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曉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隨著語文新課改的深入發展,語文課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種“滿堂問”、“滿堂灌”的場面慢慢的從語文課堂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討論和交流”。課堂討論與交流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和個性的培養都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這種“課堂討論、交流”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的是老師不斷地組織學生討論、小組活動、對話交流、情景劇表演等活動的場景,課堂上一旦出現短暫的沉默,教師就會感到恐慌,往往也被貶為“課堂教學出現冷場”。表面上看這一堂課學生特別的活躍,老師特別的激情,但是在這些表面的繁華、活躍的背后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很難有時間對某一問題或文章進行深入地思考,往往是問題剛剛提出,有些老師就迫不急待的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如果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老師就會感到不安,不等學生深入的思考就把答案直接拋給學生。另一方面老師一旦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自由交流,一些學生就為了找自己的伙伴立馬從教室的一邊跑到教室的另一邊;還有的學生根本就不討論與教學相關的內容,而是討論些題外話,這樣整個課堂就出現了“滿堂鬧”的局面。而這種“滿堂鬧”的局面,不但不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甚至有時候還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所以我們在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的時候,還應該考慮要給語文課堂留一份寧靜,給學生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夠有序的進行下去,才能夠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是有些老師對“以學生為主體”和“以讀為本”的理解有些片面。新課標要求在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很必要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只有課堂討論、交流這樣的形式才能夠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并不意味著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老師都要把主動權、時間交給學生。另外就是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認為只有朗朗的讀書聲才能夠證明這一節課是成功的,如果聽不到學生的讀書聲就意味著冷場,就沒有體現大綱要求的“以讀為本”。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確是很重要的,但是這里的讀不僅僅是指朗讀,還包括默讀。閱讀教學追求的是一種全面的讀,而且很多文章只有在默讀中才能夠慢慢地體會到文章的真諦,才能夠真正地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內涵,才能夠感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其次就是有些教師片面的追求動感課堂。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為許多老師評價一節課優劣的重要指標,他們認為課堂氣氛活躍才能夠真正體現自己 “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教學理念,才能夠真正的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靜思默想則顯示課堂不活躍,則意味著出現了冷場的現象。所以為了追求動感的課堂,他們在形式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小組討論,對話交流,情景劇表演……一股腦的搬進了課堂。在課堂上雖然學生個個都龍騰虎躍的,但是很多學生其實是濫竽充數、人云亦云,對文章的內容和老師的講解根本就不理解,下課之后腦子就一片空白,什么也沒有留下。
最后就是老師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技術。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入運用,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也成為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很多老師慢慢地拋棄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更加鐘情于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誠然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是現代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什么都講究一個度,多媒體的運用也不例外。在我們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教學情景,從開始上課到結束,老師都一直在利用多媒體,一會播放一段音樂,一會穿插一段視頻……多媒體成為了課堂的主體。這些音樂或者視頻對我們的有些教學內容是有很大幫助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配上音樂、視頻或者插圖。對于很多教學內容來講,讓學生深入細致地想,在大腦中想象課文內容所描繪的場景有時候比老師直接用圖片或者視頻呈現給學生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動”固然很重要,但是讓課堂出現一種靈敏的靜的氣氛也是非常必要的。就像釋家所說的“定能生慧,慧能生智”那樣,只有給語文課堂打造一份“靜”界,才能夠真正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水平。靜是一種境界,是人們定心思考的必要因素。那么如何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創造一種“靜”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努力:
首先是靜讀。所謂靜讀也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默讀。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特別是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都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往往采用各種形式來激發學生讀的欲望,但是在讀的培養當中老師往往把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朗讀上,而對于靜讀卻常常忽視掉,既便是有時候讓學生靜讀,也只是蜻蜓點水,流于形式,沒有達到實質的效果。就像著名的特級教師史紹典先生所說的那樣,在現在優質課競賽中,我們很少看到“靜讀”的場面。應該說,全班學生沉浸于作品中的靜悄悄的“靜讀”那樣一種場面,同樣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學生體驗的。這種真正讓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讀書樣式,正在閱讀教學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悲哀。
