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霞,王彩虹,林藹云,李九菊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分區規范化管理模式在門診輸液中心的應用
閻 霞,王彩虹,林藹云,李九菊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目的 針對門診輸液病人數量逐年增加而原輸液區域設置及管理滯后的現狀,持續改進輸液中心的護理質量,保證輸液安全。方法 分析存在的護理風險,采取分區劃片護理管理模式及相應的操作流程、人員分工,實行區域責任護士的分層使用和管理。結果 工作秩序及治療環境井然有序,降低護理風險的同時也使輸液病人的綜合滿意度提高。結論 通過對靜脈輸液過程工作程序、輸液區域的劃分與構建,對輸液病人根據用藥種類進行分區護理和觀察,符合門診輸液病人的特點和用藥觀察的要求,建立科學的護理安全管理系統,既能保障病人的輸液安全,又為輸液病人提供更具個性化的責任制整體護理,此模式符合“優質護理示范工程”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的護理內涵。
分區規范化管理模式;輸液中心;輸液安全
綜合醫院的門診輸液中心具有病人多、輸液量大、時段性強、病人流動快、病種雜、用藥種類多、護士少的特點,國內不少醫院的門診輸液室均存在人滿為患的現象[1]。近年來,門診輸液病人數量逐年增加,2010年,我院門診年輸液病人近9萬人次,護理安全隱患及風險也隨之增大。我院根據《甘肅省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評審標準》對輸液室管理的要求,分析存在的護理風險,持續改進輸液中心護理質量,自2009年10月起采取分區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經過一年多的實施已初見成效,現將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1.1 區域設置不能滿足需求
我院門診輸液中心建于2003年,現有輸液椅130張,觀察床位12張,設立分診區、治療室、留觀室、成人輸液室和兒童輸液大廳。隨著近幾年病人數量的不斷增加,其布局、設施、空間設置均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
1.2 對輸液病人不能進行重點劃分
由于區域設置的局限,我院將輸液病人只劃分為成人、兒童2類,沒有根據病情、用藥種類進行分流,不利于輸液過程的重點觀察和處理。
1.3 護士職責不明確
護士排班分為分診班、治療(配藥)班、成人班和小兒班。成人班和小兒班次中靜脈穿刺和巡回職責不明確,護士忙于靜脈穿刺,在輸液過程中無專人負責巡回及更換液體,病人液體輸完后由家屬圍在治療室窗口找護士或病人直接提著輸液瓶找護士,輸液大廳秩序較亂,這些都經常引發病人的不滿。
1.4 用藥后觀察制度落實不到位,輸液過程存在安全隱患
由于巡回不到位,輸液過程中病人病情是否變化、是否出現輸液反應、滴速等情況基本處于失控狀態,特別是在高危藥物的使用及易過敏藥物的觀察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1.5 護士素質參差不齊,工作不夠嚴謹
個別護士工作不夠嚴謹,對輸液滴速的調控不重視,存在兒童、老年病人輸液速度過快的現象;在輸液時,查對制度落實不到位,經常發生藥物漏輸現象;對新藥信息了解不夠,對用藥后需重點觀察的內容等知識欠缺;靜脈穿刺技術不過硬。
2.1 合理設置區域
在現有條件下對輸液室重新布局,依據所輸藥物的種類將輸液大廳分為A、B、C 3個區域,并做醒目標志,便于識別。
2.1.1 A區 A區為小兒高危藥物輸注區域,離治療室及搶救室較近,區域附近有氧氣及急救藥品,走道通暢,主要安置輸注青霉素、頭孢類、氨茶堿、酚妥拉明等高敏高危藥、新藥或有特殊要求的藥物而需要護士重點觀察的患兒。
2.1.2 B區 B區為小兒普通藥輸注區域,主要安置除輸注高敏高危等藥物以外的一般藥物的患兒。
2.1.3 C區 C區為成人普通藥輸注區域,此區位于成人輸液室門外,主要安置輸注普通藥物的成年病人。
2.1.4 成人輸液室 成人輸液室主要安置輸注青霉素、頭孢類、氨茶堿、酚妥拉明等高敏高危藥、新藥或有特殊要求的藥物,需要重點觀察的成年病人。
