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
(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淮安223001)
英漢對比分析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
孫莉
(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淮安223001)
通過對比分析英漢心理文化及語言文化的不同,并從詞匯、語法、篇章等方面探討英漢對比分析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減少其因對英漢差異認識不足而引發的寫作錯誤。
對比分析;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英語寫作無論是在學校的英語學習還是在實際的社會工作中都十分重要。英語寫作能力能夠體現出學生英語的綜合素質。然而這往往又是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由于英漢文化背景的差異所造成的心理文化及語言文化的不同,中國學生往往依賴母語而不是尚未掌握的英語來構思,使得他們的英語作文中出現了許多中國式的英語或者不地道、不規范甚至錯誤的英語。這一客觀事實要求大學英語老師在寫作教學中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而進行英漢對比即為一種有效的途徑。正如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所說:“對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的問題上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的體會。”因此,對比分析英漢的差異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對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寫作作為一種書面形式的交際,是作者通過一定的語法規則,把詞語組成句子,并有機地把這些句子組成語篇,從而達到表達思想、進行交流的目的,它的基本作用主要體現在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上。本文將從詞匯、語法、篇章三個方面探討英漢差異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以期給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一點幫助。
從性質上分,中國文化屬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屬科學文化。在心理文化方面,人文文化重人倫、輕器物,價值取向以道德為本位。重綜合、輕分析;重意會、輕言傳;崇尚群體意識,強調同一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把人與自然看成渾然一體。科學文化重物質、輕人倫,價值取向以功利為本位。重分析、輕綜合;重概念、忌籠統;強調人權,主張個人至上,重視特殊的辨識;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人對自然的索取。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主要差別反映在思維方式上有如下幾點:
(一) 中國人重直覺與具象,西方人重理性與邏輯。漢字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強。如“人”(man)字酷像分腿站立,頂天立地的人的形象;“雨”(rain)字中的四點表示雨滴;“傘”(umbrella)字的形狀就像一把撐開的大傘;“從”(to follow)字非常生動地描寫出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走的情景和“隨從”之意。漢語詞語直觀性強,如:“硬幣”(coin),“紙幣”(note;bill);“短發”(bobbed hair;shingle),“假發”(wig)。漢語愛以具體比喻抽象,以物表感,狀物言志,如“蠶食”(to nibble)比喻逐步侵占像蠶吃桑葉一樣;“如日中天”(like the sun at high noon;at the apex of one’s power,career,etc.)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順水推舟”(to push the boat along with current;to make use of opportunity to gain one’s end)比喻順應趨勢辦事。漢語豐富的量詞也是漢語形象化的體現,如“一支筆”(a pen)、“一張報紙”(a newspaper)、“一朵花”(a flower)、“一把椅子”(a chair)、“一面鏡子”(a mirror)、“一雙筷子”(a pair of chopsticks)“一盞燈”(a lamp)等等。英文只突出被描述客體和數量,形象和生動蕩然無存。
(二) 中國人重整體,西方人重個體。漢語詞義一般較籠統,英語詞義一般較具體。如“車來了!”中的車可指公共汽車(bus),也可指卡車(lorry),還可指出租車(taxi),英語卻需分門別類十分明確地表達。漢語表意較模糊,英語表意較準確。如“你有筆嗎?”這里的筆并不特指什么筆,只要是能寫字的工具就行。英語習慣以具體詞匯表達具體事物,是用鋼筆(pen)、圓珠筆(ball pen)、鉛筆(pencil)、粉筆(a piece of chalk)還是彩色筆(color pen),都要分清楚。再如,中國人慣用統稱“胡子”(beard),至多再形容“大胡子”(full beard,circular beard,round beard),“小胡子(指唇上方的胡子)”(shadow)和“絡腮胡子”(whiskers);而英語中還用handlebar(Am.moustache)表“八字胡”,goatee表“山羊胡”,tile beard表“瓦形胡”,military moustache表“軍人胡”,Vandyke beard表“髭間涂臘的范大克式髭”即“劍形髭”或“錐形髭”等。
(三) 漢語重意念,英語重形式。漢語的連句成章往往憑借作者的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層次往往置于次要地位;英語則強調句式結構的嚴謹和句法規范。例如:“學院請來一位洋教師,長得挺怪,紅臉,金發,連鬢大胡須,有幾根胡子一直逾過面頰,挨近鼻子。”此段文字中“長得挺怪”的邏輯主語是“洋教師”,“紅臉”指洋教師的臉是紅的,他的頭發是金色的,還有連鬢大胡須。英語中必須要增添代詞主語,并且用過去分詞和介詞短語作狀語來描述這位洋教師的形象,否則極易產生誤解。
(一) 類型。漢語是分析型語言,其典型特征是沒有屈折變化,如漢語的名詞不會改變自身的形式變為復數,動詞也不用改變自身的形式表示過去時、現在時或將來時。漢語詞語組合成句依靠詞序和虛詞。英語是綜合型語言,有豐富的屈折變化形式,如table(單數)/tables(復數),run/ran(過去時)/run(過去分詞),the boy’s(‘s表示所屬關系),“She sings(-s表示現在時第三人稱單數)beautifully(-ly表副詞)”等等。
(二) 詞類。漢語和英語的詞類劃分有同有異。漢語分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有名詞、形容詞、數詞、代詞、動詞、副詞和量詞,虛詞有介詞、連詞、嘆詞和助詞。英語也分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代詞和數詞,英語沒有量詞;虛詞又稱功能詞或形式詞,包括介詞、連詞、助動詞和冠詞等。漢語沒有冠詞。
(三) 語法。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代詞的主格、賓格沒有形式變化,如“他打我”和“我打他”中作主語的“他”和“我”,與作賓語的“我”和“他”同形。在英語中,主格和賓格指代相同,形式不同。即“He hit me.”“I hit him.”漢語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只要求在語義上一致,無需在形式上呼應。英語的主謂語則要求在數、人稱、動詞時態上一致。如“我喜歡畫畫,她喜歡畫畫,我們大家都喜歡畫畫。”英語表述為:I like drawing.She likes drawing.We all like drawing.
