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愁而非愁與樂而非樂——論李白《蜀道難》與《夢游天姥吟留別》

2011-08-15 00:42:55
文教資料 2011年36期

王 悅

(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到唐代,以近體格律詩定型為標志,多種體裁都趨向成熟完備了。但各種體裁相比較而言,就反映社會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力度、廣度而言,仍以容量大、形式自由的古體歌行為優。偉大詩人李白,其代表作就差不多都是古體歌行。古體歌行這種詩體,源出于古代樂府詩,建安以后,文人摹擬樂府歌唱,或沿用樂府舊題,或另立新題,統稱之為“歌行”(中唐的白居易將寫時事的歌行命名為“新樂府”)。李白繼承發展了這一創作傳統。他的歌行,有的仍用樂府舊題,如《蜀道難》;有的則據內容另立新題,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他的創作,在形式上更為自由奔放,在藝術表現方面,更是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風騷”的比興體制,從而使詩歌的意境、意象更加完美。

提到李白,常要用浪漫主義來概括他的詩歌風格,所概括的特色不外乎這樣幾點:一是作品中強烈的主觀色彩,作品中融入了他的理想和個性;二是作品中的意向往往超越現實;三是夸張和想象以極為大膽的形式出現,將普通的事物變為令人驚嘆的形象;四是語言的自然率真、樸實奔放,富有激情。論證上述四點特色時,總要以《蜀道難》和《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例的。這兩首詩,確實是李白最優秀的代表作,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的。但筆者不想以那四種特色作標簽式的分解,姑且“以意逆志”,試作探析。

一、一入長安后的奇葩——《蜀道難》

這兩首詩雖然被人們廣泛研究,似難有新意發現,但尚有不少遺留問題。

關于 《蜀道難》的爭議主要在寫作時間和創作目的上。這兩點自唐以來便眾說紛紜,詹锳先生《李白詩文系年》中列舉眾家說法,較為詳備,并綜合成四說,其他說法概不出乎其外:其一、罪嚴武;其二、刺章仇兼瓊;其三、諫阻玄宗幸蜀;其四,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對這四種說法,詹锳先生一一加以清理和辨析,大概總結起來是這樣的:玄宗幸蜀是在天寶末年,嚴武鎮守蜀地則是在至德以后,而《蜀道難》一詩已經見于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岳英靈集》[1]。這本集子根據殷璠的“序”,選詩的范圍是從甲寅起,到癸巳終,也就是從高宗永徽五年,到玄宗天寶十二年為止,所以《蜀道難》最晚也應該在天寶十年以前成篇。那么其一、三兩種說法就不攻自破了。詹锳先生又依據史傳,考證章仇兼瓊鎮蜀雖在開元末年,但是并沒有飛揚跋扈的事跡,若說《蜀道難》影射他如豺狼當道,也不可信。對于前人意見的整理,大致如此。而對第四種說法,尚有爭議。不過古時的詩評家大多認可李白樂府詩比興寄意的規律。王世貞在《藝苑卮言》[2]中說:“青蓮擬古樂府,而以己意己才發之。”胡震亨在《李詩通》[3]中說李白的樂府詩:“連類引義,尤多諷興,為近古未有。”李白自己也曾在《幽澗泉》[4]一詩中,透露過他的古風和樂府詩的特點是:“幽澗泉,鳴深林。”可見,李白的樂府詩多是比興言志的,那么這樂府詩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蜀道難》,又怎么能是例外呢?可見前三說已經是毋庸置疑不可取了,下面略承拙見,供方家指正:

首先,在天寶初年的時候,李白曾將這篇作品呈給賀知章,并獲得極高的評價。這一點不僅僅在孟棨的《本事詩》[5]中有明確的記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賀又見其《烏棲曲》[6]。嘆賞苦吟曰:‘此詩可以泣鬼神矣。’”故杜子美贈詩及焉。

