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文,邵澤義
(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論理工科獨立學院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與應對之策
李賀文,邵澤義
(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理工科獨立學院;學生;人文素質
1.1 學生缺少文化素養
理工科學生由于自身存在工科特色,是邏輯思維的強者,形象思維的弱者。他們學習的主干課程以工科課程為主,加之其對人文知識的接觸僅限于某些單個學科,因此,人文素質出現了單一化的局限性。這種教育模式的效果有其固有的片面性。從課外書籍的閱讀維度看,大多數的理工科學生對涵蓋人文知識方面的讀物或學科并不十分感興趣,往往偏向于懸疑推理、探索揭秘類的書籍。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下,學生文化素養缺少進一步表現為:對中國的文化和優良傳統了解甚少,無法得到情操、品格的陶冶,直接造成學生文化素質的缺失。而文化素質的缺失直接表現在文學作品、藝術鑒賞能力偏低,歷史、地理等知識欠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在審閱一篇青年數學工作者的論文后,不無感慨地說:“我給他改病句和錯別字的時間比看全文所花的時間還多”[1]。理工科學生寫的文字材料經常出現錯別字,語句也不通順,甚至不會正確運用標點符號,很多學生連一個請假條也不會規范書寫。
1.2 學生道德品質不高
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不高,是工科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畸形發展的結果。這種畸形發展模式的促成因素主要是:一些理工科獨立學院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方面存在領導輕視、學時縮減、超大班授課、課時系數偏低、評優評獎歧視等問題,這造成了授課教師積極性的下降,也成為學生輕視這類課程的主要原因。部分學生道德品質低下、行為粗鄙、學風不正,遲到、早退、曠課、考場舞弊一直是存在于理工科學生中的“頑疾”。
1.3 學生缺乏創新能力
從整體上來說,人文素質教育在培育學生人文素質的同時,也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方法論。在“你認為實踐活動和人文素質的關系是什么”的課堂問卷中,63.76%的學生認為它們之間幾乎沒有聯系。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突出強調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由此可見,學科的限制使得理工科學生的學習范圍僅限于專業知識的框架中,致使其知識面偏窄。其實,對于偏于理性學習的理工科學生而言,他們長期缺乏形象思維的鍛煉,使得創造性思維缺失,其創造力自然無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毋庸置疑,當今社會是一個提倡創新的社會,而理工科學生本應為創造性思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但是人文素質教與學的缺失卻嚴重阻礙了理工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直接造成了創造性人才的流失。
1.4 學生的適應能力較差
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理工科學生經常整日將自己埋于理科邏輯知識的學習中,很少有時間和機會來接觸人文知識,致使學生缺乏對社會生存、人際交往、歷史文明、現實生活的了解,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說明理工科學生缺乏適應能力。他們不適應社會規律,不懂得人際交往和溝通,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控制力差等。而這種種因素使得某些理工科學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清華大學的“劉海洋事件”和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1.5 學生的精神世界單一
人類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理應是多元化的,而人文精神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文素質教育通過人文類課程的開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而現實卻是很多理工科大學生空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卻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正是缺少了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得很大一部分的理工科學生會學習,但不懂得享受生活,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更不會主動豐富自身生活,導致他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趨于單一化,且這種趨勢大有不斷惡化的態勢。
1.6 學生價值觀的困惑
價值觀是學生對于價值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對拜金主義的理解上,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那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其余的學生都認為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表現,并沒有什么不對。這樣的結果并不難理解,畢竟在當今社會中存在很多拜金主義者,但是這種“金錢至上”的想法帶給我們的恐怕是弊大于利。而人文素質的教育能夠引導學生科學、正確地理解世界、社會、他人和自我,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人文素質在理工科學生意識中的“缺席”造成了學生的價值困惑,并使他們無法得到自我排解。
2.1 更新理念——提高獨立學院領導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正確認識
由于獨立學院實行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所以,院領導對人文素養重要性的認識對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而現實情況是,理工科獨立學院的領導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出身,這一方面對學院的發展有許多好處,但另一方面,受其自身教育背景的限制和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其對人文素質教育不夠重視,甚至漠視。因此,在學院發展的各個層面,都形成了不利于人文素質教育開展的局面。因此,理工科出身的領導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可以考慮在配備理工科獨立學院領導人選時任命部分文科出身的人員予以改善。
2.2 改進方法——盡早制訂有特色的培養方案,加強人文素質類教育教學的課程改革
理工科獨立學院的專業一般都是母體高校的特色優勢專業,擔任授課任務的教師和使用的培養方案一般都是沿襲母體高校,這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因此,理工科獨立學院應在明確其自身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的情況下,盡快制訂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予以高度重視。切忌因經濟利益的考慮,或因領導的偏好,對人文素質教育采取弱化以至于歧視的態度,否則將嚴重阻礙理工科獨立學院的長遠發展。據了解,一些理工科獨立學院基本沒有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對于教育部硬性規定的“兩課”課程,也采取各種手段予以弱化。比如:削減課時數(僅為教育部規定課時數的一半)、降低課時系數(專業課為1.1,專業基礎課為1,“兩課”為0.8)、擴大班級人數(有些班級人數達350~400人)等,這在無形中影響了授課質量和教學效果,應盡快改變這一現狀。采取各種措施鼓勵人文素質類教師利用各種途徑,比如擔任班主任、輔導員,開設選修課、舉辦講座等方式積極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以期收到較好效果。同時,鼓勵相關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用富有特色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興趣。
