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青 張 建
(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237)
政治與法律
2010年法律社會學研究報告
李瑜青 張 建
(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237)
中國法律社會學的發展反映了社會轉型對法律需求所表現的某種特點,但作為研究者必須要有理論自覺。論文對中國2010年法律社會學研究的發展進行梳理,研究集中于文獻的選擇方法和分類基礎;基礎理論研究的梳理;方法論為入手的梳理;總體的評價與反思等方面。
法律社會學 理論構建 中國品格
該研究報告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其一,文獻的選擇方法和文獻分類的理論基礎;其二,對法律社會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梳理;其三,對以法律社會學為方法的相關研究的梳理;其四,對2010年法律社會學研究發展的總體評價與反思。
1.文獻選擇方法
2010年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成果異常豐富,在選擇相關的文獻時,我們主要采用了主觀判斷的抽樣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對2010年發表在法學類CSSCI及其擴展版上的論文依據研究者的經驗進行了選擇,同時為了彌補研究經驗和期刊來源優先性的缺陷,又采用了三種方法來強化資料的來源:第一,依據經驗判斷,對在法律社會學研究領域比較有名氣的學者進行了資料調取;第二,對相關期刊上的法律社會學研究專欄進行了梳理,如《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甘肅政法學院學報》等;第三,利用“法律社會學”、“法社會學”等為關鍵詞,對相關的文獻加以選擇。最后由上面幾種方法所篩選出來的文章構成了本文的文本框。
2.文獻分類的理據
雖說上一年度的法律社會學研究成果是豐碩的,但總體上來說主要是在兩個方面做出的貢獻,即法律社會學的理論構建和作為方法的法律社會學探討。所謂理論的構建,就是形成系統性的法律社會學的學說或觀點;所謂方法的應用,就是以法律社會學作為研究的工具,應用于法律某一個領域。前者直接以法律社會學為對象,考慮的是法律社會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后者的研究與法律某一個實證領域相結合,法律社會學的研究表現出工具論的特點。后者其實涉及的面是很寬的,但我們在選擇時以這個領域已形成整體性的效應為依據,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可以說明,如犯罪學的研究在很多國家主要應用的是法社會學方法,但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整體性的效應。
1.西方法律社會學經典研究
中國當下學科體系和知識所具有的移植性品格已為學界所公認,法律社會學的研究也十分重視對西方法律社會學經典的研究。2010年對西方法律社會學經典人物和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龐德、埃利希以及韋伯等人思想的研究和評介上。
埃利希是以“活法”思想而聞名于世的,但在對其思想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對埃利希的法學體系進行理解和分析,研究不能脫離其所生活的特定時空情境、社會語境和個人的知識條件等。有學者認為“時空的特殊性決定了埃利希思想中深深印刻著對秩序價值的渴望。”①劉坤輪:《尤根·埃利希法社會學思想淺談》,《法律文化研究》2010第1期,第267頁。同時還需要對埃利希思想中“法學家法”思想加以關注,“法學家法”是指法學家通過學術研究活動所獲得的法,它與其他法的淵源和形式密切相關,是實在法的一種重要的淵源和形式,但國內學界對其專門論述很少,對其屬性也頗有爭議,所以有必要加以探討。②嚴存生:《論“法學家法”——以埃利希的有關論述為切入點》,《比較法研究》2010第2期,第1頁。
有學者指出,利益理論和社會控制論是龐德社會學法學思想中兩大核心內容。龐德認為,人的本性貪婪而社會資源有限,進而人們的權利主張和利益需求必然會彼此重疊和相互沖突。為了減少或者避免這種摩擦,社會需要一種有效的手段來確立一種文明的秩序。法律就是這種有效的社會控制手段。③王海波、馬玉收:《淺析龐德的利益論和控制論》,《開封大學學報》2010第6期,第24頁。同時龐德還將利益分為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并以最小的利益犧牲達到利益的最大化作為利益沖突時衡量的標準。通過對龐德利益學說的理論框架與可能限度的剖析,便會發現其利益理論對平衡現行社會中各種利益關系進而達致良好社會秩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④路艷娥:《龐德利益學說解讀及其啟示》,《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第2期,第43頁。還須注意的就是,龐德利益理論訴求也經歷了一個學術變化,亦即從強調社會利益、社會正義到強調個人利益、個人自由這一轉向過程。⑤楊曉暢:《社會正義抑或個人自由——龐德利益理論根本訴求的探究》,《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第1期,第129頁。
