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嶺,蔡丹豐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新探
李鶴嶺,蔡丹豐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招生人數已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總數的53%[1]。高職院校學生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每年各類高職院校都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更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社會建設所需的合格人才。由于高職院校普遍建立較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而高職院校學生又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此,探索一條適宜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
我校每年都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2008~2010年共調查學生5202名。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有756名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14.5%。對于大學生人格問卷中4個關鍵題“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常常失眠”、“有輕生意念”和“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分別有607人、874人、209人和627人做了肯定選擇,各占被調查學生總數的11.7%、16.8%、4.0%和12.1%。另外,謝承力于2007年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400名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高職大學生中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占3.1%~10.9%,具體問題按比例大小依次為:焦慮、偏執、強迫、人際關系敏感、軀體化、敵對、抑郁、精神病性、恐怖[1]。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應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
2.1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高職階段的學習完全不同于中學時代的學習。一是應試教育的壓力明顯減小,素質教育的成分顯著增加;二是由過去偏重基礎性的全科學習,轉向了基礎與應用緊密結合的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更加清晰。在這種情況下,新入校的學生,由于心理準備不足,容易對學習感到困惑。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高等職業院校,受自身條件的限制,諸如校園面積相對較小,圖書館、實驗儀器設備不夠完善,學校的師資力量配備等方面也正處于不斷規范、充實和提高的過程中等,一些學生會感到現實遠非想象中的那么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造成了他們內心的巨大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所形成的內心沖突更會成為他們日后學習、生活中各種不良反應的誘因。
2.2 成就感與自卑感交織下的矛盾心理
高職學生都是經過競爭激烈的高考得以升學繼續學習。對于他們而言,經過自身努力取得了深造的機會,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自然會有一種成就感。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高考發揮失常,最終出于無奈才進入了高職院校學習,這種情況又會導致這些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不能消散。這種既驕傲又自卑的心理交織在一起,嚴重沖擊著這些學生的內心平衡,從而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3 對學習與人生的迷茫心態
在平時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一些高職學生由于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縱然平時苦讀,但是學習成績依然不理想,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學習壓力。而學習的壓力會形成他們看待各種問題的消極信念,一時的挫折往往會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感覺前途渺茫。而當今社會激烈的人才競爭,使得本身學歷就低人一等的高職學生在面對就業和人生發展上承受著比本科學生更大的壓力和挑戰,社會對學歷的高要求進一步強化了高職學生的自卑心理,這嚴重束縛了高職學生潛能的釋放,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障礙。
2.4 自身人格方面的缺陷
人格是指一個人在一生發展的漫長歷程中,逐漸形成的表現為穩定的和持續的心理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的總和,它反映了一個人總的心理面貌,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等特點[2]。人格的發展以自身生物遺傳特性為基礎,是在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外界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有一些高職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主要表現為不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他們在對自我的評價上不是自視甚高就是自輕自賤。前者在遇到困難時往往向外歸因,他們經常怨天尤人甚至仇視同學、學校;而后者在面對問題時往往不敢正視、一味逃避,從而產生了學業和生活上的挫敗感。這都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心理韌性作為近年來人格品質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被學界提出,它是個體抵抗挫折和失敗的重要能力,一些學生由于缺少這種人格品質,內心脆弱,經不起各種打擊,往往成為各種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
如何構建適合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促進他們全面健康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當代所有高等職業院校教育者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認為,應該從機構建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社團建設、活動建設等方面探索出具有高職院校特點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1 完善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設
健全的機構是確保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設上,一是設立學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從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學生工作部門負責人到各系主任,由上到下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機制,從而確保這項工作的行政支持和高效運行[3]。二是建立健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構。這一機構由學生工作部門直接領導,配備心理學專業的專門人員從事具體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工作,并在各系聘請經過心理學專業培訓的教師,由班主任和輔導員擔任兼職教師,以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校開展,并深入到各系和班級之中。
3.2 開設針對高職學生心理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課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系統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為高職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供較好的教育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上,要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常見心理問題,加大相關教材的開發和建設力度,從而確保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性。與此同時,針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各種心理困惑,通過專題心理講座的形式為他們答疑解惑,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3.3 設立專業的學生心理咨詢和輔導機構
針對學生的專門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是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通過設立專門機構,聘請專業人員開展這項工作,可以在學生有需要時獲得心理咨詢幫助,解決他們迫切想要解決的心理問題,為他們清除成長道路上的各類內心障礙。面對新形勢下網絡成為溝通主要渠道的特點,高職院校可以積極創造條件開展電子郵件以及在線心理咨詢等網絡咨詢服務,拓寬心理咨詢的渠道和手段,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與教師交流,及時解決他們的各種心理困惑[4]。
3.4 成立學生心理健康社團組織
學生心理健康社團在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有效防范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廣大高職院校應該積極發揮學生社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成立本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社團組織。通過學生社團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在普及各類心理健康知識、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提高廣大學生心理保健意識和防范心理疾病能力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3.5 舉辦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讓心理健康觀念深入學生的內心。特別是借助“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用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電影賞析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從而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平時,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和鼓勵那些性格較為孤僻、內向的學生參加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學工作坊等活動,幫助他們豐富情感世界,讓他們感知學校和集體的溫暖,樹立起大學生活的正確目標。同時,還要通過開展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崇高價值精神,從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心理健康是確保高職院校學生正常學習、交往與生活的重要保證,是他們成長和成才的重要推動力。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積極探索、不懈努力,通過建立起科學、系統、有效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才能確保廣大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從而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高職人才。
[1]謝承力.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6):19~21.
[2]歐陽輝.大學生心理健康應用教程[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
[3]冉超鳳.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2(2):17~20.
[4]王彥榮.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4):50~52.
G455
B
1671-1246(2011)16-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