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柳清
(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湛江 524088)
提升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
陶柳清
(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湛江 524088)
貧困大學生就業情況應該引起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分析當前影響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幾個因素,并就從根本上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四點舉措:一是不局限于說教,拓展心理輔導形式;二是樹立典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三是自主自導,打造貧困生獨有的文化團隊;四是優化就業指導,引導調適擇業心態。
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業能力;舉措
近年來,貧困大學生的人數在不斷上升,根據教育部的統計,目前我國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總數已達400多萬,其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人數的8%至10%,每年這部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表現得十分凸出。貧困生在學校中大多不擅表達、基礎技能較差、人脈關系不強,與非貧困學生相比屬于一個“弱勢群體”[1]。當要畢業了,他們在步入社會的過程中也同樣比非貧困學子遇到更多問題,找工作也相對困難,這樣就出現了一個“貧困不斷”局面。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既關系到貧困生自己及家庭的生計,也關系到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如何引導貧困大學生從這個局面中解脫出來,幫助其更順利地畢業和就業,是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隨著我國高校在校生人數的增加,貧困家庭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據統計,2009年大學畢業生為611萬,按貧困學生一般占在校生20%的比例來算,2009年畢業的貧困大學生就有122萬。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相對弱勢的貧困大學生站在就業的路口上更加感到無助和惘然,他們或害怕就業、或裹足不前、或渴望高收入、或不愿意到基層工作,這些消極的心態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就業情況。貧困大學生如果不能順利就業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就業的整體狀況。
經濟上的困難無疑是貧困大學生的首要負擔。心理學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還存在著封閉、自卑、敏感、焦慮、壓抑、嫉妒、粉飾和依賴等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如果這些情況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宣泄,會很容易引發新的抑郁癥狀[2-3]。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現實的就業問題,他們可能會不夠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和社會,有些會缺乏長遠的規劃,有些則就業期望與現實錯位從而出現好高騖遠、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不良心理。不良的就業心態不利于貧困大學生全面、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可能因此誤入歧途。
貧困大學生在進行就業的過程中可能會使得原本并不自信的的心理問題更加突顯。在一系列復雜的心理狀況影響下,他們或許會缺乏應對困難和風險的承受能力,出現更多地怨天尤人的現象。這些人時常感嘆世道的不公,為自己家庭的貧困而苦惱,極度容易產生消極和悲觀的情緒,從而產生抵觸或者厭世的行為[4],這無疑對高校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的構建產生不利的影響。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自1999年開始啟動,數百萬寒門學子受益于寶貴的低息貸款,先后完成學業,順利邁入社會。然而,近幾年的助學貸款在實施過程中出現違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現象。大學生欠貸的原因有幾個方面,其中一個原因是貧困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或者收入低下,一時難于還款,造成違約。所以,貧困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也會影響到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可持續實施。
2009年我國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總規模2 979萬人,高校每年輸送的畢業生從原來的不足百萬到如今的五六百萬。有專家稱,我國高等教育在未來10年將從“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我國正在努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高等教育的“產品”有好的銷路才能刺激更多的“生產”,然而如果制造出來的“高等產品”得不到有效地輸送,積壓倉庫,這將阻礙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長遠而暢順地發展。
根據人保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有630萬人,比起2009年的611萬多出19萬人。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以往的“天之驕子”如今普遍都在為“飯碗”發愁。由于全球氣候的變化,我國近年飽受自然災害之痛,加上通貨膨脹的加劇,貧困人口的生活和工作處處都受到很大的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就業之路也變得更加嚴峻和難行。
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筆不小費用,比如求職簡歷和求職信的制作、異地求職的差旅費、通訊費等,這些費用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可謂是一筆巨大的負擔,迫于費用的問題有些貧困學生不得不放棄了很多的求職機會。另外家庭背景和社會實踐的不足,很多貧困學生缺乏人脈關系,又不擅于收集就業信息,以致信息資源落后和閉塞,也同樣給貧困大學生造成就業機會的流失。
由于家庭經濟的不佳,與經濟條件好的學生相比顯得“寒酸”,他們很少與人接觸,一些貧困學生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形成孤僻和內向的性格,心里面的想法不敢與人傾訴。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偏遠的山區或城鎮低保家庭,既得要面對不菲的就業成本,又得背負個人的夙愿和家庭的寄托,因此他們的身心壓力無比沉重。貧困作為一種生存狀態,會給貧困學子帶來沉重的負擔,可能導致他們出現更深層次的“心理貧困”現象[5]。
受家庭背景的影響,貧困學生學習基礎一般不是很好,他們的外語水平、文藝表演、計算機技能等基礎技能較差;他們與外界接觸少,看待事物比較單一、狹窄;而且自信心不足,不敢與人交流,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從而忽略了對性格氣質、組織協調、口才、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這些人容易給用人單位一種素質不高的印象,以致于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一些貧困學生受到家庭貧困和生活艱苦的影響,沒有理清自我及職業認知,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就業心態,出現就業期望偏高或偏低的現象:有些將畢業作為自己告別貧困的最后機會,不愿意下基層和回家鄉就業;有些則向往金錢,追求享受,只挑一些自己認為有發展前途的工作;有些則得過且過,不求上進,不敢于競爭。面對這樣的缺陷,他們很多時候都與就業機會擦身而過[6]。
對于貧困大學生上學期間的經濟困難,目前我國已建立“獎、貸、助、補、減、免”為主要內容的多種方式的助學體系,各高校、社會、企業也以多種方式資助貧困生,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仍是高校的一項重要的“扶貧”工程,要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筆者認為要著重在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上下功夫,通過一定的途徑幫助貧困生消除心理陰影、化壓力為進取的動力,培養其綜合能力,是切實解決就業困難的根本。