有學者研究了韋伯的法律制度類型思想。認為韋伯應用法律社會學理論對法律制度進行了三種類型劃分:即法律實務之技術手段的類型劃分、以“法律擔綱者”為核心關注的類型劃分、法律教育以及法律思維的類型劃分,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法律的理性化與形式化發展過程。韋伯的這種法律制度類型劃分是建立在其歷史學研究方法之上的,尤其是經由客觀可能性判斷和理想類型這兩個范疇來確立其方法論基礎的,但無論是其理想類型的建構還是其客觀可能性理論,最終都無法逃避其所反對的價值判斷問題。①李強:《馬克斯·韋伯的法律類型學分析》,《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第4期,第62頁。
2.法律社會學的理論構建
當下學者在對法律社會學理論進行建構的研究時,主要從兩個角度來加以展開的:第一,從法律社會學發展史的角度來追溯其學術傳統,并關注法律社會學學術共同體在不同時期的問題意識;第二,從諸如方法論、本體論、法律文化等視角來構建法律社會學的基本體系。
有學者分析了當代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意識轉化。指出轉型社會中法律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在不同階段的轉換隱喻了當代中國法律發展的基本邏輯:在法律社會學發展的初始階段,法制現代化是其核心的問題意識。中期階段的法律社會學開始在國家與社會的框架下研究問題。當前法律社會學的問題意識已經進入多元化理論階段。②張善根:《法律社會學問題意識的隱喻》,《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第3期,第72頁。對近30年法律社會學的相關著述進行分析之后便會發現,過去的三十年間,經由眾多學人的努力,法律社會學已獲得了它在中國社會科學界應有的聲譽和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傳統的政法法學的退位和新思潮、新方法和新刊物的涌現,法律社會學恰好可以在劇烈的社會轉型時期大顯身手,以其特有的學科優勢為中國法學在知識上的推進作出重要貢獻。③丁衛:《法律社會學在當代中國的興起》,《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第3期,第10頁。從法律社會學問題域變遷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便會發現近30年的法律社會學研究經歷了法律文化、市民社會理論、本土資源理論、民間法研究、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和司法運作研究等進路和主題。④張健:《當代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進路述評》,《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第3期,第103頁。通過對當下法律社會學的研究狀態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發現,法律社會學的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復興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研究的方式、內容、成果具有明顯現代性特征,中國法社會學的研究未來面臨著后現代轉向。⑤黃勇:《中國法社會學研究現狀與后現代轉向》,《理論界》2010第1期,第58頁。
有學者研究了法律多元理論。指出就中國的法社會學發展而言,法律多元理論雖說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法學理論,但其在中國的發展卻出現了新的趨勢,即不對國家法/非國家法作二元對立的分析,而是強調在具體場景中對二者復雜互動關系的具體觀察。這種研究方法突破了經典的國家法/非國家研究中二元論的限制,將中國有關國家法與非國家法關系的研究引向了深入。⑥張鈞:《法律多元理論及其在中國的新發展》,《法學評論》2010第4期,第4頁。從實踐法律觀的角度出發可以發現,在當下需要進行急劇轉型的時代,對何謂法律的回答應該是圍繞事實與規范之間的緊張關系而展開。但以往的法律觀,集中于認識論,在事實與規范中偏袒一方,從而造成兩者不可溝通,所以需提取實踐的兩大要素,以“踐行”應對兩者在倫理上的對立,以“反思”解決兩者在認識論上的不對稱性,形成以“法是實踐智慧”為核心命題的打通事實與規范的實踐法律觀。⑦鄭永流:《實踐法律觀要義——以轉型中的中國為出發點》,《中國法學》2010第3期,第52頁。就法社會學的研究立場來說應采取民間立場,這意味著研究者應該關注、尊重并盡量滿足民間的需求、意愿、情感和態度;意味著法社會學思維走向的轉變和法律接受問題的凸顯;意味著法是多元的,要重視和研究多元法之間的互動關系;還意味著糾紛解決和法律秩序的生成與重組應該成為法社會學的核心問題。⑧胡平仁:《再論法社會學的民間立場》,《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第1期,第74頁。