李白也曾在自己的詩歌中,談到拜會賀知章的事情。他的《對酒憶賀監二首并序》[7]的“序”中說:“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詩中也說:“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而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8]中也說到:“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而賀知章正是自稱四明狂客的。但是,李杜的詩中都沒有明確說到,賀知章讀的到底是不是《蜀道難》。不過五代時候的王定保的另一本史料筆記《唐摭言》[9]中也記載了這件事:“太白自蜀至京師,以所業贄謁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曰:‘公非人世人,豈非太白精耶?’”這段情節與《本事詩》的敘述,大同小異,故一般人認為《蜀道難》就作于天寶初年。但我們可以設想,見賞之時不一定就是他創作之時。將舊作呈上也是有可能的。《唐詩紀事》中引到《唐摭言》中的內容,論罪嚴武說時,也說道“然則《蜀道難》之作久矣,非為房、杜也。”

《蜀道難》中說:“西當太白有鳥道”“問君西游何時還”“側身西望長咨嗟”。詩中三次言“西”,而由秦入蜀,從地理位置上看,應是從長安往西。詹锳在《蜀道難本事說》中認為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并把《劍閣賦》與《送友人入蜀》相提并論,其觀點我比較贊同。《劍閣賦》[10]中有:“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這首詩的原注中說:“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剛才列舉的賦中的句子,與《蜀道難》中的句子,相似度很大。此外的一首《送友人入蜀》[11]:“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內容也與《蜀道難》類似,但手法不同。《送友人入蜀》著重在實寫蜀地的情形,不似《蜀道難》的多用夸張想象和傳說。由此不難推斷,《蜀道難》起碼是在《送友人入蜀》以及《劍閣賦》這兩篇作品的基礎上,或者說是在這兩篇作品后完成的,這三篇作品,創作時代相去不會太遠。

李白后來曾經有《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12],其一有詩句:“逸氣竟莫展,英圖俄夭傷。”其二有詩句:“王公希代寶,棄世一何早。”可見王炎是夭折了。李白天寶初年已經四十二歲,王炎的年齡與之相當,如果李白送王炎入蜀在天寶初年,那么王炎逝世起碼在天寶中期。對于年逾不惑的王炎來說,恐怕算不上夭亡了。所以,《蜀道難》的創作不是在李白第二次進長安的時候,而是在他第一次進長安時,李白一入長安是開元十八年的初夏,離開長安是在次年初夏。

此外,《劍閣賦》中有:“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送友人入蜀》中有:“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可見,李白創作這一詩一賦的地點一直是長安,而時間則是春天。而李白二入長安是在天寶元年的秋天,因為他的《南陵別兒童入京》[13]眾說“黃雞啄黍秋正肥”的句子,非常明確地寫出了時令。而且二入長安的次年,正是他得意之際,不會有“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的失意語。第三年雖有隱退之意,但《劍閣賦》和《送友人入蜀》中并無此種思想。所以這一詩一賦必定不會作于李白二入長安的任何一年。

綜上,我們不妨認定,《劍閣賦》和《送友人入蜀》應該作于開元十九年春天的長安,也就是李白一入長安的時候,那么《蜀道難》也就在這個時候,或者不久之后。

但是,李白創作這首《蜀道難》的目的僅僅在于送王炎么?詩中“問君西游何時還”的“君”是實指王炎其人么?這就未必了。

李白一入長安的經歷,可以說是屢遭打擊,生活是備受屈辱,心情自然也是有些失望悲哀了。所以一入長安時期的作品大多要感慨“行路難”。當時王炎要離開長安,取道秦嶺棧道,去蜀中求取功名。李白寫了描繪蜀道艱險的《劍閣賦》和《送友人入蜀》贈給他。然而,這件事情,又令李白聯想到自己來長安這么久,求取功名的情形。這也如同攀登蜀道一般,似乎比登天還難。于是他心潮難平,在贈給王炎的詩賦的基礎上,借鑒陳代陰鏗的《蜀道難》[14]中“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的句意,比興寄意,發抒感慨,寫下了這篇千古絕唱。

