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元君
(中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胡錦濤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韓元君
(中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和發揮作用的重大命題。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僅恢復使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命題,而且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胡錦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發展觀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發新的經驗,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在許多重大問題上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
毛澤東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指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這種結合就是要在中國的具體時空背景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理論形態、理論生長點和理論實踐力量的中國化,使之在中國獲得新的發展,成為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要準確科學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就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馬克思中國化是歷史、現實、未來的“三位一體”。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能脫離毛澤東提出這一命題時的特定歷史背景,也不能局限于在具體歷史條件下所做的論述。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是如何“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不僅是一個過程與方式的問題,還是一個結果與程度的問題。
自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始終從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方法入手,把立足點放在中國的實踐領域上,經過努力做到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不斷實現著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縱深方向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
自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首次提出和論述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概念就頻繁出現在當時中央領導人的文章和報告當中,并且在中央主要領導人之間達成了廣泛的共識。但是在七大以后,黨的文獻以及中央主要領導人報告和文章中卻再也沒有使用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直到改革開放后,在學術理論研究過程中,這一概念才被理論界重新使用,并得到理論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過了半個多世紀,新一代領導人胡錦濤在許多重要講話中,恢復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的理論命題,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
胡錦濤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偉大命題,內涵深刻,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澄清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上的各種誤解,如“取消論”,“民族論”和“倒退論”,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胡錦濤重提和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絕非偶然,而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胡錦濤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恢復使用和論述,對于肯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消除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種誤解和懷疑,繼續堅持和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中國化,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第二,科學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重大問題。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85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85年”。之后,《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又說:“一部包括紅軍長征在內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理論創新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的新論斷,不僅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中國化”規律,而且告訴我們,建設黨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黨建設成為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和指導的黨。
第三,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推向前進的新任務,指明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和方向。他說:“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根據新的實踐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做出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進步要求和人民群眾實踐需要的新的理論概括,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要扎根于中國的土壤,把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敏銳把握時代特征,準確反映時代要求,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從而更好地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边@里指出的“三個更加”和“三個特色”,正是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和著力追求的目標方向。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科學分析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在理論創新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作了系統概括,他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指針??茖W發展觀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體現。
在2004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要命題,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痹?007年6月25日的重要講話中,胡錦濤把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概括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堅定不移”的重要內容,他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睒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2006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頒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6年2月14日,中共中央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胡錦濤同志在開班儀式上作了重要講話,系統論述了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勾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藍圖。這個總要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產力,又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惠及億萬人民、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舉措。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近年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強調牢固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諧理念、崇尚和諧價值、培育和諧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標志著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胡錦濤把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始終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十分突出、十分鮮明地提到全黨面前,深刻論述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豐富了黨的建設理論。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強調“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后的一項根本建設”。2005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舉行的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胡錦濤指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始終是我們黨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性建設。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聯系、力量所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是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而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它既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認識,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保障。
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在科學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全面判斷我國戰略需求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戰略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發展科學技術,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才能不斷催生發展動力,激發發展活力,增強發展后勁,能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實現質的飛躍。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和保持發展的主動權。建設創新型國家,體現了科學發展觀關于發展動力和發展途徑的基本要求,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理性思考、豐富實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胡錦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時代內涵,從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歷史和邏輯在這里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1]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掛,2006.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H].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D6
A
1673-2014(2011)03-0009-03
2011—01—23
韓元君(1986— ),男,山西屯留人,在讀碩士,主要從事政治學研究。
(責任編輯 衛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