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瓊
(天水師范學院醫院,甘肅 天水 741001)
高血壓前期的防治
張景瓊
(天水師范學院醫院,甘肅 天水 741001)
高血壓前期;動脈硬化;防治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高血壓前期是血壓介于高血壓和正常血壓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臨床高血壓和一系列與血壓增高相關的心血管事件的前期[1],也是目前影響人類健康的危險因素之一。
2003年,美國高血壓聯盟(JNC 7)提出一種新的血壓分類方法,即正常血壓(<120/80mmHg)、高血壓前期(120~139/80~89mmHg)、一級高血壓(140~159/90~99mmHg)和二級高血壓(≥160/100mmHg)。高血壓前期是指在無降血壓藥物治療前提下,2次或2次以上不同時間坐位測量的收縮壓(SBP)在120~139mmHg之間和/或舒張壓(DBP)在80~89mmHg之間。我國在2005年重新修訂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時,將血壓分為正常、正常高值和高血壓3類,其中“正常高值”等同于美國JNC 7提出的“高血壓前期”。
高血壓前期將公共衛生的側重點由高血壓的治療轉為預防,將高血壓高危人群鑒別出來,強調處于高血壓前期人群血壓的持續增高對健康的影響,呼吁普通人群和臨床醫生認識和重視高血壓前期。
長期處于高血壓前期,不僅極易發展為臨床高血壓,而且對心血管系統影響十分明顯。處于高血壓前期時可能無任何癥狀,但隨著血壓升高,可出現頭痛、視覺改變、疲勞、眩暈等非特異性癥狀及血管內皮功能異常、大動脈彈性受損、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而左心室肥厚和收縮功能的損害更為明顯[2]。還有研究表明,高血壓前期患者出現腎動脈硬化的比例明顯高于正常血壓者,也與血尿酸和微蛋白尿存在一定關系。
年齡是高血壓前期共有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即隨年齡增長血壓增高;體重指數、腰圍為高血壓前期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越高危險性越大;男性高血壓前期患者中心型肥胖和超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
超重、高鹽飲食、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損、代謝綜合征、高膽固醇血癥等都是高血壓前期發展為臨床高血壓的重要因素。
高血壓前期與炎癥因子關系也日益受到重視。炎癥因子是參與炎癥和免疫過程的與多種內分泌功能和代謝功能有關的低分子蛋白質。C反應蛋白作為主要的炎癥因子,其血清水平的增加能獨立預測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增加。
氧化應激是指人體內存在過量的無法由抗氧化物清除的氧化自由基或活性氧簇時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能使有害代謝產物在體內積聚。研究顯示[3],高血壓前期患者體內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增高,紅細胞過氧化氫酶比正常血壓者明顯降低,這可能是體內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不斷清除體內過量的氧自由基產物和過氧化物酶積累增加的結果。
指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劑量的胰島素產生低于正常生物學效應的一種狀態。研究表明,高血壓前期與胰島素抵抗相關[4]。
臨床研究顯示,血尿酸與未來高血壓發生風險增大有關,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預后不良的一個獨立標志物。
目前,已鑒別出多個基因多態性與高血壓有關。部分報道指出,高血壓家族史也是高血壓前期的一個危險因素,可見遺傳因素也可能參與高血壓前期的發生、發展[5]。
高血壓前期患者作為合并動脈硬化、發生高血壓和靶器官損傷的高危人群,其早期輕微的心血管病變往往易被臨床忽視,造成診治延誤,最終發展為不可逆轉的終末事件。流行病學及動物研究結果提示,如能及早識別出易患者,許多伴隨著高血壓的病理事件便有望推遲[5]。很多研究表明,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以逆轉動脈和心臟的不良重構,如能堅持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將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發展。
歐洲高血壓治療指南公布有關高血壓前期處理措施包括戒煙、限制鈉鹽、增加體力活動和控制各種危險因素等,有合并3個以上危險因素的患者應考慮接受治療,對合并糖尿病或靶器官損傷患者應開始進行藥物治療。
根據我國民眾身體狀況,對于高血壓前期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仍然是最基本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如戒煙限酒,堅持適量、科學的有氧運動,適當限鹽;注重飲食營養,保持高纖維、低脂,富含高鈣、鎂飲食,增加蔬菜和水果;控制體重;注重心理調節,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合并多個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患有糖尿病、心肌梗死、腦卒中或腎臟疾病的患者,應進行藥物治療,把血壓降到130/80mmHg以下。
[1]Svetkey L P.Management of Pre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5,45(6):1056~1061.
[2]張曹進,陳富榮.高血壓前期人群左心室結構和功能的臨床研究[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6,1:40~43.
[3]Hsia J,Margolis K L,Eaton C B,et al.Pre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the Women’sHealth Initiative[J].Circulation,2007,115(7):855~860.
[4]Player M S,Mainous A G 3rd,Diaz V A,et al.Prehypertens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dult population[J].J Clin-Hypertens(Greenwich),2007,9(6):424~429.
[5]凌梨梨,趙景波.高血壓前期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1):65~66.
R544.1
A
1671-1246(2011)07-0152-02
注:本文為天水師范學院院列項目資助(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