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海 焦志勇 戰奕霖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0237)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
禁毒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經驗及其反思
——以上海為例
范志海 焦志勇 戰奕霖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0237)
禁毒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實務領域,近年來隨著毒品問題的日趨嚴重而受到政府和實務界的重視。上海自2003年開始在禁吸戒毒領域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招聘和培訓社工隊伍,從而在中國內地率先進行了禁毒社會工作制度創新。上海禁毒社會工作在借鑒香港等境外先進經驗基礎上,進行了諸多本土化探索,其經驗及面臨的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總結探討。
禁毒社會工作 本土化 上海經驗
毒品問題一直以來便是困擾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絆腳石,尤其是進入21世紀,伴隨著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毒品問題日益嚴重,并且已經成為全球性災難,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我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曾深受鴉片煙毒之害。建國后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禁煙運動,一舉禁絕了為患百余年的鴉片煙毒,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毒品犯罪在我國死灰復燃,毒品問題日益演變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2000年6月我國政府發布的《中國的禁毒》白皮書承認,中國已經由毒品過境受害國轉變成毒品過境與消費并存的受害國。面對嚴峻的禁毒形勢,我國堅持“‘四禁’(禁種、禁制、禁販、禁吸)并舉、預防為本、嚴格執法、綜合治理”的禁毒工作方針,堅持減少毒品需求與減少毒品供應并重,嚴厲打擊各種毒品違法犯罪活動。特別是2005年以來,按照中央統一部署開展的禁毒人民戰爭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遏制了毒品來源、毒品的危害以及新吸毒人員的孳生,禁毒斗爭形勢明顯好轉。
禁毒人民戰爭的戰略決策及其五大戰役部署,將中國禁毒斗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禁毒工作的高度重視。但是在強大的禁毒斗爭面前,容易出現重禁毒、輕戒毒康復的傾向。換句話說,如果不能打贏禁吸戒毒戰役、有效遏制毒品市場的需求,事實證明單純靠減少毒品供給的策略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社會工作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堅持助人自助的宗旨,遵循專業倫理規范,在社會服務與管理等領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的職業活動。社會工作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實踐證明,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和專門人才,能夠協助政府預防或解決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增進社會和諧。在應對毒品問題領域,社會工作也可以而且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在這方面,我國香港地區針對藥物濫用人士的戒毒康復模式能夠帶給內地很多啟發。而在中國內地,上海自2003年開始就在借鑒香港等境外先進經驗基礎上,進行了禁毒社會工作本土化的諸多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本文在介紹香港戒毒康復模式基礎上,將著重總結探討上海在禁毒社會工作本土化探索過程積累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
根據《香港禁毒常務委員會報告書一九九七》,香港社會就濫用藥物問題采取向毒品宣戰的策略(War on drugs),而非容忍濫用問題,并本著實用主義,務求減少藥物濫用造成的損害而采取“減少傷害方法”(Harm Reduction Approach)。①徐明心:《濫用藥物人士的困局與出路》,載何潔云、阮曾媛琪主編:《邁向新世紀: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新趨勢》,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9年版,第205頁。因此,就禁毒戰略而言,香港奉行“三減”并舉的禁毒工作方針,即減少供應、減少需求與減少傷害。根據這樣的禁毒戰略,香港社會在戒毒康復領域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模式。
根據筆者的觀察和分析,香港戒毒康復模式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對于藥物濫用問題的分析,不同人基于價值觀的差異,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都不外乎以下四種分析模式。
1.道德模式