2.1.5 留觀室 凡病情較重的病人(包括成人和兒童)、年老體弱的輸液病人均安置在留觀室重點觀察。
2.1.6 發熱病人輸液留觀室 我院專門設置了發熱病人輸液留
觀室,以便對發熱病人進行隔離與進一步的確診。
2.2 規范操作流程
2.2.1 評估核對、確認分區 接待區分診護士對病人客觀資料(一般情況、病情、藥物特性)進行評估核對,確認分區,如屬于A區的病人,將標示有“A”的紅色小條別在該病人的輸液卡上(B、C區不做標示),同時指導病人進入相應區域。
2.2.2 強化告知、正確安置 分診護士將病人的藥物、輸液卡交給治療(配藥)護士,由治療(配藥)護士將藥液配置完畢后,由輸液區域的護士在靜脈穿刺前向病人及其家屬講解該藥物的作用、分區標志的意義,完成穿刺操作后,引導病人在相應區域內進行輸液。
2.2.3 重點標示、全程管理 靜脈使用青霉素類、頭孢類等易過敏藥物時,在輸液瓶上貼上用紅色筆標示的藥名;靜脈使用細胞毒化、心血管系統藥物時,應掛好重點藥物警示標志,加強巡視和觀察。對高危藥品、特殊用藥的病人實行全程管理,配藥護士將氨茶堿、酚妥拉明等高危藥品的續加液體單獨放置,更換時由配藥班與巡回班護士直接進行交接,避免實習護生擅自更換,在輸液過程中嚴格控制滴速和隨時觀察病情,進行全程管理。
2.2.4 全程巡視、確保安全 在病人輸液過程中,由各區域巡回護士主動巡視,針對不同區域的用藥特點和病人情況進行重點觀察,合理控制滴速,及時更換液體并進行保健知識宣傳。
(1)對首次使用青霉素、頭孢菌素的病人,重點觀察用藥過程中病人的皮膚有無瘙癢、皮疹癥狀,神志及面色有無改變,詢問病人有無不適,盡早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處理。
(2)對年幼或年老病人,由于其各項生理功能不全或有不同程度衰退,如果輸液速度過快,往往容易導致心力衰竭等現象的發生。此時,護士應該采取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告知病人及其家屬控制輸液速度的原因及輸液速度過快的危害性,并對這類病人重點觀察。
(3)對使用特殊藥物,如氨茶堿、喹諾酮類藥物的病人,輸液前護士要熟悉藥物的藥理作用、配伍禁忌、使用的適應證和禁忌證,了解藥物用量的換算和對老年病人用藥劑量的限制以及藥物的滴速對藥物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的影響,嚴格掌握滴速和使用方法,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2.3 加強護理管理
2.3.1 靈活排班,科學調配現有人員 根據區域風險合理地安排護理人員,將有經驗、穿刺技術好的護士安排在A區和B區,可以有效保證穿刺的成功率,而C區就可以采用新老護士搭配排班的方式。調整班次,增加10:00~14:00高峰段的護士人數;新增各區域巡回班班次,修訂各班次的工作流程,明確各班護士的職責和分工,增強護士的工作責任心。
2.3.2 強化質控,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 選拔素質高、能力強的護士擔任片區責任組長,既可以充分發揮護理骨干在臨床護理方面經驗豐富的優勢,又能承擔起對本組其他低年資護士進行具體落實指導、督促檢查等質量控制的責任。建立區域責任組長對責任護士、護士長對責任組長的層級考核,保證護理工作的落實,同時與績效分配結合,形成長效的激勵機制。
2.3.3 落實“呼應式”、“雙要素”查對制度 輸液中心病人流動性大,護士每天面對的幾乎都是“新面孔”,因此嚴格執行各環節的查對制度尤為重要。為了提高護士對病人身份識別的準確性,我們著力在接診、穿刺、更換液體等每一個環節落實護患“呼應式”查對制度,即詢問病人全名時,需確認病人有具體回應,由病人說出自己的姓名,如無法回答需由病人家屬代為回答確認;要求使用病人的姓名、年齡或性別作為病人身份核對的要素,從而確保輸液治療過程準確無誤,保證每一位病人的用藥安全。
2.3.4 加強“三基三嚴”培訓,確保輸液安全 加強藥物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規范不同藥物在小兒各年齡段及成人尤其是老年病人的輸液滴速范圍,強化用藥告知及健康教育的落實,并使之形成輸液中心常規的培訓考核內容。整理制作輸液中心常用輸注藥物注意事項的展板并懸掛于治療室,方便護士隨時查找學習,保證輸液用藥安全。
3.1 降低了護理風險
