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毅
(黑龍江大學 歷史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20世紀90年代保釣運動研究
郭慧毅
(黑龍江大學 歷史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20世紀90年代,日本再次暴露了對中國釣魚島列嶼的野心,由此引發了兩次保釣運動高潮,90年代持續性的保釣運動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這個階段的保釣運動相較于70年代的保釣運動更加理性化,影響力也更大,對于今后保釣運動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研究20世紀90年代的保釣運動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20世紀90年代;釣魚島;保釣運動
釣魚島列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清末以降,日本運用手段將釣魚島據為己有,二戰后,在美國的暗中慫恿下,堂而皇之地占有釣魚島列嶼。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一委員會發現在此附近有大量的油氣資源,日本更是欲將其納入自己的行政統轄之下。鑒于日本的這種行為,中國人民進行了多次保衛釣魚島的運動(簡稱保釣運動)。下文擬以20世紀90年代保釣運動為中心,具體分析此時期保釣運動的背景、經過、特點以及影響。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20世紀90年代,國內以及國際背景都有了較大的改變,發生在這個時期的保釣運動深受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
從中國方面來看,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從國家發展大局出發提出了“擱置爭議”,中日關系在之后一段時間內較為緩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高。90年代起,政府陸續頒布了有關海洋權利的法律法規。其中包括:1992年2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明確指出釣魚島列嶼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96年5月通過并批準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宣布實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1998年6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詳細規定了國家在這兩個區域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這些法律的出臺,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在世界中地位的上升,中國開始注重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尤其是在涉及領土和海洋權利方面,更是倍加重視。
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經濟發展倒退,進入平成大蕭條時期。同時,日本右翼勢力在70年代到80年代末得到了鞏固,90年代,其行為更加猖狂,不斷給政府施壓,右翼勢力的活動往往成為保釣運動的導火索。1990年8月日本防衛大學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諸君》月刊上發表了《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的文章,認為飛速發展的中國對世界的和平發展構成了威脅,這就是“中國威脅論”。雖然只是日本基于本國利益的言辭,但是美國、西歐等國家也隨即附和宣傳這一觀點。
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國家,它“是制造和挑動日本政府及其右翼勢力采取‘竊土再戰’行動和戰略的直接操縱者兼導演者”[1]。二戰后,日本將釣魚島等島嶼交于美軍占領,通過舊金山和約將其“置于聯合托管制度之下”,美日安保協定慫恿了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囂張氣焰。中國的快速發展,使美國對于太平洋地區的戰略也相應發生變化,日本是美國在太平洋,尤其是針對中國的一顆棋子,釣魚島列嶼和臺灣更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的第一島鏈的重要的區域,中日在這個區域矛盾尖銳,美國通過支持日本來壓制中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日本。
1988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登上“總統”寶座,開始了為期12年的李登輝時代,他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官方民主化、本土化的主要推動者。在臺灣問題上,他在繼任后的首次記者會上就說:“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只有一個中國,我們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2],并在1991年通過《國家統一綱領》(2006年宣布“終止適用”)。李登輝“深受日本皇民化的教育與文化影響,有著根深蒂固的親日情節”[3],他的“臺獨”思想影響了臺灣當局就保釣運動的態度。日本在釣魚島進行挑釁行為,臺灣當局不過多關注,只是做一些軟弱無力的回應,這無疑增長了日本的囂張氣焰。
1990年日本“海上保安廳”承認“日本青年社設置燈塔為正式航標”,同年10月20日,“臺灣區運動會決定選釣魚島作為送圣火的地點,當圣火隊傳送圣火到釣魚島,遭到日本??瘴溲b力量驅逐返臺”[4],引發了第二次保釣運動,隨即“保衛釣魚臺行動委員會”在臺北成立,提出了保衛釣魚臺的五項宗旨,并于24日向設在臺灣的日本交流協會遞交了抗議書。首先發起這次保釣運動的是臺灣學生,隨后香港開始響應,來自美國和香港等地的愛國人士積極與臺北“保釣會”聯絡,希望可以攜手進行保釣運動,第二次保釣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
1996年7月14日,“日本青年社”在釣魚島設置燈塔,并宣布于7月20日起開始執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規定,這一決定引發了第三次保釣運動,7月20日,宜蘭縣蘇澳區漁會召開“保釣會議”,9月2日,香港成立“保釣行動委員會”,臺灣一些愛國人士于9月8日成立了“保釣聯盟籌備會”,9月8日,“中華民國保釣聯盟籌備會”成立,決定發動漁船于7月底到釣魚島進行抗議,9月22日,“全球保釣華人聯盟”乘坐“保釣號”前往釣魚島進行主權宣誓,陳毓祥不幸遇難。當時日本右翼勢力日益猖獗,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全球華人保釣運動,將保釣運動推向高潮。9月29日,有近5萬人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為陳毓祥舉行悼念儀式。在海外,北美的保釣人士積極呼應港臺的保釣運動,1996年9月12日,紐約華僑召開保釣會議,15日,多倫多的華僑上街游行,保釣運動進入嶄新的大范圍發展時期。
從背景和保釣運動經過我們可以看出90年代的保釣運動有著不同于70年代的新特點。