支持這種模式的人認為,藥物濫用是嚴重的心靈犯罪,濫藥者應對吸毒行為的成因和后果負責,因為吸毒行為會貽害社會。只有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才可解決吸毒問題。持此看法的人士多為神職人員。
2.補償模式
支持這種模式的人認為濫藥者毋須為吸毒行為的成因負責,因為這是“社會的錯”,但是濫藥者要為造成的后果負責;所以認為濫藥者需要為其錯誤的行為付出代價,為社會的損失做出補償。此類人士以執法人員為最多。
3.開明模式
支持這種模式的人認為濫藥者需要為吸毒行為的成因負責,但所造成的社會損害,則不是他所能控制的,所以他不用為后果負責。持此看法的人士多為社工。
4.醫療模式
支持這種模式的人認為,濫藥者不用對吸毒行為的成因和后果負責,因為吸毒行為就像傳染病一樣,染了以后,只要針對相應的毒品,助其斷癮,治好病癥,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持此看法的人多為醫護人員,此外,許多助人專業也持有這種看法。
這四種對濫藥者行為成因的不同分析模式,不但影響人們對藥物濫用者的看法(如道德模式將濫藥者看成是宗教意義上的“罪人”,補償模式將濫藥者看成是法律意義上的“違法者”,開明模式將濫藥者看成是“有需要的人”,醫療模式則將濫藥者看成是“病人”),而且也影響到相應的治療康復策略。例如:補償模式的支持者贊成用強制方式來進行治療和康復。開明模式的支持者側重找出濫藥者的社交和心理等需要,通過輔導和家人支持,讓濫藥者戒掉毒癮。道德模式的支持者則認為透過心靈的洗禮,可以讓濫藥者戒除毒癮,重新做人。醫療模式的支持者,則傾向于運用藥物和精神治療,使濫藥者戒除毒癮,消除病癥。
這些分析模式給我們的直接啟發是,雖然上海禁毒社會工作對藥物濫用者的態度有所轉變,即從過去單純認為他們是“違法者”(補償模式)到現在認為他們既是“違法者”(補償模式)又是“病人”(醫療模式),但是離社工支持的“有需要的人”(開明模式)還有一定距離。
基于“三減”禁毒戰略,香港一直強調運用多元化的治療康復模式。一般而言,強制性戒毒康復服務,如香港懲教署的戒毒中心,因涉及執法問題,只由政府提供。超過三十家非政府機構則提供專業康復計劃(如香港戒毒會石鼓洲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PS33)和福音戒毒服務(如圣世提反會、互愛中心等十個機構)。
除了按照政府與非政府、強制與自愿劃分以外,香港戒毒康復模式還有住院式和門診式、專業輔助和精神輔助之分。住院式的治療康復程序將服務對象抽離原有的生活環境,放進一個治療性社區,門診式康復計劃則是為了那些繼續工作或就學的濫用藥物認識而設;政府所辦戒毒康復服務,都是以專業輔助方式進行,而精神輔助服務則由福音或信念戒毒機構主辦。
總之,以上不同的分類方法,都體現了香港戒毒康復服務的多元化特征。由于濫用藥物成因的復雜性,決定了不同濫用藥物人士戒毒康復的方法和途徑也是不同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戒毒康復模式。戒毒康復方法的多元化探索應當成為內地禁毒社會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
美沙酮替代治療就是通過讓戒毒者長期服用美沙酮,以取代吸食海洛因或鴉片。香港可以說是世界上繼美國之后較早引入美沙酮替代治療計劃并且取得成功的地區。1972年,香港陳立橋醫生說服香港釋囚協助會在九龍開設全港第一家試驗性質的美沙酮診所。2000年中期,香港社會民間及禁毒常務委員會正式承認“美沙酮替代治療”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以及在策略上是具有成本效益的。①美沙酮門診戒毒計劃的引入,彌補了強迫戒毒計劃以及自愿戒毒計劃之不足,對于有效抑制香港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國內一些艾滋病高危地區也設立了類似的設施,香港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無疑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由于藥物濫用問題涉及教育、輔助、治療、康復和禁毒執法等各個環節,所以需要各專業之間的分工合作,同時,參與其中的組織涉及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所以也需要官民之間的合作。雖然各專業之間、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的分工合作體制的形成并非易事,但國際經驗證明,多元專業之官民合作是應付藥物濫用問題的根本出路。
當然,在協助濫用藥物人士的歷程中,社會工作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正如濫藥者行為成因的開明模式所分析的那樣,社會工作者最重要的角色是認定濫用藥物行為的成因,及其對濫用者的情緒和行為的影響,從而鼓勵濫用者下定決心戒毒。由于復吸是戒毒康復歷程中的常態現象,禁毒社會工作者要明白“盡心”的道理,在面對倫理困境時做出符合專業價值的判斷,以體現社會工作的專業權威。
上海自2003年開始在禁吸戒毒領域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招聘和培訓禁毒社工隊伍,從而在中國內地率先進行了禁毒社會工作制度創新。禁毒社會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遵循專業價值觀,運用個案、小組等工作方法,為工作對象提供生活關心、戒毒康復幫助、就業指導、法律咨詢服務和行為督促等多項服務措施①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減低傷害便覽》,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4年版,第153頁。,在降低復吸率、預防犯罪、滿足人類基本需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同樣是開展戒毒康復社會工作,上海有與西方乃至香港、臺灣等地很不相同的情境。比如,上海的禁毒社會工作服務是在小區提供,而不是在社會服務機構內提供;受過專業教育和訓練的社工較為匱乏;社會工作實踐先行于理論;禁毒社會工作是“空降兵”,專業服務體系不健全;政府力量強大與社團力量弱小同時并存,等等。正因為情境不同,所以當社工拿某種現成的理論模式,如任務中心模式、心理及社會模式、問題解決模式、家庭治療模式等來套用的時候,并沒有產生預期的專業效果,反而有“隔靴搔癢”之嫌。這些事實啟發我們,是不是上海的經驗正在建構另外一種新的社會工作模式?②范志海:《“過渡社會工作模式”的建構與上海禁毒經驗》,《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上海禁毒社會工作的基本經驗大致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概括和總結。
