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
我國衛生資源配置現狀及對策
張國良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
衛生資源;配置現狀;對策
經歷了放權讓利、經營承包、股份制改造及產權轉移等長期、反復的探索過程[1],截至目前,我國城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仍然是政府部門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尤其是我國城市和農村衛生供求狀況的矛盾日益突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日益凸顯。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現通過分析我國衛生資源分配現狀,指出矛盾與問題所在,并提出初步的改革設想。
雖然衛生資源總量已適應或略高于經濟發展水平[2],但是,隨著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醫療服務進一步推向市場,城鄉衛生資源分配的不合理日益突出。
1.1 衛生人力資源配置與利用存在矛盾
目前,各地衛生部門采用的仍然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制訂的人員定編標準,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即按人口數量設定床位,以開設的病床數確定人員編制比例,且比例是固定的。進入21世紀后,我國疾病譜與20年前相比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國家對醫療部門的財政撥款減少,醫療費用日益上漲,非處方藥范圍擴大,加之居民保健意識的增強等因素,很多疾病對醫院的依賴性明顯降低,醫院就診人數和病床使用率呈下降趨勢。在醫療需求與供給量發生倒置、病床使用率逐年下降的情況下,仍按20年前的標準來確定編制人員,結果是衛生技術人員以超過人口增長的速度繼續增加,全國的衛生人員總量就顯得過剩了,城市衛生人員尤為突出。
1.2 衛生物力配置與利用存在矛盾
由于政府投資政策的獎優傾向,對規模越大的衛生醫療機構投資越多。省級或部級醫療機構與市級醫療機構重復投入醫療技術設備,更加劇了城市衛生機構高成本投入、低水平鋪張的現象[3]。一方面,大量購進高、精、尖醫療設備,動輒耗資幾十萬甚至上千萬;另一方面,檢查費用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所占比例愈來愈大,病人需支付昂貴的檢查費用。就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的實際承受能力而言,如此高昂的檢查費用確實讓多數人不堪重負。
1.3 衛生機構的配置與利用存在矛盾
衛生醫療機構的設置不是從區域內人群對衛生服務的實際需求出發,而是依賴于部門、地方的行政隸屬關系,難以實現全行業的統一協調管理。衛生醫療機構忽視內涵建設,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影響了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自實行市場經濟以來,衛生醫療機構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就目前現行的財政撥款辦法,國家仍然采用按床位、按人頭進行經費補助,造成哪里醫院大、人員多,資金就流向哪里,這在客觀上刺激了床位、人員和機構的擴張,加劇了衛生資源分布的不合理。
1.4 農村衛生資源供給不足
1.4.1 財力供給短缺 按照我國現行的衛生政策,鄉村衛生機構的經費補助給了鄉鎮政府,而鄉鎮財政對鄉村衛生機構的財政補助撥款極其有限,導致基層衛生院特別是村級衛生室在原有體制下陷入了生存危機。從需要、需求和供給3個方面分析醫療供求狀況,農村需求與供給存在的矛盾更加凸顯。而農村與城市衛生資源的增長也存在著“剪刀差”[4],因此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
1.4.2 農村衛生人力資源學歷層次低下 據統計,全國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中,本科學歷占1.60%,專科學歷占14.53%,中專及無學歷人員占83.87%,大量無專業知識的人員充斥在衛生隊伍中,既擠占了衛生人員的編制,又影響了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從農村醫療衛生特點看,大量的預防、保健、疾病普查任務靠防保醫生完成。因此,護理、防保人員更加短缺。
1.4.3 農村居民經濟承受能力存在較大差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頒布后,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與普及,農民的醫療保健問題出現了好的勢頭。但是城鄉收入差距將會長期存在。據調查,新增人口中的90%、老齡人口中的85%將分布在農村[5],農村人均純收入將進一步降低。農民背負著沉重的疾病負擔與風險,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象比較突出。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改革農村醫療保健制度,減輕農民的疾病風險,已成為當務之急。
2.1 加強宏觀調控,盤活存量資源
