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琳
(上海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解構主義:顛覆式的翻譯觀
魏 琳
(上海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解構主義通過對翻譯忠實原則的否定以及對譯者和譯作地位的重新定位,對傳統翻譯觀進行了徹底的顛覆。但解構只是手段,解構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重新建構新的體系。
解構主義;忠實原則;顛覆;傳統翻譯觀
解構主義誕生于19世紀60年代后期的法國,是一種質疑理性,顛覆傳統翻譯觀的批判理論。它并沒有提出具體的翻譯理論,而是通過翻譯來研究語言哲學問題,試圖打破語言結構的封閉性,以懷疑的精神去重新審視現有的翻譯理論和標準。其代表人物有沃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麥克福柯(Michel Foucault)等。他們將解構的思潮引入到翻譯研究中,通過對翻譯理論中的某些方面進行懷疑的、批判性地解構,發現翻譯理論中的問題,從而給翻譯理論帶來了新視角和新思維。
通常認為解構學派翻譯理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強調“存異”而非求同(謝天振,2008:316)。解構學派著名理論家沃爾特·本雅明在其名為“譯者的任務”一文中提出譯文和原文本無“忠實”可言,譯作不是去再現或者復制原文的意義,而是對原文的補充和延展。解構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雅克·德里達則從本質上顛覆了傳統翻譯觀。德里達針對邏格斯中心論提出了批判的解構思想。所謂邏格斯中心論,是指以現時為中心的本體論和以口頭語言為中心的語言學的結合體,它相信在場的語言能夠完善地表現思想,達到實在世界的客觀真理。德里達創造了延異(différance)、播撒(dissemination)、印跡(trace)、去中心化(decentering)等一系列新的術語來闡述其翻譯觀。“延異”具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區別、區分或差異,即“to differ”;二是指拖延、推遲、延宕,即“to delay”。前者指空間上的不同,后者指時間上的差異(劉軍平,1997:51)。“延異”的一個根本性特征是不確定性,即處在永恒的運動之中。播撒意思是指就像播種人播撒種子,每一次閱讀只是對先前的意義“種子”播撒后印跡的追尋,而永遠不會成為先前的“種子”,每一次新的閱讀和理解都是播撒的結果。因此翻譯的過程就是不斷對原文進行播撒和延異的過程,譯文可以無限接近原文,卻永遠達不到原文。意義的不確定性致使原文根本不存在確定的“中心”,因此其譯文也只能是對原文的重新理解或再創造,其對原文再也沒有“忠實”與否可言。由此,原文和譯文的關系則成為延續和創新的關系,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觀點從根本上被解構。
傳統翻譯觀認為,作者作為文本意義的創造者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可以在其作品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作為一名翻譯工作者,其首先是一名讀者,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嚴格按照原文進行翻譯,不能隨意增減和更改原文的意義。這就要求譯者要緊扣原文的意思和字眼,仔細揣摩原作者的性格和思維,不能刪減也不能擴充,嚴格地還原其原作本來的面目而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變化。解構學派的學說則徹底打破唯原作者至上這個局面。其主張譯者對于作品意義的建構也具有同原作者同等重要的地位。本雅明指出,“譯者的任務就在于發現趨向目標語言的特殊意念,正是在他所要翻譯的那一目標語言中,這種意念產生出于原作的共鳴。”(王寧,2009:50)這就是說譯者只有理解了原文中所隱含的特殊意念,才能引起他的共鳴。但是尋找這個特殊意念的過程,是一種帶有結合自身文化底蘊的自主的理解和創造性的闡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與原作者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和互動,兩者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譯者通過與原作者的交流而產生自己獨有的新的理解和闡釋,其帶有相當大的自主性,譯者的自我意識在翻譯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作用與原作者相比不可被忽視。從這個角度來說,一篇優秀的譯作必定是原作者和譯者共同合作的成果。本雅明的觀點把譯者從長期以來的從屬地位抬高到與原作者同等的位置,賦予譯者更重要的作用,建立了譯者的權威性。
從譯者地位的提高這一角度出發,譯文在翻譯中的地位也在解構學派這里得到根本性扭轉。本雅明在其“譯者的任務”中指出,“譯作雖然來源于原作,但與其說其來自于原作的生命,倒不如說來自其來世的生命。因為譯作往往比原作遲到,又由于重要的世界文學作品在其誕生之時都沒有發現適當的譯者,因此它們的翻譯就標志著它們的生命得以持續的階段。”(王寧,2009:48)本雅明強調了譯文對原文延長生命所起的作用,這在以往的翻譯觀里是絕無僅有的。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把原文中的深層的藝術價值和內涵表現出來,而不僅僅是字面上的契合。因此,只有那些擁有一定文化底蘊以及語言文字造詣高深的譯者才能做到這點。無論多么優秀的作品,一旦被作者完成,他就再也無法發揮任何的作用了。只有該作品被讀者們閱讀和接受,它的魅力和價值才能得到體現。而這個重任必須由優秀的譯文來完成。由此,原文和譯文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原作的意義和內涵須以各種優秀的譯作得以生存并發揮其作用。每一次的翻譯都是對其內在價值的又一次挖掘和補充,都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原作新的生命力。所以,一篇好的翻譯可以使一部優秀的作品在時代和文化的發展中發揮其恒久的魅力,如果沒有優秀譯者們的辛勤努力,再好的作品也只能像醇香的酒一樣被埋沒在巷子里無人問津。由此可見,解構學派從根本上打破了原作至上的傳統,把譯者和譯文從被忽視的地位中解放出來,視譯作為原作后來的生命,給予譯作更多的關注,從而使人們更加認真地重新審視和認識到翻譯的意義和作用,給翻譯理論注入了更加新鮮的血液。
解構主義的顛覆性觀點給翻譯理論帶來一種逆向的思維方式,通過對傳統翻譯理論中一些觀點以及思維定勢的逆向顛覆,使我們重新開始審視現有理論體系的不足之處。這種逆向思維的方式給人們思考問題帶來了新的突破口,為翻譯理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方向。但是,解構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更不是取代先前傳統翻譯理論的最終真理。我們應該運用這種思想去審視現有理論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解構不是目的,目的是我們在解構之后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新建構新的體系,以便更好的指導實踐工作,這才是解構主義的最終意義所在。
[1]Benjam in,Walter.The Task of Translator.I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 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M].Ed.Rainer Schulte&John Biguenet.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2]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王寧.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劉軍平.解構主義的翻譯觀[J].外國語,1997,(2):51-54.
[6]李紅滿.解構主義對傳統翻譯理論的沖擊[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76-79.
[7]呂俊.翻譯學應從解構主義那里學些什么——對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譯學研究的反思[J].外國語,2001,(5):48-54.
Deconstructionism:A Challenging Translation Theory
WEI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By denying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 and redefining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 and his works,deconstructionism has thoroughly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But deconstruction is only a kind of approach and the final aim is to reconstruct the new system.
deconstructionism;translation theory;deconstruction;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H315.9
A
1673-2014(2011)03-0069-02
2011—01—18
魏 琳(1986— ),女,山西長治人,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