1.政府購買服務的理念和框架
按照“政府主導推動,社團自主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總體思路,2003年11月,上海市禁毒辦與上海市自強社會服務總社(“民辦非企業單位”)簽訂了《政府服務采購合同》,以每個社工4萬元的標準,購買社工的社區服務。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作為直接的“生產者”往往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嚴重,而將服務“外包”給社會團體來做,則能夠大大提高服務的效率和服務的質量。政府與社團之間建立起契約關系、合同關系,也有利于城市管理的現代化以及政府職能的再造。作為現實的可操作的模本,香港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對上海的領導人產生了重要影響。
2.政府自上而下主導推動
回顧上海禁毒社會工作制度創新過程,另外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禁毒社會工作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結果,而不是“自下而上”由草根組織發育而成。
上海禁毒社會工作制度創新離不開政府的推動、扶持,它的深入發展也需要政府的持續創新意愿和能力。當然,政府扶持的結果,就使得禁毒社會工作不可避免地帶有較多行政色彩。
3.學界、政府界與社工實務界良性互動
從最初的禁毒社會工作的制度設計,到禁毒社會工作制度的試點,再到在全市的全面推開,整個過程當中都有學界、政府界與社工實務界的相互信任和密切合作。
4.社區為本的戒毒策略
所謂“社區為本”,就是社工根據社區獨特的藥物濫用情況及藥物濫用者的不同需要,而設計多層次的介入策略,并通過整合社區內有關服務機構和團體及其它社區資源,以跨專業的合作方式去協助社區居民遠離毒品。上海禁毒社工目前一般以街鎮為單位,按照1:30的工作任務,主動為藥物濫用者提供戒毒服務,包括就業指導、法律咨詢服務、督促尿檢、心理輔導等,以及在社區開展禁毒宣傳教育等。“社區為本”戒毒策略以禁毒社工和相關社區資源為依托,堅持預防為主,以更專業化和人性化的方式提供戒毒服務。
5.禁毒社會工作手法的多元化
2003年,上海在禁吸戒毒領域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時,禁毒社會工作專業化進程主要從個案工作切入,應該說在當時是具有合理性的。這不僅在于個案工作占有社會工作四分之三世紀的發展優勢,而且在于它是一個合格社工的基本功,是培養新社工的重要方式。經過近八年的探索實踐,目前上海禁毒社會工作方法基本上涵蓋了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即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和社區社會工作。
(1)禁毒個案工作。上海禁毒個案工作方法大致包括了找案、案主分類、建立基本信任關系、建立專業關系、主客觀資料收集、問題分析與診斷、制定服務計劃、實施服務計劃、結案與評估以及跟蹤服務等諸多環節,其中有些環節與傳統個案工作類似,另外一些環節則與傳統個案工作有較大差別。比如,由于上海禁毒社會工作者是在分散的社區里為案主提供專業服務,因此,它的實施程序的第一個環節不是傳統個案工作中的“接案”,而是“找案”,即根據公安機關提供的初步資料,主動到社區尋找“案主”,并為其提供必要的服務;再比如,社工與案主之間建立基本的信任關系對于個案工作具有重要的“破題”意義,但如何與案主建立信任關系,平等、尊重、接納的態度以及直接的援助等等都是有用的技巧。
(2)禁毒小組工作。2005年-2006年,上海禁毒社會工作者在小組工作層面有很多探索,代表性的有靜安區的“同伴自助小組”、閘北區的“女子戒毒沙龍”、閔行區的“家庭聯誼會”、嘉定區的“親子平行治療小組”等。
(3)禁毒社區工作。上海禁毒社會工作者工作的平臺是以街鎮為單位的社區,因此,社區工作實際是其它兩種社會工作方法的前提和基礎,其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但是對于上海的禁毒社會工作者而言,社區工作的本質已經不是西方流行的所謂社會運動傳統,而是一種社區照顧策略;社區工作的對象也不是純粹的地域社區,而是包括地域社區和功能社區兩個層面。
上海禁毒社會工作制度在中國內地屬于首創。制度運行近八年來,可以說取得了積極成果,主要體現在:進一步加強了“高危人群”管理的基礎工作,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社工工作模式,切實解決了服務對象的實際困難,在預防犯罪、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在毒品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單靠政法機關乃至政府的力量已經沒有把握打贏這場禁毒戰爭,只有堅持禁毒工作社會化的方針,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打一場禁毒人民戰爭才是制勝之道。此外,社工參與禁毒,也是社會治理的一個新舉措,是城市管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上海的禁毒社會工作制度無疑是在禁毒工作社會化和政府社會治理模式轉變兩個方面所進行的可貴探索!