2.3 完善制度——加強對教師人文素質的培訓,確立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師的應有地位
理工科獨立學院在引進專業課教師時,應考慮教師的教育背景,優先考慮有人文素質教育背景的人才,比如綜合性大學的理工科人才應優于單純理工科高校畢業的人才。加強對理工科教師的人文素質培訓,這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成長,也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離開人文教育的科學教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教育,只是一種殘缺不全的科學教育。同樣的,離開了科學教育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完整的人文教育。2者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理工科大學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對團體和社會負有責任,使人文知識浸潤在專業知識之中。這都需要專業課教師把科學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學教育有機結合,這是新世紀理工科大學人文教育的發展路向”[1]。另外,理工科獨立學院應對相關教師予以同專業課教師相同的重視,不能在評優評先方面另眼相待,例如,不能在講課競賽、“三育人獎”評選、教案競賽等教學活動競賽中故意貶低他們或不予考慮。應確立人文素質類教師的應有地位,提高其使命感和責任感。
2.4 優化環境——培育、開展富有實效的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應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構建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于理工科獨立學院更應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愛因斯坦也曾說:“我從音樂中得到的東西遠遠多于從書本中得到的。”所以,有時人文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專業知識的提高。學校應該多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外鉆研人文素質問題,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為了培養學生對人文的興趣,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研究所、教育中心等,組成一個高效、精干的團隊,保證一定的課時量,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形式教育學生,使學生在了解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產生對人文的求知欲[2]。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強學生對人文學習的興趣,例如每學期在理工科學生中進行一次人文素質方面的演講、辯論、知識問答或者人文學術競賽等,學校圖書館添置中外名著等人文社科類書籍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加強理工科獨立學院的學科生態建設,開設相關的人文類專業,來“美化”校園的人文氛圍,這既可以降低單純開辦理工科大學的辦學成本,又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浸染人文氣息。還可以通過加快建設與學院專業相補充的人文素質類選修課程體系,并通過科學、合理的學分要求和考核方式保證其落到實處。
3.1 基于發展——是理工科獨立學院通過合格評估、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2013年前后開展的獨立學院合格評估,是國家規范獨立學院辦學條件、保證獨立學院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因此,在合格評估的諸多要件中,培養質量是重要方面。《獨立學院教育評估方案》提出:“教育評估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獨立學院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來。”在獨立學院教育合格評估文件中,把獨立學院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實踐教學、學風建設等方面確定為觀測點,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人文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世界性的改革潮流走向。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有機結合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在當前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一個真正有特色、有品位的大學,必然重視人文教育。作為理工科大學生,如今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個人想要獲得成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科學知識,更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
3.2 服務中心——是理工科獨立學院培養合格人才、合格公民的需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為培養更多21世紀所需的、全面而和諧發展的優秀人才與合格公民,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是高等學校面臨的迫切任務。文化素質重點是指人文素質,它是大學生諸多素質當中最根本、最基礎的素質。要提高人文素質,必須加強高校的人文教育。只有健康發展的人,才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繁榮與和諧,而人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文教育。大學生群體人文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著其自身發展,也關系著國家的未來。江澤民曾指出,“文化素質教育很重要,應當好好抓,理科的學生要加強學習人文方面的知識”,“對干部、群眾和學生必須認真進行中國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和政治知識的教育,沒有這些知識武裝,人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難以確立起來的”。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專門化所造成的科學和人文的分裂,改變專門人才的單向度傾向,使得21世紀高校所培養的學生既有科學素養,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健全人格。這將是我國走向真正意義的現代文明的可靠保證。
[1]劉舜堯.關于理工科大學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5):73~77.
[2]王松泉.大學生人文素質養成中的偏差和對策研究[J].職業時空,2007(8):21.
G455
A
1671-1246(2011)16-0007-03
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科研教學發展基金資助項目(2010C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