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在近期出版的人民政協報撰文指出,在消費者的理性選擇中,決定購買新能源汽車或是舊能源汽車,關鍵因素是它的“所有權總成本”,即售價與售后使用時期發生的全部成本。新舊能源汽車的所有者總成本差異,決定理性的消費者通常不會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所以,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應用,政府可考慮在一定時期內,以某種形式的公共政策補貼調整和平衡兩類汽車的使用者總成本。
這種公共政策涉及相當多的細節。另外,到底何種征稅方式更有效,依賴于“稅耗”在耐用品消費過程中的分布狀況。例如,根據我們政府目前的行為模式,稅的征收期越久,稅耗越高,以致向生產者一次性征稅或許遠比向消費者多次征稅有更低的稅負。可是,汽車生產者往往是地方政府的重點保護對象,征稅或許只能以“小量多次”的方式實施。
在補貼方式的選擇上,英國經濟學家卡爾多基于“平均成本定價原則”的補貼原則,提供了一種值得考慮的方案。根據經驗,可以合理地假定,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在需要接受政府補貼的“規模經濟”生產階段,因為新能源汽車生產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等因素應當會導致規模收益遞增,即導致平均成本隨產量增加而下降。只要推行新能源汽車從長期來看是合理的,那么在基于平均成本補貼方法的誘導下,新能源汽車企業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將更快地以平均成本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產量提供新能源汽車。
由此,從公共政策角度看,可以通過一系列仔細設計的招標和競投的引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將在由全體“可能技術”決定的邊際成本曲線集合內,尋求和研發對應于最低平均成本曲線的技術,從而加快降低新能源汽車的實際生產成本,推動經濟更快地跳出舊能源陷阱。上述關于新能源汽車公共政策的冗長分析表明,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需要考慮相當多的細節,并在這些細節上作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