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林,折惠蘭
(1.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70;2.蘭州電子工業學校,甘肅 蘭州 730030)
延安時期的衛生職業教育及其作用
王晉林1,折惠蘭2
(1.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70;2.蘭州電子工業學校,甘肅 蘭州 730030)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陜甘寧邊區
延安時期的衛生職業教育,是陜甘寧邊區實施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培養了大批衛生醫藥技術人員,促進了邊區衛生醫藥建設事業的發展,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抗戰,為發展新中國衛生職業教育奠定了基礎。
1.1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開展背景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是陜甘寧邊區建立的專門以培養衛生醫藥技術人才的職業教育,是邊區實施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建設的重要環節。衛生醫藥事業是革命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到革命隊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也關系到革命事業的成敗,是培養衛生醫藥技術人員、促進衛生醫療事業發展的關鍵。抗日戰爭爆發前,陜甘寧邊區“衛生條件極差,缺醫少藥,人畜死亡率很高,嬰兒死亡率達60%,全區巫神多達兩千余人,招搖撞騙,危害甚烈。人民不僅備受封建經濟壓迫,而且吃盡了文盲、迷信、不衛生的苦頭,健康和生命得不到保障”[1]。由于社會經濟文化落后,這里不僅醫藥衛生狀況極差,而且沒有一所衛生職業學校。
1.2 邊區衛生職業教育的開展
1936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為改變陜甘革命根據地醫藥衛生落后局面,召回了在長征中分散到各地的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委衛生學校學員,并在陜北瓦窯堡重新建立紅軍衛生學校,招收新學員。這是陜甘寧邊區最早建立的衛生職業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紅軍衛生學校隨即改為八路軍衛生學校。由于抗日前線急需大批政治可靠、技術優良的醫務人才,因而衛生職業教育也就顯得更為重要。為此,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先后建立了陜甘寧邊區醫藥學校、西北醫藥專門學校、延安藥科學校、白求恩護士學校等一批衛生職業學校。由此,邊區衛生職業教育逐步構建了系統較完備、層次有序和門類較齊全的衛生職業教育體系。
1.3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的師資構成
陜甘寧邊區衛生職業教育的教師主要由2部分人員組成,一部分是專門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專家和教員,衛生醫藥專業基礎課教員大部分是專職教員;另一部分是由邊區政府和部隊衛生工作部門負責人任兼職教員。這些教員都是忠于民族解放事業、忠誠于黨的衛生職業教育事業的工作者。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的一些領導同志,也經常到各衛生醫藥學校作政治報告,講述國內外反法西斯斗爭形勢,對提高學員思想政治修養起了重要作用。隨著衛生醫藥學校規模逐步擴大,師資力量也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加強,為陜甘寧邊區和新中國的衛生職業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1.4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生源情況
延安時期邊區各衛生職業學校學員主要有2個來源,一是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及八路軍部隊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在各衛生職業學校接受較為系統的培訓和輪訓,以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二是從青年知識分子中招考,為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八路軍部隊培養衛生技術人才。抗日戰爭爆發后,國統區大批知識青年進入邊區衛生職業學校學習。盡管邊區各衛生職業學校學員來自不同地區,但他們奮發向上、團結友愛,為了抗戰勝利、民族解放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2.1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的方向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是邊區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邊區衛生職業教育目標和方針具有重要意義。堅持邊區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方向,適應邊區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建設的發展,堅持抗日救國,建設新民主主義中國,是邊區衛生職業教育的方針與培養目標。盡管邊區各種衛生職業學校創辦時間、規模不同,層次和性質也不完全一致,但為抗日戰爭服務,為邊區人民健康服務,培養衛生技術人才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2.2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方針與目標的統一
延安時期邊區各衛生職業學校都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針。理論聯系實際教育方針即教學與實際相結合、醫療技術與政治教育并重。邊區政府和中央軍委衛生部就衛生教育問題作過多次指示,制定了一系列具體規定。如1943年中央軍委發出的《關于衛生部門教學問題的通令》中,明確指出部隊醫學衛生教育方針,即以軍事衛生勤務學、近代醫療技術為主課,輔之以時事政治、政策策略教育等。它既明確了教學任務,又規定了教學內容,注重醫療技術的提高,重視思想引導。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深化了學員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將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利于學員將所學理論知識滲透和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鍛煉和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學用一致,以更好地服務于民族解放戰爭。
