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昌
(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4;河南省中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河南 南陽 473004)
中醫專業(張仲景學術思想方向)留學生人體形態學教學方法探討
徐國昌
(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4;河南省中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河南 南陽 473004)
張仲景學術思想;人體形態學;留學生;教學方法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中之圣,方中之祖”。其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靈魂所在。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學院前身是張仲景國醫大學,1993年經教育部批準并入南陽理工學院。中醫專業以張仲景學術思想為主要研究方向,以培養繼承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專門人才為目標,以發揚光大張仲景學術思想為己任,使仲景文化走向世界。隨著中醫藥國際化的深入,張仲景國醫學院從2006年起開始招收本科中醫學專業張仲景學術思想方向韓國留學生。人體形態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教育課,是醫學留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加強留學生人體形態學教學,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優化和重組教學環節方面,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就[1~3]。筆者也針對學生及學科特點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了解留學生以前的學習、生活環境和習慣,尊重他們的民族文化和國情特點[4],關心他們目前的學習、生活狀況,這對幫助他們消除陌生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及生活環境,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留學生醫學基礎知識較薄弱,但他們思維活躍、重視學習。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實習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巡視、輔導,隨時解答留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在平時實驗教學中進行形成性評價,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管理方面,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后找出合適的方式給以引導解決,不能一味批評。如極少數留學生組織紀律松散,不尊重尸體,有遲到早退現象,且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此,教師應要求留學生課前預習,視尸體如病人,動手之前必須熟悉局部解剖的層次、結構及其相互關系,不盲目解剖;要求留學生遵守紀律,培養守時的良好品質。提高留學生綜合素質不能一蹴而就,而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逐步培養其各方面能力,為后續臨床實踐奠定基礎。
同時,組織留學生參加張仲景醫藥文化系列活動,如參加醫圣祭拜、張仲景經方應用高層論壇,參觀醫圣祠、中醫藥科技成果展,熟悉張仲景獎學金、助學金資助情況,使留學生了解仲景文化,崇尚仲景文化。
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掌握韓國留學生英語、漢語及專業水平,熟悉留學生發音特點,逐漸消除與他們的語言交流障礙。雖然韓國留學生入學后受過漢語強化訓練,但接受能力有限。因此,教師授課時語速要慢,板書要詳細。在教學中,筆者采取英語加漢語方式,簡潔明了地表達教學內容,便于留學生理解。
教學過程中,及時反饋留學生信息對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筆者除了主動與留學生交流外,還以課堂提問和不定期測試等方式了解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并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不僅要考慮教師怎樣教,還要考慮怎樣調動學生主動學。
(1)選擇合適的教材,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筆者聯合使用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方秀斌、胡海濤主編的《HumanAnatomy》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項濤主編的《人體形態學》教材,并認真鉆研教材、書寫教案,強化英語口語,探討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做到講解熟練;同時,針對留學生思維活躍特點,推測他們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并提前準備,做到有的放矢。
(2)筆者還將張仲景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醫德及其《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關疾病診治內涵引入課堂教學中,以激發留學生學習興趣,進而調動其學習主動性。
(3)網絡給留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空間。我院建立了人體形態學精品課程網站,留學生可以自行下載理論課教案、講授提綱和實習指導。中國解剖網有大量試題供學生自測、自查。
(4)適當使用肢體動作和口訣,開展設計性實驗。如將骨骼肌與關節的運動相聯系,并輔以肢體動作,能加深留學生對骨骼肌功能的理解。將門靜脈屬支總結為“腸系上下脾,附臍左右齊”;將面顱骨名稱總結為“上頜腭骨鼻,顴淚下鼻甲,下頜舌骨犁”。觀察腹部肌肉時,設計“闌尾炎手術時的切口選擇和層次結構”實驗題目,使留學生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西醫側重于實體研究,中醫側重于功能研究。授課中,首先應理清形態學組織器官與中醫五臟的對應關系。如消化系統的胃、小腸、大腸即指中醫中的“胃”、“脾”;神經系統與“肝”、“心”功能相仿;將腸管吸收的營養物質、肺吸入的氧運往全身各組織的循環系統與中醫“心”的推動和“脾”的統攝血液作用相仿;中醫的“腎”是包括神經、內分泌、泌尿生殖系統的復合體。舌態之歪斜中醫認為伸舌時舌體或左或右,臨床上多見于中風,多因肝風內動、痰瘀阻滯一側經絡所致;形態學上則歸結為核上癱或核下癱,舌肌癱瘓萎縮的臨床表現。再如,骨折移位與手法復位的形態學基礎、針灸穴位的解剖學體表標志定位、常用“危險”穴位的進針層次及相關形態結構等,寓中醫知識于形態學教學之中。
人體形態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一定要學生親自動手去摸、反復觀察研究標本,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6],幫助留學生全面認識人體結構。實驗課堂上,教師必須控制示教時間為整個授課時間的1/3以內,講解應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和難點。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與本堂課內容有關的可直接利用標本給予解答,無關的課后給予答復。
實驗課后,給學生布置一些繪圖題作業,要求其準確標出圖中各結構的名稱與位置,有助于留學生牢固掌握知識。
多數留學生認為我國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手段與其之前接觸的有所不同。因此,應適應教育國際化需要,緊跟時代步伐,豐富教學手段。
人體形態學涉及的術語很多,且多數是對形態的描述與概括。筆者在對留學生的教學中深刻體會到,要使某些抽象的解剖理論形象化、具體化與直觀化,幫助留學生加強理解和記憶,就必須注重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為此,筆者除采用圖譜、模型、標本等傳統形態學教學工具外,合理引入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激發留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知識傳播和接受的效率。如講解血液循環、心臟瓣膜活動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片及動畫完美結合,使留學生直觀地獲得知識。為保證留學生充分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筆者還將教案、備課筆記及多媒體課件上傳于校園網,方便留學生預習、復習,克服其為抄筆記而無法連貫學習的弊端。
總之,留學生醫學教育是新時期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傳承張仲景學術思想、初步探索與實踐留學生人體形態學教學方法時還發現許多不足之處,如師生交流存在一定障礙,教材體系不完善等,有待繼續改進。
[1]王家有,賀振泉,張進,等.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解剖學研究,2009,31(4):291~293.
[2]邵珩,時淑娟,蔡瀅,等.醫學留學生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探索與實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3):265~267.
[3]馬晶,楊樹才,張雅芳.留學生系統解剖學全英文教學的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3):339~341.
[4]許曉伍,馬春媚,郝木峰,等.中醫院校境外班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6):644~646.
[5]徐國昌,李鵬勝,卞華,等.芻議中醫院校人體形態學教學技巧[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9):62~63.
[6]王曉林,宋曉環.理實一體化模塊教學在《人體形態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9):142~143.
G424.1
B
1671-1246(2011)13-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