11):1442~1444.
[2]丁可.美國八所醫學院校的課程計劃[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1999,20(2):10~18.
[3]王錦帆,季曉輝,王心如,等.構建“醫患溝通學”的思考與探索[J].醫學與哲學,2006,27(10):48~49.
G455
A
1671-1246(2011)02-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