《蜀道難》作為樂府舊題,前人創作亦多。陰鏗的《蜀道難》明確以攀登之難,喻指求取功名之艱。《全唐詩》中,入蜀詩和送友人入蜀的作品數以百計。失意者,則極言蜀道之難;得意者,則道蜀道之易。姚合的《送李余及歸蜀》[15]中有“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于今稱意行,所歷安覺危。”可見,蜀道難易之感,關系仕途窮通甚明。也可以發現,李白《蜀道難》的主旨,在唐人心目中是非常明確的。

“蜀道”指的是秦嶺的棧道。李白雖然是四川人,但是作此詩以前并沒有走過這條棧道。所以在《送友人入蜀》中才用“見說”二字開頭,可見李白對蜀道之難,也僅僅是耳聞而已。那么這首《蜀道難》也就是詩人運用超凡絕倫的想象力創作而成的了。

詩歌開頭就是慨嘆:“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用的是一種夸張而悲壯的詠嘆,憑空起勢。繼以浩渺混茫的古蜀國傳說作引,將讀者領入一個神奇的世界:在遙遠的蠶叢、魚鳧時代,并沒有道路。直至“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才有了蜀道。接下去描寫山水形勢和景物,捭闔縱橫,變幻超忽。其中心突出的就是一個“險”字。高標插天和飛湍轉石的山水自不必說,就連穿綴其中的人、鳥、猿猱、古木、枯松等,也都一一具有悲愁的情態,襯托出形勢的險峻。后面詩中出現的狼豺虎蛇等,更是進一步渲染了環境的險惡。還有那悲鳥的號鳴,杜鵑的愁啼,以及驚濤拍崖的如雷回響,更使險山惡水顯得深邃而神奇。詩歌中真率而毫不掩藏地表露了李白最為真實的感情。為了使這種感情充分表達,詩歌中的意象不斷跳躍,感情激蕩。那么這種發自內心的激烈情感,究竟因何而來,為何而發呢?

再三誦讀詩歌,我們不難發現,盡管這首詩竭力去描繪蜀道的艱難和可怕,內容極寫蜀道之險與旅途之愁。可是讀后,不僅不會對“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望而生畏,情緒也不會為之消沉;相反則會為詩中夸張的描寫所激動,為豐富的想象所迷惑,從而變得精神煥發。會產生一種要去征服這艱難險阻的欲望。

可是怎樣去解釋這個問題,使之符合實際呢?一般的評論者常常從詩人胸襟開闊,氣概豪邁,志向宏偉,性格堅強傲岸等思想性格出發,認為他的思想性格借助于外界雄偉的事物來寄托。因而高山大川也就打上了他這樣的性格烙印。這樣的解釋,從文學鑒賞的角色來看,有一定道理,但僅僅是流于表面的見解,并未真正接觸到詩人寫作的內心世界。

問題的實質就是詩歌的真正創作動機。我認為詩人巨大的創作激情來源于詩人對追求不平凡事業的強烈欲望。具體的寫作目的,就是為以詩干謁,立譽揚名,躍躍欲試,登上仕宦的險途。這一點可以從李白自己大量用于呈獻給達官貴人品題的作品中看出來。比如李白的《與韓荊州書》[16]是天寶初年的作品,韓荊州喜歡獎掖后進,故李白投書給他,請他品評自己的作品。此外李白在安州時,也有《上安州李長史書》[17],聲稱自己的幾組詩“辭旨狂野,貴露下情,輕于視聽,幸乞詳覽。”在《送友人入蜀》和《劍閣賦》的基礎上,李白把這篇精心創作的《蜀道難》呈給了秘書監賀知章。可見,本篇的創作應該是含有及其強烈的追求功名的愿望的。