(四) 篇章。漢語屬主題顯著語言,英語屬主語顯著語言。由于中國人常采取整體思維方式,強調篇章整體意義,因此,漢語在表達思想時,往往突出主題而不在意主語。英語的主語卻是一句之主,對句子結構甚至詞語選擇起統帥作用。
(一) 詞匯。第一,由于漢語詞義一般較籠統,英語詞義一般較具體,在英語寫作中,應該盡可能地用具體詞匯代替一般詞匯,以達到表意的精確性,同時增加文章的形象生動性。第二,應該注意英漢詞類劃分的差異,避免錯用冠詞等漢語中不存在的英語詞類。第三,與漢語不同的英語詞匯的屈折變化形式也是中國學生進行英語寫作時容易出錯的地方,應該格外留心。
(二) 語法。第一,由于漢語語法呈隱含性,英語語法呈外顯性,漢語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只要求在語義上一致,無需在形式上呼應。英語的主謂語則嚴格要求在數、人稱、動詞時態上一致。這就要求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的過程中不僅注重意義的表達,還應時刻注意形式上的主謂一致,使英語句子合乎語法。第二,由于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一個句子可由好幾個短句組成,它們之間只有意義上的聯系,無需形式上的粘連;對比之下,英語句子往往要求用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將句子成分連成一個意義與形式珠聯璧合的整體。因此,在英語寫作過程中,中國學生要學會使用相應的關聯詞語連接分句,從而清楚地表達分句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 篇章。篇章講究章法。漢語篇章的章法,按傳統方法可概括為起、承、轉、合,按現代簡單的劃分,可分為開頭、正文、結尾三部分。漢語文貴曲折,不強調開門見山,即使是文章的開頭,也往往不立即顯山露水,而是將人引入勝境。相反,英語文章一開頭便要求點題,而且要有趣味。漢語的正文起承轉作用,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也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英語的正文是論理部分。論理有多種方式,可用空間式、例證式、對比式、因果式和邏輯推理式。漢英文章的結尾特征具有共性,即照應開頭,概括全文。總之,篇章模式取決于思維模式,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呈螺旋型,而英美人的思維模式呈直線型。在謀篇布局上,漢英篇章自然不同。因此,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中,一定要充分考慮英漢語篇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謀篇布局。此外,由于英語篇章粘連性與連貫性的要求,英語寫作還應注重語言形式的聯系和信息之間邏輯上的一致。
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講,英語寫作與漢語寫作的過程不同,他們進行英語寫作時會不自覺地受到漢語文化、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等各方面的干擾。這正是造成學生寫作錯誤的首要因素。因此在寫作教學中,進行英漢對比分析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英漢對比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由于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勢必造成兩者在語法、句法和篇章層面的一些差異。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英語水平,通過討論的方式在課堂上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兩種語言進行文化、詞匯、語法、篇章等層面的對比分析。通過對同一類型的英漢語篇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幫助學生了解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給行文帶來的影響,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去記憶一些連接詞或者表達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不同語言特征的認知,從而在寫作實踐中自覺克服母語干擾,逐步培養英語思維,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1]戴聰騰.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的影響[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4,(1).
[2]何善芬.英漢語言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何煦之.試論英漢思維差異及其寫作[A].英漢文化對比與跨文化交際[C].沈陽:遼寧出版社,2000.
[4]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劉重德.英漢語比較研究[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7]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8]王蘋,劉文捷.中西思維差異與大學英語寫作[J].外語界,2001,(5).
[9]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校:陳婷)
H319
A
1008-4681(2011)01-0149-02
2010-11-19
孫莉(1982-),女,江蘇洪澤人,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