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娜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不如”句是古代漢語表“不及”義差比的主流句式。在這類句子中,“不如”作為謂語動詞,同時承擔比較的結果,和比動句中的“比”字功能相似。然而,在現代漢語中,“比”字已經虛化成為介詞,而“不如”在大多數句子中仍然作為表“差比”義的動詞。這說明,直到現代漢語中,“不如”的語法化仍然沒有完成。“不如”是如何逐漸虛化的呢?“不如”的語法化過程為何如此緩慢?我們試圖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本文把“不如”句的語法化過程分為先秦、漢代、南北朝時期、明清時期、現代漢語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選取一到兩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進行考察。
(一)先秦時期:“不如”是“如”的否定形式。“如”在古代漢語中有兩種用法,一種表示平比,一種表示比擬。“不如”也有相應的兩種用法。《漢語大詞典》中“不如”有兩個義項:1.比不上。《易·屯》:“君子幾不如舍,往吝。”2.不象;不符。《后漢書·逸民傳·周黨》:“不如臣言,伏虛妄之罪。”我們發現,在最早出現“不如”的先秦文獻中,“不如”已經是“比不上”的意思。
如:惠而不忍人,人不勝害,害不如死。(《逸周書》)
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詩經·鄭風》)
可見在產生之初,“不如”已經是一個詞,而沒有經過從短語到詞的整合階段。
在古代漢語中,“不如”差比句的典型格式為“X不如Y”,“不如”作為其中唯一的謂語,作動詞用。當“Y”后出現謂詞性成分“W”時,處于兼語句第一個動詞位置上的“不如”逐漸虛化為介詞。
《左傳》中發現2例比較后項“Y”后出現比較結果“W”的句子。
(1)待我,不如捷之速也。(《左傳·成公》)
(2)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左傳·成公》)
例(1)中在比較后項和比較結果“W”之間插入一個“之”字,使比較后項和結果名物化。
還有兩類與“X不如YW”結構相似:
(3)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左傳·成公》)
(4)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左傳·成公》)
這兩例結構形式與“X不如YW”結構相似,都是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完整的單句。第一個單句是“不如”作謂語的差比句,后面的單句對前一個單句的比較項進行補充。但與“X不如YW”結構不同之處在于,后一個單句都有自己的主語,不用依賴語境補充。因此這類句子的后一個單句雖然是對前句的補充,但是不宜看作比較結果。
(二)漢代:《史記》中有10例比較后項后面出現“W”的句子,其中4例中比較后項與“W”之間插入“之”。“之”的存在,使表比較結果的“W”被取消了獨立性。因此“不如”仍是句中唯一的動詞。例:
(1)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史記·匈奴列傳》)
(2)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史記·匈奴列傳》)
(3)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4)伐趙不如伐桀宋之利。(《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5)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史記·魯周公世家》)
《漢書》中的情況也類似于此。在9例“X不如YW”的例子中,4例帶“之”。《后漢書》中三例中一例帶“之”。在脫落了“之”的句子中,“W”作為一個單獨的謂詞性成分出現。例(5)中比較結果“多才多藝”是一個狀態形容詞,在介詞“不如”句一般不能作為比較結果,在這里出現說明其仍然指向“Y”,并且和比較前項“X”意義聯系不大。這樣就可以分析為兼語結構。如:
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乃王發不如旦,(旦)多材多藝。