但這只是創作的一個方面,更深一層的情況則是李白盡管天真,盡管對仕途的復雜和艱險估計不足,但他還是有一定的常識的。人到中年尚仕進無門,一入長安的艱難困頓也讓他知道,步入仕途就像攀登在崎嶇的蜀道上一樣,是難于上青天的。所以詩人要在詩歌中一唱三嘆,反復言其難。然而盡管知道難,李白對仕途的了解,就如同對秦嶺和劍閣蜀道的了解一樣,畢竟是缺乏實際體驗的。故而明知其難,在內心還是躍躍欲試,想要一顯英雄身手的。李白正是以英雄的抱負,英雄的胸襟高唱“蜀道難”的。這種難,自然也就是英雄面前的困難,是不會令人喪氣失志、放棄進取的。《蜀道難》屬相和歌辭的瑟調曲,是商聲。歐陽修的《秋聲賦》[18]說:“商,傷也。”按說其聲凄愴悲切。但李白的商聲卻并不凄切,反倒是相當激烈,是一種“呼號奮發”的狀態。它悲而不失其壯,愁而不失其豪。他“明時失路”,卻并沒有失志。他不會做過多的彷徨,更不會停滯不前,類似這樣的歌唱,還有《行路難》[19]。從詩中“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四句用典推論,應該也是作于尚未供奉之時,與《蜀道難》的創作時間應該是差不多的。詩中最后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種信念,跟《蜀道難》立意正是一致的。

換而言之,李白這支“失路人”的悲歌,是借蜀道來比興寄意,發抒求仕不遇的感慨。是希望被世人了解,甚至期盼有人能引薦自己,幫助他登上青云之路。其具體的創作目的,應該說是“干謁求仕,露才揚己”。因此,不久之后,李白就將這篇詩歌呈給了當時的太子賓客賀知章。賀知章“讀未盡,稱嘆者數四,號位‘謫仙’。”從此,李白聲震朝野,名聞天下。正當他熱切盼望君臣遇合,宏圖大展的時候,終于得玉真公主推薦,得以進京待詔翰林院。應該說,李白獲得這樣卓著的聲望,并得以驚動九重天子,跟《蜀道難》一詩創作所造成的轟動效應是不無關系的。

二、二入長安后的碩果——《夢游天姥吟留別》

如果說《蜀道難》是不畏艱險,悲壯慷慨的英雄之歌。那么,《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仕途失意,而又不甘寂寞的歌唱了。這首詩不同于《蜀道難》,人們對于其主題的看法,似乎并沒有什么分歧,均認為夢中的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與黑暗現實對立的,是詩人的理想所系。表現了詩人不愿同流合污,情愿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以及不畏權貴的高潔品質。這樣的說法也似乎很有道理,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觀點,一是因為詩中描繪的洞天仙境的景象確實光華燦爛,令人想往。二是因為人們將仙境的景象與結尾兩句連起來,產生了對比效應,于是予以高度評價。如果說一般人仕途失意,有這樣的語句還不奇怪;但李白是一個獨特的人,一般人的心態放在他身上或許就有些不妥了。因為這樣的評價,是按常理推測的,放在李白身上,未必跟他的心態相吻合。

從詩歌的體式上看,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同于樂府舊題《蜀道難》,跟李白其余一些歌行體相似,即往往以第一人稱的視點,將自身的體驗表達出來。這樣的作品一方面描寫自然景物,另一方面又將自己交游的體驗及心情敘述出來。

從詩歌的內容和風格來看,《夢游天姥吟留別》與《蜀道難》一樣,具有富于想象和縱橫變幻的特點。但氣派則不似《蜀道難》那樣雄偉悲壯,給人的則是清新自然的感覺。

與《蜀道難》一樣,詩人作此詩時,尚未游歷過浙江的天姥山。但此前他曾兩次游歷過吳越一帶的山水。所以,詩中對天姥山的描寫,如“淥水蕩漾”“迷花倚石”,極具江南山水的清麗特征。這與《蜀道難》中描繪的“沖波逆折”“高標插天”的情趣迥然不同。而幻想中的洞天仙境又與《蜀道難》中的“畏途巉巖”“豺狼虎蛇”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蜀道難》所言是畏途艱險,《夢游天姥吟留別》所寫是山水宜人;《蜀道難》表達了愁而非愁的情緒,《夢游天姥吟留別》則言樂言喜。然而細細品讀,《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意味又不僅僅是快樂和自由了。