縱觀90年代,接連發生兩次保釣運動并且在時間上有連續性,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保釣運動多次達到高潮。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由臺灣史研究會主辦的“釣運二十五周年紀念座談會”的召開,席間眾多保釣人士積極發言,總結二十五年來的保釣經驗,并為今后保釣運動的開展提出了建議,這對于當時保釣運動的開展無疑是一針催化劑。
90年代的保釣人士發表諸多文章,表達自己對于釣魚島問題以及保釣運動的態度。有的學者對二十年來保釣運動進行了總結,“七十年代初期的‘保釣運動’于焉展開……但是,不久,海外的釣運使在密西根州安娜堡所召開的會議中左右分裂了”[5],之后,臺灣島內的保釣人士也發生了分裂,文章提到日本利用祖國分裂這一矛盾,對釣魚島進行侵占,認為如果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的祖國,日本便不會輕易的侵占釣魚島。可見,國家統一、主權完整對于解決釣魚島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學者期盼的,更為今后的保釣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經驗教訓。創刊于90年代的雜志《海峽評論》,在其創刊五周年慶演講會上,學者發出了對祖國統一的期盼,葉紀東提到“祖國的統一是勢在必行的,因為這是時代的潮流,”[6]。1990年11月13日臺灣立報發表了《尚未建國即賣國——評棄約論》,林正杰撰寫了《停止爭權奪利,包圍領土主權》,這些文章大大提高了保釣的熱情并為其給予積極的理論支撐。值得一提的是馬英九“于一九八六年一月以中文寫成的《從新海洋法論釣魚島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一書由正中書局出版發行……正中書局趁熱再版了馬英九的這本力作”[7]。
發生在70年代的保釣運動,大陸人士并沒有參與,90年代大陸開始同港臺保釣人士進行互動。1996年9月16日,北京大學學生發表反日保釣內容的抗議書,10月14日,深圳工人也舉行了保釣反日集會。由于臺灣當局對日本的態度不得人心,東蘇澳漁業聯合會負責人曾表示如果臺灣政府不保護的話,會考慮請求大陸援助。保釣運動聲勢的壯大,大陸同港臺的合作這一發展趨勢是良好的。時至今日,兩岸以及海外保釣人士的合作更加合理成熟,為祖國的主權完整做著貢獻。
此外,我們也應看到,90年代的保釣運動,仍有不和諧音符的存在,這就是“臺獨保釣”論,在臺大的匿名傳單中寫道:“釣魚臺是日本的領土,已是無可改變的事實”[8],不過,這只是一部分人的態度,大部分保釣人士都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不懈努力。
保釣運動使海外華僑留學生、港臺各界人士等國內外愛國人士攜起手來,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國家尊嚴,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這對于日本右翼勢力的囂張氣焰以及暗中支持日本的國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雖然臺灣當局對釣魚島問題仍采用貌似強硬實則妥協的方法,但是保釣運動對其政治策略的制定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日本右翼勢力在釣魚島設置燈塔后,臺灣當局也立即對此提出抗議,對保釣人士的意見也有一定的考慮,不過當時李登輝處心積慮搞臺獨,政府抗議的呼聲是微弱的,考慮也是建立在其政治主張基礎上的,很快便湮沒在臺獨的政策之下。
臺灣同釣魚島列嶼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釣魚島問題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對于臺灣問題的解決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保釣’運動雖然未能使美國將釣魚島‘歸還’給日本,但卻對海外和臺灣島內青年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得出了這樣一條結論:要保衛釣魚島,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必須走統一之路,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國”[9],這也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統一之路。在“釣運二十五周年紀念座談會上”,與會者毛鑄倫發言時也道出這樣的語句,“我只想再次強調中國如果不團結起來,兩岸沒有統一,釣魚臺這個問題就沒有辦法根本解決”[10]。可以說,祖國的統一和釣魚島問題的解決是相輔相成的,這也為我們解決釣魚島問題指明了一個更好的方向。因此,要解決釣魚島問題,需要兩岸達成默契、步調一致,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這一全民族利益。
直至今天,保釣運動還在繼續進行,其規模越來越大,成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領域,數目也在逐漸增長,最新成立了一系列的組織,使之更加規范化。保釣運動發展至今,為我們當代解決釣魚島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理論。不過想要解決釣魚島問題,單憑保釣運動是不夠的,更要在此基礎上積極努力,憑借政府的外交手段以及利用國際法原理,最終找到解決釣魚島問題的辦法。釣魚島問題仍未解決,我們任重道遠。
[1]鞠德源.日本竊土源流·釣魚列嶼主權辨[M].上冊.北京:首都師范大學也出版社,2001.332.
[2]維基百科.李登輝.1.6.“總統”時期.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D%8E%E7%99%BB%E8%BE%89.
[3]張植榮.蛻變——釣魚島問題在臺灣[J].國際論壇,2003,(7):.47.
[4]陳在正.臺灣海疆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282.
[5]王曉波.尚未完成的歷史——保釣二十五年.[M].臺北:臺灣海峽學術出版社,1996.303.
[6]黃漢雄整理.一切主張和平統一的人團結起來.[J].海峽評論,1996,(2):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62-6068.html
[7]范永紅.馬英九傳[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2006.47.
[8]王曉波.尚未完成的歷史——保釣二十五年[M].臺北:臺灣海峽學術出版社,1996.305.
[9]楊毅.我們的共和國叢書.重任卷.海峽兩岸盼統一[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8.103
[10]宗育文.整理.青春無悔話保釣.釣運二十五周年紀念座談會 [J]. 海峽評論,1995,(7):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55-5903.html.
D068
A
1673-2014(2011)03-0081-03
2011—01—11
黑龍江大學學生學術科技創新項目(編號:20100482)
郭慧毅(1986—),女,山西太原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海疆史研究。
(責任編輯 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