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波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附子的配伍及臨床應用
王少波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文章研究了中醫經典和歷代名醫對附子的應用,找出和附子的常用配伍、經典名方和配伍后的主要作用,為附子的廣泛臨床應用總結規律。
經方;附子;配伍;臨床應用
附子是臨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藥,它首次出現在《神農本草經》,性味辛溫,有大毒。歸心、腎、脾經。有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的作用。用于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張仲景最早把附子大量應用于臨床,在他的名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有廣泛的應用,一些名方如四逆湯、真武湯、四逆加人參湯、附子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人參湯、桂枝附子湯等中均以附子為主藥。據統計,《傷寒論》中有114方,其中有19方以附子為主要藥物。《金匱要略》有205方,其中25方以附子為主要藥物。由此可見附子在經方中的廣泛應用。幾千年來,附子被一些醫家廣泛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清末明國甚至形成了學術流派——火神派。山西省已故名中醫門純德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興陽溫經驅寒法,把含附子的經方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中醫藥學把附子同人參、大黃、石膏合稱為“藥中四維”,可見附子在中醫臨床中的重要作用。
1.1 附子配干姜 溫補元陽,回陽救逆。治久病體虛,陽虛陰盛,或大汗、大吐、大下后導致亡陽。如四逆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等。古人有附子無干姜不熱的說法。
1.2 附子配人參 溫陽益氣。治久病氣虛欲脫或亡血后氣隨血脫,如參附湯。
1.3 附子配麻黃 附子溫腎陽,麻黃解表邪,二藥合用于溫陽中促進解表,解表時不傷陽氣。用于少陰病兼表的治療?!秱摗?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1.4 附子配甘草 附子補腎助陽,散寒止痛。甘草味甘性緩調和藥性。二藥合用更好的發揮溫陽散寒止痛之功。《傷寒論》175條,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1.5 附子配桂枝 二藥配伍溫經助陽,祛風化濕。《傷寒論》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傷寒論》24條桂枝加附子湯證?!秱摗?5條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
1.6 附子配肉桂 附子辛溫燥烈,走而不守。肉桂溫腎陽,能走能守,更能引火歸元以攝無根之火。二藥配伍溫腎散寒止痛?!督饏T要略》金匱腎氣丸治療腎陽虛腰疼下肢腫,下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長等證。附桂理中丸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泄瀉,腹脹,惡心,嘔吐等證。
1.7 附子配細辛 附子辛溫大熱,溫里散寒通經。細辛味辛性溫,內祛陰凝,外散表寒。二藥配伍共奏溫陽氣、散寒凝、蠲痰飲之功。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細辛湯、扶腎蠲飲湯(《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1.8 附子配白術 溫經祛濕?!秱摗?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秱摗?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蠕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督饏T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篇,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中附子、白術并用,助陽化濕解痹。
1.9 附子配全蝎 二藥配伍有溫通經絡,息風止痙的作用。祝味菊曾用于小兒慢驚及陽虛寒濕痹痛,抽搐,頑麻等證的治療。
1.10 附子配羚羊角 二藥配伍有溫陽熄風,通絡止痛止痙作用。最適合陽虛生風??捎糜陉柼擃^眩頭疼,肢體麻木冷痛及陽虛型高血壓的治療。
1.11 附子配磁石 二藥配合,一動一靜,一溫一鎮,達到溫腎壯陽鎮靜安神的作用??捎糜谡撽柛∷碌母忻?。祝味菊、章次公、陳蘇生常將二藥配伍用于治療虛性興奮所致的心悸、失眠、眩暈等證。
1.12 附子配酸棗仁 二藥配伍有溫陽養心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心陽虛引起的心悸、失眠等證。陳蘇生、祝味菊常將二藥配伍用于調節心血管系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病案一:
患者,女,64歲。2008年10月10日初診,患者胸悶心悸,頭身怕冷,背部尤甚,手足發涼,常身出冷汗。夜間氣喘不能平臥,面目輕度浮腫,明亮有水氣。不能吃大米,豬肉。舌淡苔薄白,脈沉微,雙尺尤甚,二便無明顯異常。辨證:心腎陽虛水氣凌心。治則:溫補心腎安神定悸。方藥如下:桂枝12克、炙甘草9克、生龍骨(先煎)20克、生牡蠣(先煎)20克、人參9克、炮附子(先煎)9克、白術9克、半夏9克、陳皮9克、干姜6克、肉桂9克、大栆3個。7付,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服藥后無胸悶心悸,仍有夜間氣喘,后加磁石15克、紫石英15克溫腎納氣平喘。共服藥28付,癥狀消失。
病案二:
患者,男,63歲。2008年8月1日初診,患者病程已近兩年,多方診治。現全身怕冷,背部尤甚,常身出冷汗,食欲差,自覺腹內冷氣凝結成塊,不能吃冷硬食物,夜尿多,大便可,舌淡苔白,脈沉微。辨證:脾腎陽虛。治則:溫補脾腎。方藥如下:炮附子(先煎)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肉桂9克、山茱萸15克、小紅參15克、半夏9克、白術9克。7付,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服后諸癥均有好轉。后將附子加至15克,干姜加至15克,共服藥30余付,癥狀消失。
[1]李培生,劉渡舟.傷寒論講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
[2]李克光,楊百茀.金匱要略講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門純徳.門純徳中醫臨證要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4]譚同來,劉慶林.常用中藥配對與禁忌[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R289
A
1673-2014(2011)05-0087-02
2011—05—12
王少波(1978—),男,長治壺關人,碩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
(責任編輯 王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