盡管《蜀道難》是一篇想象之作,而且引用了大量神話傳說,但詩中歌詠的對象畢竟是實實在在的蜀道。但《夢游天姥吟留別》所寫的山水雖然切合江南特點,但描繪的卻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境,是游仙詩,作品始終處于游離恍惚的狀態。

想象來源于現實。李白詩中夢游的洞天仙境,其現實的影子究竟是什么?與其說是他追求的自由的神仙境界;還不如說是他剛剛失去的一個現實的神仙境界——長安翰林院。陳沆說:“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萊宮殿,恍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這也基本上是大多數前輩學者的觀點。故要理解這首詩,必定要熟悉李白二入長安的經歷。李白二入長安之時是充滿期待和興奮的。剛到長安,也受到了唐玄宗的禮遇。李白此刻寫詩更是恨不得把胸中的經略全部呈給大唐王朝和圣明天子。然而玄宗召李白進京不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能,而是需要一個御用文人來裝點他的太平盛世以及他聲色犬馬的生活。猶如漢武帝之于司馬相如。因此玄宗頻頻召李白入宮伴駕,詔命創作一系列行樂游玩的詩詞。對這些差事,李白開始感到十分榮幸而樂意,但后來便逐步厭倦了這樣的生活。當意識到自己的實際地位后,更是大失所望。他又不拘小節,故招來權貴的忌恨,進而讒言四起,玄宗也逐漸疏遠了他。李白感到已經無法在長安立足,便在天寶三年的春天,上書“請還山”。玄宗也就以其“非廊廟器”的理由,乘勢打發了他,美其名曰:“賜金還山”。臨行時,李白賦詩多首,或悲流水,或懷古人,或哀棄婦……當年的冬天,李白回到山東,在濟南郡的紫極宮正式入奉道教,似乎絕意仕途了。回到東魯的家中后,更是沉迷飲酒。天寶五年春,李白大病一場,病愈后的秋天,便辭家南下,重游吳越,從此便長期流落江湖。

這幾年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這段經歷李白自己在《留別廣陵諸公》[20]中說到:“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夢游天姥吟留別》創作于天寶五年秋天,李白辭家南下,將游吳越的前夕。因此,這段“攀龍墮天”的經歷應該是直接關系他創作的要旨。

詩歌開頭寫“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賭。”表面上寫,聽海客談論蓬萊仙島,覺得虛無縹緲,確實難以尋求;聽越人談論天姥山,似乎是可以親身前往一游的。實際上是暗指之前學道修仙難以成功,而入朝求仕恐怕還有所希望。這也是李白二入長安前的殷切希望。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表面寫越人口中的天姥山的雄偉高大,實際上寫的是李白向往中的長安帝京,是“國容巍然”的大唐王朝。

詩中敘述游覽開始的時候,便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謝公”是謝靈運,魏晉時期著名山水詩人,也是個好游山水的神仙式的人物。而當年的李白也正是以大詩人、謫仙人的身份,獲得唐玄宗的賞識,以布衣登發重,平步青云,進京待詔翰林院的。這里似乎是夢登高山,置身九霄云中;實際是以布衣之身,入金殿,朝九重。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正在山色花草間欣賞,可惜天色已晚;半生追求,有幸入朝,人生正得意之時,好景卻不長。以下又借熊咆龍吟的恐怖景象,喻指朝中權貴相互傾軋的可畏;以山中風云變幻,暗指君心難測。

