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馮宏亮,杜東鵬
(解放軍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1例糖尿病致腹主動脈下端完全栓塞臨床報告
黃 偉,馮宏亮,杜東鵬
(解放軍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糖尿病;腹主動脈;栓塞
糖尿病致腹主動脈下端完全栓塞致一側下肢完全壞疽病例非常少見,筆者收治了一例。現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54歲,身高183厘米,體重45公斤。因患糖尿病2年伴右小腿壞死2月,于2005年6月29日入院。既往患肝硬化腹水在外院治療后好轉,有20多年吸煙史。查體:空腹血糖6.8mmol/L,尿糖++。神志清楚,被動體位,不能站立,極瘦,尤以雙下肢顯著,肌肉萎縮,右下肢髕骨以下小腿皮膚完全發黑、變硬,局部破潰,有淡黃色分泌物流出,無刺痛,雙下肢皮溫涼。右下肢股動脈搏動波無法觸及,右膝關節活動減少,雙足背動脈搏動消失,雙下肢肌力為Ⅲ級。入院初步診斷:糖尿病Ⅱ級,糖尿病性下肢壞疽。2005年6月30日右下肢血管B超顯示:右下肢股深、淺動脈內膜明顯增厚,不光滑,可見多個大小不等血流回聲光團,右下肢動脈遠端可見范圍約13mm×5mm的絮狀強回聲光團;彩色觀察:可見窄束血流繞行,股淺、腘動脈內密布細光點;動態觀察:可見光點上下浮動。B超診斷:右下肢動脈硬化并形成硬化斑。于2005年7月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大腿中斷截肢術。術中見離斷處前側肌肉無血供呈灰色,后側肌肉血運尚可,游離5cm股動脈見其完全栓塞。栓塞物為白色下血管內膜粘連,肌肉呈灰暗色,出血不多,靜脈網較多,出血壓力不大,術中決定采用大腿上斷截肢術。見后側肌群有較少血運,股動脈仍栓塞,縫合傷口。術后一周傷口滲出較多,有異味。2005年7月2日臨時行清創術、右髖關節離斷術,術后傷口不愈合,有滲出。見大腿前側無血運,股動脈完全閉塞,后部肌群有少許血運,考慮到肌肉無供血準備行介入手術打通動脈使傷口愈合。
2005年8月9日行經皮選擇性股動脈造影術,造影后發現其遠端股動脈主干閉塞,閉塞平面在雙腎主動脈上1cm,一支腸系膜動脈供應血液,雙側腎動脈及其造影良好。股主動脈的分支腹腔肝、腸系膜上下動脈顯影滿意,其遠端動脈仍不顯影。介入術后通過換藥、給予營養支持、預防感染、控制血糖等治療,目前患者右側離斷處傷口愈合,左下肢足背動脈消失,無壞死征象,于2009年9月9日出院。
糖尿病并發的各種周圍血管病變中以閉塞性動脈硬化最為重要,其發病率為非糖尿病患者的11倍。糖尿病患者的周圍血管硬化發展快,程度重,一旦發生,其截肢率為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據美國Mayo醫院統計,閉塞性動脈硬化患者中20%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閉塞性動脈硬化的病因是多元性的,往往累及整個血管系統,且病變呈節段性分布。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典型形態改變是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這與術中所見腹主動脈的閉塞完全吻合。血管和神經病變再加上感染,共同造成糖尿病患者典型足部壞疽。該患者雙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右下肢膝以下壞疽,雙下肢B超顯示:股動脈完全閉塞,介入造影顯示肢主動脈下端腎動脈上1cm處完全栓塞,只有一支腸系膜動脈供應血液,其大腿后側較少血供,可能與這一支動脈和股動脈有關。最終該患者右下肢髖關節離斷出傷口愈合,左下肢目前再無壞死。糖尿病性壞疽最終需截肢,比較困難的問題是截肢平面的確定。該患者右下肢壞疽截肢。經我科討論后,認為單個足趾的趾端壞死,近伴單趾截除,有可能良好愈合;2個足趾以上的壞死或壞死范圍超過跖趾關節平面,往往要伴小腿截肢或膝下截肢;踝以上壞疽,則應考慮大腿部位截肢。
R587.1
B
1671-1246(2011)01-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