有學者關注法律的功能和運行特征問題。指出從法社會學的視角來看,法學研究和制度的設計要能夠抵御社會風險⑨季衛東:《法學研究和制度設計要能抵御社會風險》,《法制日報》2010年6月23日,第12版。,進而需要來回穿梭于法律和社會之間。經由對法律的過程性進行研究之后便會發現,法律是隨社會變動而變動,這對法律提出的要求是,所有的成文法都必然地要與現行的社會需要和現行道德相協調,都必然地具有活法的性質,因社會生活變遷而呈現出法律文化形態的嬗變,同時法律自身運行的過程性,與法律與社會變遷的過程性是相互交織、互為促進的。①林林:《法律文化的社會“過程性”》,《比較法研究》2010第5期,第126頁。就轉型中國法律社會學的研究范式問題的研究而言,出現了一些不同思路。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強調“在法律中認識社會、在社會中改善法律”,又是實現立法科學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在司法過程中的地位同樣舉足輕重。同時其還有助于腳踏實地探討法制現代化的可行路徑,可以減少法律移植、法律實施的錯誤成本,還能開創一種新的研究風氣。②陳林林:《法律的社會科學研究》,《光明日報》2010年11月9日,第11頁。同時我國法律社會學的研究范式應該立足于解決當下中國社會問題的現實需要,進而需要以功能主義為指引,重在解釋我國法律在現實運行中是如何受到環境影響的,從而對相關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作出準確的預判和糾正。③邢鴻飛、許根宏:《基于中國社會問題的法社會學研究范式》,《學術界》2010第6期,第68頁。法社會學的研究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其可以是社會中的法,也可以是法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還可以是社會中的法同法律社會互動關系并重的存在狀態。在當下中國語境意義中,審視以上三種對法社會學研究范域的模式化認識有助于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實踐研究路徑的清晰化。④李家祥:《論法社會學的研究范域——當下中國語境意義中的理論可適性選擇》,《社會縱橫》2010第12期,第68頁。
有學者從儒學的角度對法社會學理論構建加以了研究。指出法律與文化的相互關系問題是法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一定法律所表現的文化人格,是一定國家內在文化的展現。法治的建設如果忽略一定國家文化內在因素的作用,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的移植,它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整個國家文化系統的紊亂。因此,中國法治文化的建設必須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問題。而其中研究傳統儒學對中國法治文化構造的價值就具有特別的意義。⑤李瑜青:《傳統儒學對法治文化構造的價值》,《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第3期,第40頁。其又從社會控制的角度出發認為,以權利保障為入手是西方法治理論的思想傳統,而傳統儒學人文學說在治國原理上更關注的是以人的主體致善為學說的歸宿點,傳統儒學在治國主張上并不是反法治的。其實歷史上儒學一直十分重視治道,法治可以說是治道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分析法治與傳統儒學關系時應嘗試從法治要素的角度去討論問題。⑥李瑜青:《傳統儒學與法治理論關聯性的特點》,《學術研究》2010第1期,第63頁。而儒家“活法”實際是一種由傳統儒家所倡導并內化為人們所廣泛踐行的柔性社會規范及其構造的事實與秩序,它構成中國社會人際聯合通行的原則、規則、方式與生態。儒家“活法”是由儒學義理演變而來,通過人情、面子、關系、報體現血緣、地緣、學緣和人緣,并將私人關系引入國家公權關系,進而當代中國在進行法治建設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儒家“活法”的存在。⑦涂少彬、江河:《儒家“活法”初論》,《法學評論》2010第5期,第146頁。
1.民間法研究
民間法研究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重合之處,故而本文將民間法研究中涉及到糾紛解決機制的研究一并置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加以述評。
有學者對民間法的司法適用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在民間法研究的話語中,司法適用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就當前民間法的司法適用整體樣態來說,國家司法機關對民間法的司法適用并不是非常的贊同和鼓勵,但基層法院和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糾紛解決中存在民間法的司法適用,同時部分地區開始了民間法司法適用的試點。因此對民間法司法適用的研究,應該把其放在國家法的視域下、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下、法治建設的語境下、現代化的語境下來看其發展趨勢。①彭中禮:《當前民間法司法適用的整體樣態及其發展趨勢評估》,《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第4期,第11頁。法官認知是司法過程中法官對案件事實和法律的認識,然后在此基礎上作出裁決的綜合的邏輯思維過程,能夠對法官認知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民間規范在司法審判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影響著法官的思維和行動等。為此,一方面要承認民間規范在司法審判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某些制度或機制的建立與改進來規制民間規范在司法中的作用。②陳光:《論法官認知中民間法規范的影響及其規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第4期,第19頁。