詩中李白所見的“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這種蔚為壯觀的景象,不就是那金碧輝煌的雄偉皇宮么!同樣,詩中對仙人形象的描寫:“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其實不就是宮中成群歌姬舞女的形象么。至于虎、鸞之類,實為宮女們的面具舞罷了。類似的描寫,在李白的《清平調詞》[21]其一中也有:“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里也是把宮女當做仙子來寫的。而且當時宮中著名的舞曲就是《霓裳羽衣曲》,可見“霓裳羽衣”正是宮中舞女的服飾。由此看來,這個夢境不是游歷洞天仙境,而是李白剛剛經歷的京中生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黃粱夢覺,內心不禁感慨萬端。這供奉翰林的神仙日子,來得容易,去得也快,真正是恍若一夢。對于這段神仙般的宮廷生活,李白并不是毫不惦念,而是眷戀難忘的。直至晚年,他尚在作品中回憶這段生活,如他的《玉壺吟》[22]中寫到:“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馬鞭。 ”《贈從弟南平太守》[23]:“龍駒雕鐙白玉鞭,象床綺席黃金盤。”《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24]:“敕賜飛龍二天馬,黃金絡頭白玉鞍。 ”這種洋洋自得的對往昔榮華富貴生活的回顧,似乎與這里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句子判若兩人。

其實這種看似矛盾的情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李白雖說是偉大的詩人,但心態與常人也并無不同,對于個人的榮辱得失,不可能沒有一點縈懷。所以夢醒之時,他會“恍驚起而長嗟”。這種失意惆悵是難免的。“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這種故作達觀的感慨,實際是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的寫作并不是孤立地抒發當時離開長安的失落感。詩歌題目是“留別”,但另一個題目是“別東魯諸公”。由此,我們自然聯想到當年李白奉詔進長安之時,也是自東魯入京,曾經寫下過《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詩中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得意之句。而現如今,賜金還山,再別東魯,南游吳越,就不是簡單的游山玩水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似乎相當逍遙,實際上是李白必須去尋朋訪友,出賣詩文,是去飄零。那么這在了解其真情的東魯諸公面前,他們該作如何想?李白自己又要怎樣向他們解釋這種相當尷尬的羞愧窘境呢?李白不愧是李白,盡管內心失意惆悵,但嘴上還要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話一說,似乎他原先離開長安,以及今日的外出飄零,正是他本人所樂意的,所追求的目標。經過這樣的玩味,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在寫的游山也罷,尋仙也好,僅僅是在排遣他由于仕途失意帶來的苦悶。有趣的是,這種排遣帶有李白獨特的性格特征,明明是苦,偏要說樂;明明失意,偏要表現達觀。這種故作達觀的表態,與驕傲的謫仙人的性格,才是最為吻合的。所以我們今天來閱讀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宜高估最后兩句的積極性,而要看到他此時故作達觀的無奈。嚴羽在《滄浪詩話》[25]中說:“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學者于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這話應該是理解李白詩歌含義的指針了。

李白終其一生,盡管所處境遇不佳,而其自身有時似乎又和現實政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然而他積極要求入世的精神卻始終沒有減弱,可以說他始終是自信的。一入長安的失敗后,他在《蜀道難》中表達了自己奮發求仕的志向。二入長安得仕卻最終失敗后,他同樣沒有放棄,《夢游天姥吟留別》只是他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李白這位天才的詩人,在政治見識上并不是天才,甚至可以說相當幼稚。他在長安待詔的幾年,正是唐朝由治而亂的轉折關頭,他雖然看到了楊家兄妹的禍害,但也只能用詩做些無關痛癢的諷刺。即便在唐玄宗賞識他的時候,他也沒有在詩文或者正史、野史中留下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并沒有像杜甫那樣歷盡千辛萬苦,投奔肅宗。相反,他被叛軍嚇壞了,他的《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26]說:“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在時代需要他一顯濟世平亂的身手的時候,他卻承認自己的無能,說自己不是“濟代人”,要去歸隱廬山。這個時候,江陵的永王李璘,趁安史之亂招募了數萬兵士,沿江東下,企圖占領南京,割據東南。這對于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的平叛中心,是一個巨大的破壞。江淮一帶,是唐王朝的經濟命脈,李璘的割據獨立自然也就對平叛產生了極大的危害。但李璘的東下,卻與李白主張相合,所以他就跟上了李璘。李白作的《永王東巡歌》[27],以東晉名臣謝安自命,依附李璘,想有所作為。有人說這是李白投身平叛大業,是愛國的表現。天真的李白也是這樣想的,但在客觀效果上,只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叛軍在北方,李白卻看不清李璘割據破壞統一的行為實質,只能說他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缺乏見識。附從李璘,應該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失足。當時的名士孔巢父、蕭穎士等人,也都被李璘脅迫從行,但都半途設法脫身逃走。李白則一直追隨到李璘兵敗被俘為止。可見李白見識之差。流放夜郎被中途赦還后,李白依然幻想著東山再起。直到去世前不久,還想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后因半道病還。他的臨終之作《臨路歌》[28]中,仍然以大鵬自喻,雖有遺憾,卻依然充滿豪邁的激情。