當然,禁毒社會工作對我們來說畢竟是新生事物,制度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瓶頸問題。主要體現在:
1.對藥物濫用者的定位及其社會保障問題
對藥物濫用者的定位,目前主要有四種:即心靈上犯罪者、違法者、病人及有需要者。這四種對吸毒者的定位,不但影響人們對濫藥者的看法,而且也影響到相應的治療策略。現在上海禁毒社會工作是將其定位為“特殊的病人”,即既是違法者,又是“慢性復發性腦病疾病患者”。這樣一種定位為開展禁毒社會工作提供了人性基礎,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模糊的定位,容易在實務中引發社工倫理困境或法律議題。
此外,藥物濫用者作為特殊高危弱勢人群,回歸社會過程中普遍面臨社會歧視和社會排斥現象,加劇了他們的邊緣化地位,致使他們始終陷于戒斷與復吸的惡性循環之中。藥物濫用者的社會保障機制值得深入研究和社會政策支持。
2.科際合作中社會工作的角色定位問題
藥物濫用問題的成因復雜,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面對和處理藥物濫用和成癮行為問題時,也有賴各種不同專業的合作才能收效,比如醫療、經濟援助、司法、社區、家庭、教育、心理輔導、社會工作等的多元化合作,并不是社會工作專業可以單獨應付。但在不同專業的多元化合作中,社會工作的角色卻往往被邊緣化或“協管員化”,造成社會認同和社工自我認同的雙重危機。
3.戒毒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問題
從事戒毒實務領域的社會工作者,通常會面臨“雙重專業化”的壓力,即一方面要認同社會工作的理念、掌握社會工作助人知識、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還要掌握關于毒品、成癮行為以及激發戒藥動機的技巧。目前,戒毒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工作通用知識的培訓方面較有進展,但在專業戒毒康復手法方面的知識則比較欠缺。
4.政府與社會組織分工合作體制
國際經驗證明,政社分工合作體制是解決藥物濫用問題的根本出路。但是在強政府背景下,特別是政府購買社工服務這一制度安排下,禁毒社團有過度依賴政府的趨勢,政社定位懸殊,二者之間連真正的契約關系都無法建立,更不用說平等的伙伴關系了。政社分工合作體制的建立也就無從談起。
正視和認真解決這些瓶頸問題對于保證上海禁毒社會工作制度健康穩定運行非常重要,對于全國其他地區進行禁毒社會工作實踐也有重要借鑒意義,就如同香港戒毒康復模式對于上海禁毒社會工作的啟示一樣。
Localization of Anti-drug Social Work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The Case of Shanghai
FAN Zhihai, JIAO Zhiyong, ZHAN Yilin
Anti-drug social work as social work is an important substantive area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drug problem and wins more and more government and practitioners’attention.Social work ideas and method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the field anti-drug in Shanghai since 2003.This took the lead in social work system innovation in China.Shanghai Anti-drug social work,drawing on advanced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and other overseas countries,are worthy of our careful study.
anti-drug social work,localization,experience of Shanghai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05JC840018)、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B501)以及華東理工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探索研究基金的資助。
范志海(1971-),男,博士,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行政、戒毒社會工作;焦志勇(1974-),男,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戰奕霖(1990-),男,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
C916
A
1008-7672(2011)05-0036-06
徐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