有學者對民間法的價值進行了研究。認為在民間法研究視野中對村規民約進行研究也是很重要的,村規民約的主要作用在于將國家法律效力體系的外部轉為法治實踐的社會基礎。③李學蘭、柴小華:《當代法治實踐中的村規民約》,《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第5期,第20頁。對新型鄉約價值評判,其標準在于將法理內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讓村民過上詩意的棲居的理想生活,從倫理社會走向法理社會。④許娟:《再論鄉約價值的多為消解和理性重整》,《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第6期,第73頁。
有學者對民間法研究的內在精神和話語意義進行了研究。指出民間法研究的內在精神在于其所具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而民間法的文化基礎在于一個社會深層次的民族(傳統)精神之中,因此對一個社會深層次的民族(傳統)精神的尊重,對法律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這是思考民間法何以具有文化價值,并以民間法的學術話語何以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根據所在。⑤李瑜青、張建:《論民間法研究的內在精神》,《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第4期,第26頁。民間法研究的話語意義主要反映出當代中國法學正在走出簡單的唯國家中心主義立場,而轉向社會本位的立場;在法學/法律制度的發展動力開始從唯政府推動的一元而轉向多元;在法治建構上逐漸從一元圖景取向向多元圖景取向共存的立場過渡。⑥李瑜青、張建:《論民間法研究的話語意義》,《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第3期,第30頁。因此可以說當代中國的民間法研究,是中國法學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2.司法實踐研究
有學者對司法改革的走向進行了研究。認為自主型司法改革是社會主體從本國國情條件出發對司法改革方案、進程、目標和路徑的自主選擇,其體現了司法改革的“中國中心主義”。堅持自主型司法改革,實際就是堅持司法改革的中國經驗,堅持司法改革的中國道路,堅持司法改革的中國模式。⑦公丕祥:《當代中國的自主性司法改革道路——基于中國司法國情的初步分析》,《法律科學》2010第3期,第40頁。而要順利地推進司法改革,既需要在司法工作中堅持群眾路線,又不能無視司法制度的科學性要求和普遍規律的可適性,這實際要求我們對傳統和現代中的諸多傳統加以吸納。⑧文正邦:《論司法改革與公民參與》,《法學》2010第3期,第60頁。回應型審判管理工作機制的構建問題是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和制度構建,這種機制主要是指在轉型中國、倫理勃興和法治反思的語境下,通過系統性的設置,對法院的審判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組合,以使法院更加有效地利用審判資源,發揮審判作用的制度體系。⑨張斌:《回應型審判管理工作機制的構建——以基層法院為視角的探索和思考》,載《轉型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頁。
有學者對司法調解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和評介。指出“調解”與“司法”兩個元素發生耦合是法院調解在持續萎靡之后又在新世紀“復興”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司法政策與程序制度之間出現斷裂,法院強調調解出現了自我消解的危險趨勢。只有繼續加強審判制度建設,理清審判與調解的相互關系,并確定二者各自應有的方位,才是利用調解化解糾紛,并向法治邁進的基本路徑。①陳航平:《社會轉型、法制化與社會調解》,《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第2期,第101頁。同時基于司法效率原則和前后貫之的微觀行動者視角,便會發現中國的法院調解應該在區分審級和案件類型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審分離并回歸調解最初的本意,要讓當事人擁有真正的調解選擇權和程序主控權。②艾佳慧:《調解“復興”、司法功能與制度后果——從海瑞定理的角度切入》,《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第5期,第68頁。