李白在政治上的志大才疏,當世的人是非常清楚的,李白自己也在《上李邕》[29]中直陳世人對他的看法:“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但遺憾的是,李白始終我行我素,不知醒悟。故而杜甫批評他“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30]宋代的蘇東坡也在《李太白碑陰記》[31]中說:“李太白狂士也……此豈濟世之人哉!”我認為這兩人的批評應該是非常中肯的。

我們不得不感慨李白雖有極大的政治理想,卻沒有什么政治經驗。所以他奮斗一生,卻屢遭失敗,歷經坎坷。或者說,這種政治上的幼稚,反過來卻造就了這位偉大的詩人。盡管李白不是一個政治家,他的一生也只是一個悲劇。但并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正如白居易所說“天意君需會,人間要好詩”![32]

[1]殷璠等,唐人選唐詩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40.

[2]王世貞.藝苑卮言校注(卷四)[M].齊魯書社,1992,(7):172.

[3]胡震亨.李詩通(卷一)[M].清刻本.

[4]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四)[M].中華書局,1977,(9):234.

[5]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M].對酒憶賀監二首注釋一.中華書局,1977,(9):1085.

[6]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三)[M].中華書局,1977,(9):176.

[7]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M].中華書局,1977,(9):1085.

[8]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八)[M].中華書局,1979,(10):660.

[9]計有功,李白.唐詩紀事(卷十八)[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270.

[10]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一)[M].中華書局,1977,(9):25.

[11]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十八)[M].中華書局,1977,(9):839.

[12]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五)[M].中華書局,1977,(9):119.

[13]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十五)[M].中華書局,1977,(9):744.

[14]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陳詩卷一)[M].中華書局,1983,(9):2451.

[15]彭定求.全唐詩(卷496-52)[M].中華書局,1960,(4).

[16]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六)[M].中華書局,1977,(9):1239.

[17]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六)[M].中華書局,1977,(9):1227.

[18]吳楚材.古文觀止(卷十)[M].中華書局,1959,(9):449.

[19]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三)[M].中華書局,1977,(9):189.

[20]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十五)[M].中華書局,1977,(9):718.

[21]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五)[M].中華書局,1977,(9):304.

[22]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七)[M].中華書局,1977,(9):277.

[23]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十一)[M].中華書局,1977,(9):586.

[24]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十九)[M].中華書局,1977,(9):904.

[25]嚴羽.滄浪詩話校釋(詩評)[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8):173.

[26]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十一)[M].中華書局,1977,(9):553.

[27]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八)[M].中華書局,1977,(9):427.

[28]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八)[M].中華書局,1977,(9):452.

[29]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九)[M].中華書局,1977,(9):511.

[30]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二,贈李白)[M].中華書局,1979,(10):42.

[31]蘇軾.蘇軾文集(卷十一)[M].中華書局,1986,(3):348.

[32]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十五,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M].中華書局,1979,(10):5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欧美| 波多野一区| 欧美亚洲欧美区|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天堂首页| a级免费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成人午夜久久|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精品|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www.亚洲天堂| 激情综合图区| 毛片久久久|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激情综合图区| 丁香综合在线| 九九九国产|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a毛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91毛片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91在线丝袜|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欧美日韩第二页|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99激情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一区二区午夜|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人人艹人人爽|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91视频99|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网| 色噜噜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