說明在這個時期,“不如”句的在本身的“X不如Y”結構后面已經逐漸出現第二個謂詞性成分,變成“X不如YW”的形式。這樣處于兼語結構第一個動詞位置上的“不如”就具備了虛化為介詞的條件。這類句子形式上和“不如”作介詞的句子相同,但是由于這個時期幾乎一半的例子中都存在“之”,很難說這些句子中“之”的脫落不是偶然。“之”的存在,使“W”和“Y”一起成為了“不如”的賓語,所以在這個時期“不如”仍然是動詞。
(三)南北朝時期:上述狀況存在了漫長的一個時期,一直到《宋書》中仍然如此。《宋書》只出現一例“X不如YW”的例子,而“X不如Y”的句子卻有49例。同時期的《世說新語》也只有一例“X不如YW”句式。所以很難說這個時期,“不如”的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X不如YW”的數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增長得極其緩慢。宋代話本《碾玉觀音》中兩例“X不如YW”,“Y”和“W”之間都沒有“之”。“W”或者以動補短語的形式出現,或者是一個完整的單句。“W”語義指向“Y”,它們之間的關系仍然很松散。
(1)這首《鷓鴣天》說孟春景致,原來又不如《仲春詞》做得好。(《碾玉觀音》)
(2)這首詞說仲春景致,原來又不如黃夫人做著《季春詞》又好。(《碾玉觀音》)
(四)明清時期:“X不如YW”句式的數量有了比較明顯的增加,“Y”和“W”之間的“之”基本上已經脫落。《二刻拍案驚奇》有7例“X不如YW”句式。如:
(1)我只說是怎么樣金碧輝煌的,元來是這等悔氣色臉,到不如外邊這包還花碌碌好看。(《二刻拍案驚奇》卷一)
(2)列位說來說去,總不如小僧今日所遇施主,真是個善心喜舍量大福大的了。(《二刻拍案驚奇》卷一)
(3)沒爹沒娘,少不得一死,不如同死了干凈。(《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
(4)不如小弟方才說的為妙。(《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5)勞生擾擾,巴前算后,每懷不足之心,空白了頭沒用處,不如隨緣過日的好。(《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6)自想如此凄涼情狀,不如早死了到干凈。(《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
(7)雖是莫大姐平日也還有個把梯己人往來,總不如與楊二郎過得恩愛。(《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七)
例(2)是典型的“X不如Y,(Y)W”式,后段和前段有明顯的語義空位,這和“比”字句中的泛比句非常類似,唯一不同點在于“W”語義指向“Y”,可以分析為兼語結構。另外6例也存在明顯的特點:
1.“之”的脫落使“W”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不再從屬于“Y”。
2.“W”沒有以單獨形容詞的形式出現,要么以述補結構的形式出現,例(1)(3)(7);要么以動賓結構的形式,例(4);要么在“W”前插入副詞或助詞等成分,例(6)(5)。總之,“W”雖然沒有以獨立單句的形式出現,但它和前面句子的關系很松散,語義指向“Y”,更傾向于對“Y”的陳述。
到了《紅樓夢》中,“X不如YW”的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句子結構也基本和現代漢語相同。
(1)我這里雖好,又不如蘆雪庵好。(《紅樓夢》第四十九回)
(2)湘云那里肯讓人,且別人也不如他敏捷。(《紅樓夢》第五十回)
(3)你這個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個軟翅子大鳳凰好。(《紅樓夢》第七十回)
(4)我們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何如?(《紅樓夢》第七十四回)
(5)我只是嫌我這衣裳不大好,不如前年穿著老太太給的那件雀金呢好。(《紅樓夢》第一零零回)
但是有些句子也不和現代漢語完全相同。例如:
(6)我們莊家人閑了,也常會幾個人弄這個,但不如說的這么好聽。(《紅樓夢》第四十回)
(7)咱們那怕用一萬銀子供祖宗,到底不如這個又體面,又是沾恩錫福的。(《紅樓夢》第五十三回)
(8)我說倒不如小人家人少,雖然寒素些,倒是歡天喜地。(《紅樓夢》第七十一回)
