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文,李秀英,王李俊,張亞梅,黃文華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藥學系,江西 撫州 344000)
高等應用型中藥制藥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
陳 文,李秀英,王李俊,張亞梅,黃文華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藥學系,江西 撫州 344000)
我國中藥制藥業的快速發展,對高等應用型中藥制藥技術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職院校如何適應市場,為社會培養既具有高技能,又具有較好綜合職業素質的高等應用型中藥制藥技術人才,這是一個十分現實的課題。我們通過突出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加強學生全面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實行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等途徑對高等應用型中藥制藥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初步探索。
中藥制藥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
近年來,隨著中藥制藥業的快速發展,制藥企業對中藥制藥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增長,針對人才市場的需求,很多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為企業輸送了急需的人才。但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許多學校在人才的培養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東西與生產實踐脫節,很多畢業生到企業后動手能力不強,通常需要企業再培訓才能上崗,許多畢業生綜合職業能力和整體素質不高,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需要。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依據“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理念,依據“專業建設與市場需求零距離”、“課程設置與崗位零距離”的培養目標,對中藥制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
為使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的人才適應于現代化中藥產業的發展,加強中藥制藥技能訓練是關鍵,我們根據本專業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確定了本專業學生的核心實踐技能要求,將其分為三大板塊:(1)中成藥生產前處理操作技能板塊,應掌握中藥炮制操作、藥物粉碎操作、中藥成分提取精制與濃縮操作等技能;(2)常用中成藥劑型制備操作技能板塊,應熟練掌握片劑、沖劑、丸劑、膠囊劑、口服液和糖漿劑等常用中成藥劑型的生產流程及生產所涉及的各個環節的生產操作技能,并具有相應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成品分裝、滅菌、包裝技能板塊,應熟悉鋁塑包裝機、顆粒分裝機、旋轉式液體灌封機及半自動、自動膠囊灌封機等常用分裝設備的性能,并掌握使用方法、操作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熟悉蒸汽滅菌柜的性能,并掌握使用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項。
為了提高學生實踐技能訓練效果,我們探索建立三級平臺實驗實驗教學模式,即以強化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基礎實驗教學一級平臺;以測試和試驗方法為主的經典實驗教學二級平臺;以專業性、設計性為主的綜合應用實驗教學三級平臺。學生在第一級平臺學習訓練“必需”和“基本”的實驗技能,在第二級平臺“拓寬”和“夯實”堅實的專業實驗技能,第三級平臺為專業技能強化平臺,突出“實用”和“嫻熟”原則,按照培養“能工巧匠”的要求訓練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培養高技能型“即用式”人才,實施畢業生“零距離”上崗,重點應抓好以下2個方面工作:一是“教、學、做”相結合,形成新的教學特色。把傳統的課堂變成“教、學;做”相結合的課堂,使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密切結合在一起,二是實現開放式、動態式辦學,根據每屆畢業生反饋的信息和用人單位提出的人才培養要求,每年修訂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崗位適應性。
企業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是多方面的。企業希望畢業生上崗后,能夠盡快勝任技術崗位的工作。高職高專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畢業生一般是到生產車間從事制劑、包裝、檢驗等生產崗位的工作,這就要求學生懂得中藥化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制劑分析技術、中藥制藥設備與工藝及GMP認證等知識的應用;職業崗位要求學生能將所學專業知識以“動手”、“動腦”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職業能力”。同時應該注意的是,企業給人員安排的崗位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也可能被安排到藥品營銷、管理等崗位,這就要求學生還要有較好的藥品市場營銷、藥事管理與法規、藥理學、疾病概論等知識,也就是說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結構上既要體現出學有專長,又要有一定的寬度和適應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綜合職業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是綜合職業能力的核心,同時,相關專業知識,綜合知識與技能也是綜合職業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要盡可能多地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綜合知識與技能,才能具備較高的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還應建立在學生的全面素質的基礎之上,如今很多用人單位更為關注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這些綜合素質包括: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待人接物和社交能力、心理素質和人文素質等。不少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始終把綜合素質放在第一位,而不把學習成績作為用人的惟一標準。
為了加強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我們主要以下方面入手:(1)結合專業特點,積極開展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建立人文素質教育工程和實施體系。(2)大力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把職業道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開設相關課程,促進了學生職業道德水平的培育和提高。(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各類文化藝術團體和協會,接受文化素質教育,提高人文素養。(4)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專業特點,實施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工程”。(5)重視體育文化活動,開展文體競賽,培養團隊精神、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6)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應走學校、專業與企業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校企合作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業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校企合作、產學合作不僅是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的基本途徑,更能促進實踐教學內容和資源的整合,可以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1]。校企合作也是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按照企業用人意圖,為企業“量身訂制”式地培養適合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其特點可概括為“3個協調”:即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2]。這樣就有效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3],畢業生一到企業就能跳過“新兵”角色,進入“老兵”角色,能較熟練地承擔相應崗位工作,免去了用人單位的培訓成本和時間。這種企業自己“訂做”的人才,讓企業用起來得心應手,便于企業駕馭和管理,增強了企業人才隊伍的穩定性,使學校成為企業發展的人才基地,學校和企業能夠獲得雙贏。
我校中藥制藥技術專業自2007年開始探索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以來,在專業設置適應市場需求上下工夫,緊跟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走向,聘請企業的技術專家、生產管理人員、高級技師與本專業相關人員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對相關行業人才需求、就業前景、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安排、主干課程設置、能力結構要素、專業開發條件以及專業建設的可利用資源進行了廣泛調研、論證。秉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精髓,不斷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工學結合、共育人才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按照職業教育規律,高度整合教育資源,著力在如何體現“職業性、開放性、實踐性”上下工夫。根據行業的發展和社會對應用型技術人才需求迅速增加的情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先后與匯仁集團、三九藥業、珍視明、回音壁、博士達藥業等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在幾十個制藥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并與其中部分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協議。2010年7月,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已有30多名“訂單式”培養學生畢業后被企業錄用,這些畢業生上崗后迅速進入角色,為企業創造了效益,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和好評。
[1]吳發遠,苗興芬,欒奕娜.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提高職業能力培養水平[J].職業圈,2007,13:51.
[2]張秉釗.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3]吳煒.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職場就業的“無縫對接”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7,4:61~62.
G640
A
1671-1246(2011)02-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