在當前衛生事業投入不足、補償機制尚未完全理順的情況下,要立足于盤活現有存量衛生資源,努力挖掘衛生資源的潛力,提高現有衛生資源的利用率。對管理不善、發展困難、功能重復的機構,要通過關、停、并、轉進行資源重組,使之發揮更好的效益。把衛生資源配置由擴大外延轉向內涵建設上,務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衛生服務產出。
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發揮行政職能,由政府牽頭,通過各部門、各方面的配合,制訂區域衛生發展規劃。政府在實施過程中給予支持,保證方案的順利實施。作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為政府當好參謀,拿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協調各方積極落實。以政府行為調控區域衛生資源配置,如大型醫療設備的配置,可由政府出面,責成權威部門制訂一個區域內大型設備的配置框架條例,明確配置層次和數量標準,嚴格成本核算,統一收費標準,以避免盲目購置和重復購置,防止設備大戰,減少資源浪費。上述各個環節,本來可由市場來調節,但由于醫療服務市場的特殊性,供方相對于需方具有信息優勢,加之供、需雙方責權下放,供方能過多地操縱市場,為需方提供過度服務[6],市場“無形的手”幾乎失靈了,因此,政府的干預成了不可缺少的措施。
2.2 適應國情,優先發展基本衛生服務
目前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從指導思想上存在著2種思路,第一種認為我國衛生資源總體不足,衛生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建議繼續做大做強衛生資源,以滿足廣大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第二種思路認為相對于經濟發展水平,我國衛生資源總量已經不少了,但是結構不合理。建議增加公共投入,做小做透衛生資源,包括發展城市基層醫院、農村衛生保健、建立濟困醫院、控制大型醫療機構增加、擴大適宜技術等[7]。顯然,第二種思路是符合我國實際的,應該堅決貫徹和長期堅持。
從控制醫療費用和滿足居民多種衛生需求的目標出發,基層衛生機構應該發揮應有的功能,包括搭建衛生信息共享平臺,組織協調各層次衛生服務的提供乃至衛生資金的分配和使用。發展基本衛生服務,政府應承擔起統一管理和協調的職能。政府應投資公共衛生設施并制訂基本衛生服務標準,且“購買服務,錢隨人走”。這樣可以發揮各層次消費者的主動權,發揮政府有限投資的效用。
2.3 搞好城鄉醫療資源的結構調整
在調整城市衛生資源時,應著重把握2點。一是武裝重點。根據社會人群結構和需要層次理論,一個地區、一個城市要形成代表區域水平的醫療中心、預防中心和社會衛生服務中心三大板塊,起到龍頭作用。在資源調整中,重點扶持優勢產業,壓縮劣勢產業,防止無效的盲目投資,避免貪大求全、力量分散、“群山無峰”。二是發展大眾衛生服務。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收入水平差距很大,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也會有很大的差別,要繼續發展基本醫療服務。城市基層醫院、專科醫院、預防保健醫院、托老康復醫院等都是資源調整時應傾斜的重點。
在調整農村衛生資源結構時,必須按照農村人群的衛生需求,統籌區域衛生資源,采取突出重點與均衡發展相結合的干預措施。重點武裝鄉鎮中心衛生院(以2~3萬人口設立一所衛生院為宜),承擔起對上轉診、對下指導,溝通縣、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橋梁任務,起到我國三級農村衛生網的聯結和紐帶作用。在均衡發展上,應注重以常見病為主和考慮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可堅持“適應區情、適當規模、適宜技術、全科人才、高效低耗”的原則調整、配置衛生資源,避免高、精、尖,普及大眾化服務。
[1]吳敏.城市公立非營利性醫院管理體制改革的路徑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4(19):646~649.
[2]魏穎,杜樂勛.衛生經濟學與衛生經濟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3]龔幼龍,胡蓉.上海市2010年衛生人力需要量預測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1996,16(9):42~44.
[4]胡蓉,龔幼龍.一種新的人力資源需要量預測方法的探索[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1997,14(3):97~101.
[5]柴志凱,徐蓓蘭.山西省11個貧困縣鄉鎮衛生院衛生資源規劃結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雜志,1999,19(6):30~32.
[6]蔡亞平,鄧學良,龍章忠.我國衛生資源的發展歷程及問題思考[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4):99.
[7]陳正偉.衛生業對經濟影響的定量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4(4):3.
R193
A
1671-1246(2011)16-0128-02
Vol.29 2011 No.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