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九尾狐,是中國文學史之中極常見的一種意象,通常情況下也被稱為九尾天狐,而追溯歷史,九尾狐的出現最早被記載是在《山海經》之中:
“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山海經·南山經》)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
“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山海經·大荒東經》)
在這些記載中,九尾狐只是以一種上古獸類被記錄,事實上,《山海經》客觀地記錄了九尾狐的存在,并沒有好惡的評價。
而到了漢代,九尾狐已經成為了瑞獸的征兆。在漢代石刻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由此可見九尾狐在漢代的地位之高。而這種瑞獸之說,在后世史書記載中并不鮮見:
“九尾狐者,神獸也。其狀赤色,四足九尾。出青丘之國。音如嬰兒。食者令人不逢妖邪之氣,及蠱毒之類。”《太平廣記》
“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武王獲白魚,而諸侯同辭。”(蕭統《昭明文選》)
“九尾狐者,六合一同則見。”(《藝文類聚·瑞應圖》)
“九尾狐,文王得之,東夷歸焉。”(《宋書·卷二十八》)
在上述這些史料的記載中,九尾狐的出現,是四海歸一、太平盛世的預兆;同時,九尾狐在歷史上還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最早可以證明九尾狐的多子的當屬禹之妻涂山氏,在史料上可以摘錄如下:“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厐厐。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藝文類聚》)由此可見,九尾狐在當時人們心目中是分屬瑞獸的。更是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為有為君王出生時的前兆:
“皇帝生,先致白狐。”(《藝文類聚·河圖》)
“黃初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鄄城縣北,見眾狐數十首在后,大狐在中央,長七八尺,赤紫色,舉頭樹尾,尾甚長大,林列有枝甚多。然后知九尾狐。斯誠圣王德政和氣所應也。”(曹植《上九尾狐表》)
但是,在歷史的記載中,九尾狐逐漸不復最初的崇高地位,至唐代時,雖然唐人設廟參拜狐之風盛行,同時九尾天狐依舊保持著其神圣的地位,但是,這時的九尾狐已經被當做妖神了,失去了一貫的正統地位,開始向妖精的方向偏移,其祥瑞的身份被打上了一層陰影,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引述唐朝張鷟的《朝野僉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
到了宋及其往后的朝代,九尾狐就完全墮落為精怪的代表:“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宋·趙令疇《侯鯖錄》卷八),除此類記載之外,尤以明清時期的小說《封神演義》表現地最為明顯。而九尾狐蘇妲己的形象也是從宋代開始出現并且廣為傳播,至此,九尾狐已經完全失去了其作為祥瑞時所受到的尊崇,完全墮落為善魅惑者,禍國者的代名詞。
而在這樣的地位更迭中,落差之大實屬罕見,而細究其中原因,可總結的有以下幾點,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九尾狐的地位更迭的原因。
首先就是“物老為怪”的思想的影響,狐是隨處可見的動物,即使白狐比較罕見,但是,比起真的只存在于傳說中的麒麟、朱雀,也可以稱之為常見,畢竟白狐還是存在于世間的。而正是因為這種存在性,使得狐的神圣的地位注定難以持久,正是由于其非罕見的特點,導致了狐的祥瑞地位的喪失,即使是在狐最受尊崇的漢之一代,就有其負面的記載,認為狐的身上有妖氣存在:“狐,祆獸也,鬼所乘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而后,當帝辛之妃蘇妲己被判定為九尾狐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其地位的喪失,于是歷朝歷代,無數的臟水開始潑向了九尾狐,直到其中被認為最具神性的天狐也無法保住自身神圣地位的時候,九尾狐完全墮落為了精怪,其祥瑞之說逐漸隱于歷史之中。
此外“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用來解釋九尾狐地位的喪失也是恰如其分的,美麗的東西,人皆向往之,然而過分的美麗則會導致嫉妒之心的蔓延,加上紅顏禍水之類觀點的出現,九尾狐的地位岌岌可危。歷史上被譽為狐的美女以蘇妲己最為出名,此外還有嫦娥。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引緯書《湘煙錄》說:“嫦娥,小字純狐。”而屈原在《天問》中也稱其為“純狐”:“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革,而交吞揆之?”在這樣的記載下可見九尾狐所寓指的均是美麗的女子,甚至于美麗到毀掉一國之君的女子,這使得在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的封建王朝的文人筆下,九尾狐完全失去了他們的贊美,反而被不斷地批判。
而九尾狐本身的美麗也是“木秀于林”的最佳詮釋,據記載:“狐具有絕世之容姿,蓋世之智能,其中享譽最高的又屬九尾狐。一般小妖狐誕下一百年后即可化為人形,無一不是絕貌傾城。九尾狐的皮毛為淡若無色的淡白,眼瞳為血的深紅,可謂是極其美麗的。”但也是由于這樣的美麗帶給了九尾狐更多的災難。可以說,九尾狐從純潔的祥瑞墮落到淫邪的精怪,在很多時候都是由其外在的特征導致的。
文學創作中對于九尾狐的觀點則給了九尾狐乃至九尾天狐最致命的一擊,導致其至今還未能翻身,重拾其祥瑞的地位,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封神演義》。
在封神演義的最開始的時候,因為帝辛瀆神觸怒了女媧娘娘,導致女媧娘娘勢要斷送成湯六百年基業,于是召來軒轅墳三妖化作美女迷惑紂王。而其中進入蘇護之女蘇妲己體內的就是千年狐妖,最終成湯被滅,周武興起,蘇妲己被作為迷惑君王的妖精送上刑場,自此,九尾狐直接成為了禍水的代名詞,但凡講到此類女子,必以狐貍精寓之。但是縱觀全書,究其原因,迷惑帝辛,加速覆滅成湯,是女媧娘娘的命令,并且軒轅墳三妖,尤其是千年狐妖可以說是完美地完成了女媧娘娘的命令。然而最后所有的錯誤都被歸咎于蘇妲己的誘惑君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原因。
自那之后,但凡講到九尾狐,必會提到蘇妲己的紅顏禍水,可見,文學作品對于九尾狐地位的淪落產生了極大地推力,使其曾經的輝煌永埋于歷史之中。
綜上所述,九尾狐的地位更迭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因為其過分出眾的外表,使其成為禍水的代名詞,也正是因為此,被一層層陰影重重包裹的九尾狐,無法再占據著祥瑞之獸的地位,墮入凡間。九尾狐地位的淪落,是在男權社會下的女子,尤其是美麗的女子無可奈何的悲哀。
[1]方韜譯注.山海經.中華書局,2009.
[2][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中華書局,1965.
[3][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中華書局,1977.
[4][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9.
[5][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明]許仲林.封神演義.中華書局,2009.
[7]鄭先新.漢畫九尾狐的原型分析.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7.7.
[8]蔡堂根.九尾狐新解.浙江大學學報,第34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