其實我們的課文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情感:燦燦的美,濃濃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悠悠的趣……而這“人文情感”就滲透在語言文字中,這些都需要學生在靜讀中慢慢感悟的。但是有的老師往往要求學生齊聲朗讀并且要邊讀邊想,試想在學生高聲朗讀的時候又怎么有時間去思考課文的內涵呢?更何況有些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往往是有口無心,這樣就很難進入課文,很難感悟出文章的魅力,往往讀完也就忘完了。與其讓學生這樣有口無心地朗讀,還不如在課堂上培養他們靜讀,讓他們一邊靜心默讀,一邊拿筆圈畫。這樣他們就能夠深入文本,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感受文章所要傳達的情感。所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朗朗的讀書聲,還要 “鴉雀無聲”。因為真正有效的閱讀,需要學生“潛心全文”,需要學生直面教材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淀去解讀,去體會,去揣摩,去領悟。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放飛,個性得到解放;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才會對文章有一個深入透徹的解讀,才會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喜人效果。所以語文課堂出現短暫的沉默并不意味著冷場,有時候我們也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學生潛心的閱讀,靜靜地思考。
其次是靜聽。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課改之后的課堂,老師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來激發學生發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思維特別活躍,發言也特別積極,但是在這些熱鬧背后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有些學生在課堂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老師剛把問題提出來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問題,甚至有時候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還有的學生只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很難靜下心來聽別人說;或者有些同學就鉆這個“熱鬧”的空子,既不發言也不傾聽等諸多問題。
其實一節真正的優質課不只是那些優秀生的舞臺,不是只有熱鬧就足夠了,還需要同學們靜下心來傾聽。因為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的靜聽不僅是他獲得新知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還是他真正去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語言文字美的一個動態過程。學生在語文課堂不管是聽老師的泛讀,還是聽配樂朗讀,還是欣賞一些高雅的音樂乃至聽學生的發言或者討論,都是一個在不斷接受新知,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過程。另一方面課堂上讓學生靜聽,還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在語文上有很多的內容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有很多的感悟、心靈的抨擊不是學生討論就能夠獲得的,而更多的是應該立足于自主體驗的層面上進行感悟和思考。如在教《二泉映月》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來聽名曲《二泉映月》,讓學生通過音樂的旋律來感悟阿炳對生活的抗爭,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最后就是靜思。在現在的很多課堂上,老師為了追求動感課堂,為了追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為了體現自己先進的教學理念,往往剛剛提出一個問題就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不到幾分鐘就問“誰知道答案?”、“誰能夠大膽的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見解”……完全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殊不知這樣學生答出的答案往往是在不太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隨意回答出來的。即便是有些優秀的學生能夠很透徹地把答案思考出來,但是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講,他們還處于一種思考階段的時候別的同學就已經把答案說出來了,他們就只能充當毫無意義的“旁聽者”,這樣不利于他們的學習,長此以往還會打消這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一種懶惰的情緒,懶于思考,懶于學習。有的甚至會打斷其他同學的思考。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當一個老師提出問題的時候,他至少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有機會把問題想透徹。另一方面就是學生的智力發展是不一樣的,在我們這樣的大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教學對象是全體同學,所以老師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發展。在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老師可以換一種口氣來問,如“請同學們靜靜地想一想”、“請同學們獨立地思考一下”……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靜下心來慢慢地思考,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做到自主的學習,那樣才會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靜是一種境界,寧靜以致遠,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時刻”那樣,我們的語文課堂也需要靜,需要我們在語文課堂上為學生創造一種“靜”界,讓學生在靜中品讀、靜中傾聽、靜中思考,在靜中感受語文的魅力!
[1][蘇]蘇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朱芒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胡曉.語文課程改革:反思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06,(2).
[5]王昆斌.傾聽:語文新課堂的理想追求[J].陜西教育,2006,(3).
[6]于海港.“靜思默想”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育科學,2007,(12).
[7]徐學妹.語文教學中的靜思默想[J].教育科研論壇,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