3.1 學制
邊區各衛生職業學校,學制和課程內容存在差別,學制長者數年,短者數月,但都服從于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邊區衛生建設的實際需要。如八路軍衛生學校在1938年為適應抗日前線戰地救護需要,將學制設為軍醫班一年半,調劑班一年,護士班半年;在1940年改名為中國醫科大學后,其學制改為四年。邊區醫藥衛生學校學員入學后先接受一年預科教育,之后教師根據學員文化水平分班教學,其中醫生班學制三年,司藥班學制二年,護士班學制一年半。
3.2 課程設置
邊區衛生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緊緊結合邊區實際和抗戰需要,既注重專業教育,又重視思想政治和時事政策教育。教學上貫徹為政治服務、為抗戰服務,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方針。課程設置以內科、外科、骨傷科為主,具有明顯的戰時特征。
3.3 衛生職業教育與生產相結合
延安時期邊區衛生職業學校堅持教育與生產相結合,把生產勞動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組織學員和教員積極參加生產勞動。特別是在邊區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邊區各衛生職業學校教員、學員和人民一起勞動,促進了邊區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推動了衛生職業教育的發展。以中國醫科大學為例,1943年全校教員、學員在大生產運動中共開墾荒地2 000多畝,實現糧食半自給,肉食基本自給,蔬菜全部自給的目標。另外,還紡線、紡羊毛、打草鞋、做布鞋等。當時全校有六七百輛手搖紡車,教員、學員利用業余時間紡線、紡毛,供有關部門織布、織毛毯用[2]。教員、學員參加勞動,不僅減輕了邊區人民的負擔,改善了自身生活,而且鍛煉了他們的勞動能力,促進他們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使之具有了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4.1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的性質
延安時期的衛生職業教育,從本質上講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具體實踐,堅持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的方向。由于衛生職業教育與民族解放戰爭及邊區各項建設緊密聯系,就使邊區衛生職業教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階段,并使之逐漸克服嚴重財政困難,突破各種物質條件限制,最終取得了衛生職業教育的成功。因此,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不僅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邊區的各項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4.2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培養了大批衛生技術人才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為陜甘寧邊區、八路軍部隊乃至整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培養了成千上萬的衛生技術干部和基層醫務工作者,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僅八路軍衛生學校在1938~1940年間就培養了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98名;而陜甘寧邊區醫藥學校從1942年至抗戰勝利,共培養醫生110人、護士30人、司藥13人,并為各抗日根據地培養進修和實習醫生150人、檢驗員23人、藥劑師25人[3]。除此之外,邊區黨政軍各系統衛生部門和機構舉辦的醫藥訓練班、助產士班、護士班等多種醫教機構,也先后培養出了大批衛生技術人員,成為抗日前方和邊區地方基層衛生醫療工作的骨干。
4.3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促進了邊區建設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不僅為陜甘寧邊區培養了一大批衛生技術人員,也改善了邊區衛生醫療狀況。抗戰時期邊區各縣都建立了醫院和保健藥社,積極開展衛生醫療保健活動和衛生疫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流行性傳染疾病,降低了發病率和死亡率。到1945年,邊區人口平均死亡率從60%以上降到了30%以下[4]。同時,邊區還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巫神運動,打擊害人的巫醫神漢,破除迷信,增強了民眾的科學意識,使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密切了黨群關系和軍民關系,推動了陜甘寧邊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充分顯示了衛生職業教育的巨大效應。
4.4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為新中國衛生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不僅為陜甘寧邊區的衛生職業教育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一批衛生職業教育的教研人員和管理干部,而且也為發展新中國衛生職業教育造就了一支教研人員和管理干部隊伍。他們成為新中國衛生職業教育的骨干力量,促進了新中國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
延安時期衛生職業教育,是新民主主義教育中的光輝一頁,為發展新中國衛生職業教育積累了寶貴經驗,對當代衛生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仍具有重要作用。
[1]陜西省檔案館.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回憶錄卷[Z].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
[2]陜西省教委.陜西教育志資料續編[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3]陜西省地方志編委.陜西省志·衛生志[Z].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4]盧希謙,李忠全.陜甘寧邊區醫藥衛生史稿[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
G71
A
1671-1246(2011)01-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