還有學者對司法供應與民眾司法需求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當下國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對司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為能動司法提供了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空間,并使能動司法具有一定的法社會學和法經濟學意義。能動司法應以司法公正為核心,以法律規制為原則,以適度有序為方法論,以利益衡量為正當選擇,以審判方法和審判作風為重點。③李水明等:《善待能動司法——從法社會學和法經濟學角度》,《政法學刊》2010第8期,第37頁。對于訴訟激增對司法帶來的壓力,一個重要因素可能是訴訟成本過低,進而法院系統應會同相關決策部門以各種措施提高訴訟成本,并依據現行法律公正司法確保訴訟成本主要由過錯糾紛人承擔,同時降低糾紛人訴諸其他糾紛解決方式的成本,來有效降低整個社會的司法需求,使司法得以集中并有效關注更具規則意義的糾紛解決。④蘇力:《審判管理與社會管理——法院如何有效回應“案多人少”?》,《中國法學》2010第6期,第176頁。
3.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有學者對非正式糾紛解決機制的社會效果進行了研究。指出糾紛解決程序對于社會控制的實現以及社會秩序的建構具有重要的作用,這里的糾紛解決程序既包括國家正式的糾紛解決程序,也包括社會非正式的糾紛解決程序,進而需要重視非正式糾紛解決程序的作用。⑤王鑫:《糾紛與秩序——通過糾紛解決所實現的社會控制》,《政法論壇》2010第1期,第96頁。對糾紛模式進行研究后可以發現,當事者在對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模式進行理性選擇的背后,更多的是對各種模式所依循的規則進行比較。當事者身份的不同和不同的糾紛類型決定著對不同規則類型的選擇,從而也決定了對不同糾紛解決模式的選擇。這種選擇無不體現著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累積起來的生存經驗,是對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映,規則的多元自然也就因其存在著深刻的哲學基礎與社會基礎而具有了合理性。⑥劉志松:《糾紛解決與規則多元》,《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第3期,第29頁。
有學者分析了民間法在非正式糾紛解決機制中的作用。指出在當代中國,尤其在廣大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民間社會的習慣法規范在維護一地的社會秩序穩定及糾紛解決中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處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糾紛過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國家法的規定,在不違背國家法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做出適當的變通,以求糾紛的合理解決;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小的民事糾紛案件,則可以依據當地的風俗習慣加以調解,力求在國家法與民間社會習慣法規范之間達到和諧與平衡。⑦龍大軒、劉玲:《略論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事糾紛及其解決機制》,《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第6期,第31頁。
有學者對社區調解的運作邏輯進行了研究。指出社區調解制度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以社區“調解工作室”為標志的調解制度的新形式,它在化解大量的社區基礎性糾紛方面卓有成效。社區調解制度成功運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調解主體———社區調解人將情理作為化解社區糾紛的一個重要調解規則。①瞿琨:《論情理在社區調解制度中的作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第3期,第86頁。同時在社區調解制度的運作過程中,調解場域與社區調解制度的核心機制——信任機制之間是互動的,信任機制是完成調解主體之間互動、簡化社區糾紛解決過程的重要因素,它受到社會宏觀結構和社區中觀結構的影響,這種影響通過社區調解人在調解場域中的調解行動發生作用。信任機制的構建受到社區調解人的調解慣習的影響,信任主體即社區調解人與被調解人的互動也對信任機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②瞿琨:《論社區調解場域及其信任機制構建法則》,《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第11期,第126頁。
有學者對體系化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DR)進行了研究。認為雖然對如何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ADR制度尚未達成共識,但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楓橋經驗”與ADR的特征之間具有共性,對構建中國特色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③湯櫪鈞:《“楓橋經驗”與構建中國特色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第12期,第99頁。
4.熱點事件的法律社會學透視