由于分工明確,崗位責任制得以落實,護士的工作責任心明顯增強,能自覺地按照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進行操作,輸液滴速控制合理,輸液過程的管理得到加強,用藥后觀察制度、交接班制度、呼應式查對制度等核心制度得到了較好的落實。自開展該模式以來,盡管輸液病人持續增加,但未發生各類差錯事故,無一例病人投訴,有效降低了護理風險。
3.2 工作秩序及治療環境有所改善
分區劃片后,各區域都有專職責任護士進行巡回、觀察、更換液體及健康教育,責任護士對所管轄區域輸液病人的輸注藥物種類、數量做到心中有數,無需病人家屬到治療窗口詢問,走動人員減少,整個輸液大廳井然有序,這樣既方便了護士工作,又為輸液病人提供了安全有序的治療環境。
3.3 輸液病人的綜合滿意度提高
2010年,我院門診輸液病人人數較2009年增加了30%,病人對輸液環境、需求幫助、處理及時性、穿刺成功率、綜合滿意度等各項的滿意度均明顯高于2009年,綜合滿意度達98.6%。
4.1 分區劃片護理管理模式是運用護理程序對輸液病人進行整體護理的體現
分區劃片護理管理模式既重視對病人整體的評估,又為輸液病人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用藥護理和病情觀察,使護理工作方式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
4.2 分區劃片護理管理模式符合“優質護理示范工程”的內涵要求
分區劃片護理管理模式與衛生部要求的整體護理責任包干模式相吻合,建立護士崗位責任制,采取臨床護士護理病人責任制,使責任護士對所負責的病人提供連續、全程的護理服務,體現了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的內涵。護士根據分工和職責對輸液病人提供的個性化服務,有利于其提高工作質量,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病人滿意度。
4.3 分區劃片護理管理模式是系統理論的應用和體現
護士長根據不同時段、不同區域病人的數量,采用以臨床護理工作量為基礎的護士人力配置方法,并依據崗位職責、工作量和專業技術要求等要素實施護士人力調配和彈性排班。統籌安排護士人力,分層次使用護士,增強了護士的責任感,既提高了輸液的安全性,又有效地縮短了輸液高峰期病人的等候時間。
4.4 分區劃片護理管理模式是風險管理理論的應用和體現
由于輸液治療存在已知和未知的風險因素,因此護理安全要始終貫穿于整個輸液過程。嚴格掌握輸液藥品的適應證,了解各種藥物的用量、用法、滴速以及病人的過敏史,嚴格遵守查對制度,都是風險管理的基本要求。輸液中心的護士由于工作繁忙,環境相對嘈雜,操作重復性大,往往會出現反應性疲勞、精神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造成慣性認知偏差的可能性增大,就會增加操作失誤率。因此,分區劃片護理管理使護士的工作范圍相對縮小,護理的病人相對集中,職責更加明確,這樣能夠加強護士的責任心和慎獨性,便于護士主動觀察、詢問病人情況,及時了解病人在輸液過程中的病情變化和用藥反應,有效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減少了醫療糾紛的發生。同時,增強了病人在輸液過程中的安全感,從而確保了護理安全,減少了護患糾紛。
通過對靜脈輸液過程工作程序的分解劃分,建立科學的護理安全管理系統[2]。對輸液區域進行的劃分與構建,對輸液病人根據用藥種類進行的分區護理和觀察,符合門診輸液病人的特點和用藥觀察的要求,旨在為輸液病人提供更具個性化的責任制整體護理,達到以簡便的手段、簡潔的操作環節,獲取最佳護理服務的效果,促使輸液中心的護理工作從簡單地完成輸液工作轉化為對病人全方位、全身心的優質護理服務。
[1]劉絢麗,鎮艷.門診輸液室護士壓力狀況的調查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131~133.
[2]季曉鵬,王志紅,陳亞華.國外護理安全管理經驗與啟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58~59.
R193
B
1671-1246(2011)24-0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