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麗,李殿明,陳余清,包宗明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蚌埠 233004)
淺談血液病臨床教學改革
楊艷麗,李殿明,陳余清,包宗明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蚌埠 233004)
血液病;臨床教學;臨床思維
血液病教學是醫學院校內科學教學的組成部分。血液病是臨床上較少見的一類疾病,一般人對血液病都沒有特殊印象,正在學習的醫學本科生亦如此。另外,血液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低,具有較強的專科性,易誤診或漏診。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血液病教學方法(大課講授)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需求,迫切需要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我院是一所有50年歷史的“三級甲等”醫院,并一直承擔臨床帶教工作。近年來,充分發揮我院教學優勢,對血液病臨床教學進行改革,取得了較好效果,現闡述如下。
血液病專業性較強,內容較枯燥,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三年級下半學期學習內科學,而血液病理論課僅為12學時,學時短,內容多,理論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五年級進入臨床實習后理論知識更是不足,為了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血液病知識,我院改變傳統實習教學方法,采用先實踐后鞏固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1.1 鼓勵學生多接觸患者
學生步入臨床后,一定要多接觸患者,仔細詢問病史,盡可能詳細地采集病史資料,這樣才能對疾病的臨床表現形成深刻認識,且掌握醫患溝通技巧,激發學習興趣。
1.2 堅持教學查房制度
臨床醫師通過每天查房不但要服務好患者,而且要通過系統帶教工作,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學生認識。
1.3 堅持實習講座和典型病例討論制度
堅持每月舉辦一次實習講座,收集典型或危重病例與學生共同探討,總結臨床治療體會、經驗及不足,鼓勵學生踴躍發言,提出問題,拓展臨床思維。如講解急性白血病時,通過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學生很快了解到白血病的四大臨床表現即貧血、出血、感染及浸潤。遇到典型浸潤癥狀如肝脾淋巴結腫大、綠色瘤、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患者時,讓每個學生觀察并對其體檢;搶救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時,講述我國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研究作出的世界性貢獻,從王振義教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的極佳效果到哈爾濱醫科大學發明的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上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他們努力學習醫學知識,為患者解除痛苦;講述多發性骨髓瘤時,通過向學生展示骨髓瘤的多樣臨床表現,使他們對該病作出正確診斷,接著介紹多發性骨髓瘤的實驗室檢查特點及治療方法,明確目前蛋白酶體抑制劑治療骨髓瘤取得的臨床效果,以加深學生感性認識。這種結合病例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長期以來,臨床教學普遍運用灌輸式教學法,忽視了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通常為了考試,突擊背書,盡管也許能取得較好成績,但易遺忘知識。另外,學生臨床業務能力較差,如何提高學生臨床處理問題的能力已成為醫學改革重點。而讓學生在附屬教學醫院實習,多與患者接觸,在帶教教師指導下診療患者,學習書寫病歷、病程記錄,使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理解,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認識患者骨髓增生程度、細胞形態、組化染色以及流式細胞術、融合基因的檢測,使學生對血液病實驗室檢查有更深的認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加強無菌操作觀念,使每位學生都有行骨穿、腰穿的操作機會;組織考核理論知識在臨床實踐中的運用情況,如詳細而規范的體格檢查、病歷書寫、診斷及鑒別診斷、處理原則,提高學生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為他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體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
臨床帶教中收集典型病例的癥狀、體征及其照片,以作業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查找相關知識,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照片與血細胞形態圖片結合講授,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理性認識,最后講解該病的鑒別診斷和治療方法。
血液學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周期逐漸縮短,教科書更新速度已趕不上當前學科進展。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認真備課,吃透材料,吸取精華,舍棄陳舊內容,合理添加新內容。如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血液病診斷已由細胞形態學、生物化學發展到聯合應用細胞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方法。隨著治療技術的更新,血液病治療也由輸血、藥物、放射治療發展到聯合應用成分輸血、干細胞移植、生物因子及放射性核素等。因此,應讓學生了解本學科最新動態,從而起到活躍思維,拓寬視野,提高臨床業務水平的作用[1]。
血液病中許多疾病概念都涉及英文,尤其是簡稱。如貧血(anemia)、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慢性白血病(chonic leukemia,C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lodisplasticsyndrome,MDS)、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及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等。此外,許多特異基因表達如BCR/ABL等也有其特殊意義,學生對這些常用英文單詞要做到一目了然[2]。根據學生特點可進行雙語教學,這也是一種挑戰。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如何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使培養出的學生能夠從容應對各種挑戰,是每一位臨床教師思考的問題。因此,要在臨床教學過程中逐步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臨床醫學人才而不懈努力。
[1]張星星.《血液學》的教學體會[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3,21(5):520.
[2]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G420
B
1671-1246(2011)01-0067-02
注:本文為蚌埠醫學院教學研究資助課題(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