法社會學的旨趣在于在法律和社會之間來回穿梭,從而透過社會使法律事件能夠得到更為透徹的理解,這是作為方法的法社會學的長處之一。2010年從法社會的角度對焦點事件進行分析的論文幾乎涉及到整個部門法,在此考慮篇幅的原故,故選擇了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有學者對社會熱點案件從法社會學角度進行了剖析。認為趙作海冤案的發生,其原因錯綜復雜,但法庭審判的不獨立可能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法庭審判的不獨立使得審判作為維護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的功能盡失。法庭審判的不獨立主要源于——法律的治理化的政法傳統。④周長軍:《后趙作海的冤案防范——基于法社會學的分析》,《法學論壇》2010第7期,第39頁。“限薪”問題是轉型中國中出現的一種比較特殊的現象,其與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社會貧富差距不斷的擴大等問題是緊密地勾連在一起的,“限薪”問題是一個持續的問題,同時“限薪”作為國家作為調控收入分配格局的行為需要有足夠多的正當性,基于國有企業、稅收調節以及企業業績的模式,其理由和效果都是不充分,進而應該基于公平正義涉及分類限薪機制。⑤占紅灃:《現階段“限薪”問題的法社會學探討》,《法學》2010第5期,第15頁。再如有學者認為現行生態補償制度規定存在著合法性、合理性和權威性等諸多悖論,成為生態補償實踐產生沖突的制度根源,并已構成當前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實踐推進的嚴重障礙。⑥孫萬國:《法社會學視域下的生態補償制度悖論》,《長白學刊》2010第2期,第101頁。
有學者利用社會學理論對社會中的法律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社會排斥是法社會學中一個重要的分析工具,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問題予以研究之后可以發現,這一問題的形成并不是單一原因的所指,而是制度排斥、經濟排斥和文化排斥等多個原因交叉而致。⑦楊娜:《社會排斥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法學雜志》2010第11期,第68頁。社會網絡這一社會學分析工具對犯罪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關系網絡對犯罪生成起著一種抑制作用,但少數情形例外;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其不同特征,對該時期的犯罪生成與犯罪控制也就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可以從社會網絡角度對現行刑罰體系、相關社會政策及潛規則等做法進行反思。⑧汪明亮:《社會網絡分析之犯罪學意義》,《法律科學》2010第6期,第48頁。
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法律應對之策對政府和學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需要通過法社會學的分析方法,綜合考慮對突發性事件進行事前規制的成本收益、政治道德等因素,來綜合論證規制的理由與不規制的理由,從而可以為法律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路徑選擇找到合理性依托。①王太鈞:《法律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法社會學分析》,《比較法研究》2010第3期,第130頁。
有學者對法社會學中的利益衡量的司法作用進行了研究。認為利益衡量是民事司法中的一項法律原則,也是法官進行民事裁判的基本方法。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利益衡量不可避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沒有加以有效的規范,使利益衡量的結果差異性很大,進而利益衡量必須加以規范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其價值,從而使民事裁判的服判程度提高。②洪冬英:《論利益衡量在民事訴訟中的運用及規則》,《法學雜志》2010第6期,第71頁。
1.法律社會學研究的總體特性
可以說相比其他的法學學科,法律社會學是較早關注中國法學自身品質的。其實,20世紀30年代就有過法律社會學在中國的勃興,但當20世紀80年代法律社會學在中國再次得到張揚,卻沒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簡單的延續,而是發起了新一輪的具有跳躍性的發展。從2010年度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成果看,有幾個新的特征值得關注:
第一,法律社會學的研究不再側重于對西方經典理論的引進和評介。西方法律社會學出現的直接動因在于社會的急劇發展,從而導致既有的法學理論無法有效地解釋新的法律和社會問題。但中國大陸上個世紀80年代法律社會學的建立卻是由于學科建制的需要,同時又由于在知識傳統上出現的斷裂,所以對西方經典理論的引進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法律社會學大量經典著作得到翻譯,并做系統的介紹③李瑜青:《法律社會學經典研究論述述評》,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頁。是這一過程的反映。雖這一知識引進的運動還沒有消退,但學者的熱情明顯更集中于用中國自己的傳統理論或意識形態來解讀法律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問題④李瑜青:《傳統儒學與法治理論關聯性的特點》,《學術研究》2010第1期,第47頁。。學界的這種作為并不必然代表了中國法律社會學的成熟,但至少是反映出一種學術的自我意識比較早的到來。