貧困生一般表現得比較沉默、自卑、敏感、缺乏自信,他們害怕別人的眼光,不愿與人交流,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不隨便在別人面前提到家里的情況和自己的困難,有什么心事也不會輕易向別人透露,而愿意將自己心里面的“秘密”默默地書寫下來,通過日志或者隨想的形式。筆者認為,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可以通過一定的心理輔導,但形式可以更加生動和多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網絡這個平臺,例如在老師的指導為貧困生創建貧困生網站、網上論壇、聊天室、博客等,供貧困生與他人進行交流和互動。通過互動,老師和身邊的同學可從中鼓勵貧困生積極面對人生,教育他們要有自信,要有承受挫折、堅韌不拔的良好心態和主動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通過這些平臺,有著一樣的背景的貧困生可以毫無忌諱地說出自己的困難和想法、暢談自己的人生體會和感受、交流勤工助學和找工作的經驗,學習生活上大家互勵互勉,心靈上互相支持。另外,學校通過這個平臺也可以及時發現個別貧困生的特殊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自我調節不了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及時幫助他們消除焦慮、悲觀和不滿情緒,從心理和行動上引導他們科學地認識自我和自我心理調整、適應環境和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扶貧先助志,這是貧困生成長成才的基礎。
其實,貧困學生之中不乏優秀的代表,他們擁有堅毅的品質,堅強不屈,他們能吃苦,能耐勞,用脊柱頂起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這方面,學校可以邀請一些知名的企業人士、杰出校友或者優秀的貧困生代表到校給廣大貧困大學生講述他們的成長歷程,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和如何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困難;也可以利用宣傳平臺,發掘優秀典型,強化榜樣作用。比起簡單的說教,用這些真實的成功案例和優秀典型來激勵貧困大學生的斗志就顯得有效得多。另外,學校也要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鼓勵貧困生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通過“貧窮并不可怕”、“自力更生光榮”來鼓勵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己擁有信心,以典型為學習對象,要勇敢面對就業,實現自己的理想。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之間的貧困差距并不是體現在經濟上,更大的差距體現在他們的情商和綜合素質上。據了解,貧困生一般愿意通過自食其力去參加勤工助學崗位和做一些家教或其他的兼職工作,他們的目的除了可以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外,更重要的是又可以鍛煉自我,得到一些實踐經驗。但有時候卻因為缺乏一些平臺而使他們喪失主動接觸外界的勇氣。筆者認為在勤工助學崗位較少的情況下,可以由老師指導,成立專門的貧困生培育部門,由貧困生自己組織或參與到其中,旨在服務和鍛煉貧困學生,特色是“自力自主,拓展自我”。這個部門要成為廣大貧困大學生的依歸。在這里,他們可以自己當家作主,自主實施學校的貧困生政策、組織有關貧困生的交流活動、拓展扶貧途徑、形成幫扶團體梯隊,這樣既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又培養和鍛煉綜合能力,同時打造出特有的貧困生的團隊文化。我們應該相信,一個好的團隊可以使人從中獲得支撐和推動力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團隊合作,他們主動從單一的個人世界走向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培養和鍛煉他們的自身綜合能力,例如與人交往的技巧、口頭表達能力、團隊合作、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又可以擴大眼界,了解社會,獲取足夠的實踐經驗,從而使他們在畢業之前積累更多的就業“資本”,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
學校應該重視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認真調查,在了解其思想、學習、生活情況的基礎上,建立貧困大學生檔案,有的放矢地為他們提供就業幫助。第二,可以在原有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上有針對性地優化貧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設貧困生創業、貧困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能力拓展訓練、社會實踐等課程[7],為貧困生開展“一對一”的就業指導,手把手地輔導他們科學地思考和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第三,有關部門還可以搭建貧困生就業平臺,學校的就業信息網優先為貧困生發布個人信息,為他們提供求職、招聘、指導平臺,另外免費為貧困生提供就業服務,適當予以他們求職經濟補貼,為他們爭取更多的社會支助。最后,鼓勵他們調整擇業的心態,創業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特別是回到家鄉創業。貧困生相比于普通學生更能吃苦,更加頑強,這恰恰是創業者應有的品質,而且貧困生熟悉自己家鄉的情況,創新地結合家鄉的風土人情,就更加具有創業的優勢和成功的可能性,可以重點試驗。
[1]向以華,張路,周群英.高校貧困生的現狀及教育對策——以三峽庫區普通本科高校為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6).
[2]許紅芝.貧困大學生職業素質與能力影響因素初探[J].價值工程,2010(23):169-170.
[3]毛宇鋒,周賢.高校經濟困難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5).
[4]林曉蘭.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探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2):134-137.
[5]胡繼民.高校貧困生資助人文關懷的缺失與構建[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8).
[6]李祥,柳長興.貧困大學生成就動機調查與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0).
[7]鄧紅珍,羅潔,郭瑞.高校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初探[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2):192-194.
New Measures of Improving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TAO Liu-q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our society.As for poor students,a special part of this group,their job-getting problem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order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concerning this kind of problem,analyzed som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mployment of poor students.At the same time,it put forward four measures which aim at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destitute students fundamentally.Firstly,the teachers shouldn’t restrict to sermonize but focus on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Secondly,it sets up some typical fine examples and creates a better atmosphere.Thirdly,it makes own team culture of poor students independently.Fourthly,it should optimize the teachers’instruction of employment,and helps students form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choosing a job.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problem;employment ability;measures
G647
A
1674-8425(2011)09-0126-04
2011-03-30
陶柳清(1981—),女,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范義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