(9)父女弟兄,反不如小家子得以常常親近。(《紅樓夢》第八十三回)
在這些句子中“W”以述補或偏正短語的形式出現,甚至以復句的形式出現,如例(8),這在現代漢語中是不存在的。
(五)現代漢語:直到現代漢語中,“不如”在句中作動詞的比例仍然大大高于其作介詞的比例。按照“不如”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據統計,老舍作品中動詞句占74.58%,介詞句占25.42%,王朔作品中動詞句占82.64%,介詞句占17.36%,其他的北京口語語料中作介詞的占10.71%,人民日報中約占了10.48%,而科技語體的語料占30.67%。①
縱觀“不如”的語法化過程,和“比”字相似。先是在句中作為表“不及”義的動詞,以“X不如Y”的形式出現,“不如”是其中唯一的謂語動詞。春秋末期,“Y”的后面開始出現謂詞性的“W”,用來對“Y”進行更加詳細的表述,但“Y”和“W”之間一般存在介詞“之”。“之”的存在取消了“W”的獨立性,使“W”依附于比較后項“Y”。因此“不如”仍然是動詞。其后的相當長一個時期內,“X不如YW”句式緩慢增加,但“Y”和“W”之間的“之”也存在于大多數句子中。到了宋代以后,“之”逐漸脫落。但是“W”和前段一般以兩個單句的形式出現,之間聯系松散,這個時期的“X不如YW”類似于泛比句。到明清時代,“X不如YW”數量有了很明顯的增加,并且“之”基本上完全脫落。“之”的脫落,使“W”獲得獨立的語法地位,并且使“不如”處于兼語結構的第一個動詞的位置,因此得到虛化的條件。但是在這個時期,“W”前仍可插入副詞等其他成分,并且“W”的類型也不僅僅局限于形容詞,和現代漢語仍有差別。直到現代漢語中,“不如”作動詞的句子數量仍然遠遠超過其作介詞的比例。與“比”字不同的是,“不如”在語法化的過程中,詞義并沒有發生改變,自始至終只表示不及“差比”義。
在現代漢語中,“不如”句表“不及”級比較,和“比”字句互補,二者從結構形式到語法化過程都十分相似。但是“不如”句的語法化速度卻遠遠慢于“比”字句。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可以從三點考慮:
1.比較句的積極性作用。“不如”從產生之初就同時表示比較和承擔比較結果,表示“不及”級含義。人們更傾向于使用表“超過”義的差比句去闡述比較結果。而“超過”義比較句式從“XW于Y”到“X比YW”,都有“W”去闡述比較結果。因此“不如”句缺乏語法化動力。
2.“比”字句的使用頻率大于“不如”句。從“比”字句表示差比意義以后,就成為“超過”級差比句的唯一形式。而從“不如”開始表示差比意義,就有“不及”、“未若”、“弗如”、“不若”等表示“不及”義的詞語與其同時存在。到了明清以后,在“不如”句逐漸虛化以后,又出現了表不及義的“沒有”“不比”句。“沒有”句的意義和“不如”句相似,但在“沒有”作為差比標志的句子中,一般以“X沒有YW”的形式出現。而且在現代漢語口語中,“沒有”句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不如”句。使用頻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一個詞的語法化程度。因此,在現代漢語中,“不如”句語法化速度緩慢。
3.最初的意義和用法。“比”字從開始在比較句中就有表“平比”和“比較”兩種用法。《周禮·天官·內宰》:“比其大小與其麤良,而賞罰之。”而“不如”從產生之初,就只表示“不及”級差比。這決定了它很難在語法化的過程中產生表“泛比”的用法。也使其語法化在進行到“X不如Y,W”這一環節時,一直由“不如”承擔的表“不及”義的比較結果很難完全轉移到“W”上去。
因此,綜合以上各種原因,“不如”的語法化過程進行緩慢。
注釋:
①許國萍.現代漢語差比范疇研究.學林出版社,2007:61.
[1]李臨定.現代漢語句型[M].商務印書館,1986.
[2]黃曉惠.現代漢語差比格式的來源及演變[J].中國語文,1992,(3).
[3]鄒韶華.“比”字句的積極性特征[A].語法研究與探索(六),語文出版社,1992.
[4]向熹.簡明漢語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沈家煊等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C].商務印書館,2005.
[6]陳珺.漢末至現代“比”字句情況考察[J].現代漢語(語文研究),2007,(6).
[7]許國萍.現代漢語差比范疇研究[M].學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