第二,法律社會學研究正在逐漸地形成一種學科意識和問題意識,這種意識主要表現為學者們在有意識地構建其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如余英時所言,“現實世界之中只有一個個具體的現代生活,如中國的、美國的、蘇俄的或日本的。”⑤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2頁。西方法律社會學中的國家——社會二分理論框架實際是不適合對中國問題進行分析的,因為中國是一個“政治領導社會,國家控制人民”的社會⑥魏敦友:《中國古代法的真精神到底是什么——以瞿同祖-梁治平理論為例反思晚清以來中國知識界的知識引進運動》,《經濟與社會體制比較》2006第3期,第83頁。,故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必須要能有效地回應和解釋自身的社會問題,這也應該是法律社會學所蘊含的固有之意,進而胡平仁“法社會學民間立場觀”、鄭永流的“實踐法學觀”、季衛東“法學的社會風險觀”、林林的“法律流動觀”等研究都可以看作是在這一方面的努力。
第三,法律社會學的應用研究不僅涉及的領域比較廣,而且研究成果也是比較豐碩的。就涉及的領域而言,包括民間法研究、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司法實踐研究、評估體系的指標研究以及對熱點/重點事件的法社會學透視等;就研究成果而言,上面涉及到的諸多領域中的研究基本上都已經能夠自成體系了,如民間法研究,其不僅涉及到了民間法的本體論,同時還涉及到了民間法的方法論等;再如以熱點/重點事件的法社會學透視研究而言,其不僅涉及到了整個法律體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創新,亦即不再僅僅是利用西方經典法社會學理論作為分析框架,而是注意到對整個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社會學最新研究成果的吸納。
2.法律社會學研究的反思
法律如何實現不僅是一個操作性問題,更是一個理論問題,從學術的角度來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話,由于其既不同于價值法學又不同于規范法學,為此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對待法律社會學這門學科。之所以要重視法律社會學,就在于法律社會學突出法與實際生活聯系的重要性,認為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法與社會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通過在社會中研究法律和通過法律來研究社會,強調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和效果。①李瑜青:《轉型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89頁。基于上面的考慮,對2010年法律社會學的研究狀況進行學術梳理、總結和反思,所具有的必要性和意義也就凸現出來了。
但必須承認法律社會學“研究尚且薄弱,尤其是基礎理論更是如此。許多研究,或單純地站在法學的角度談法律社會學,卻對社會學缺乏深入的理解;或單純地站在社會學的角度做一些涉法的實證研究,而缺乏基礎理論的統領;或簡單地進行法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卻難以真正地融合。”②張善根:《當代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知識與社會的視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李瑜青序。以這一觀點作為我們反思的基礎,便會發現2010年法社會學研究實際仍然是存在諸多的問題。
以法社會學的理論構建研究而言,其雖已擺脫了對西方經典法社會學的引進、復制和模仿階段,但具有中國自身品格的理論體系仍然沒有能夠有效地構建起來。季衛東、鄭永流、胡平仁等學者在理論構建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努力,但仔細地揣摩便會發現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借助于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基礎上而形成的,雖說學術研究相互吸納應該是常有之事,但從理論到理論的借鑒卻是值得我們加以警惕的。一些學者對西方法社會學理論發展的研究早已表明,西方的法社會學是基于其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之上的,進而以這一經驗作為基礎的話,我們便會發現要形成有自身理論品質的法社會學理論,也是需要我們對中國社會的性質進行沉潛反復的研究的,只有對處于傳統和現代交匯處的當下中國有了深刻的理解,對社會需求有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為法社會學的理論構建建起深厚的基礎。
法社會學理論的構建還需要我們構建起獨立的概念和體系,以西方法社會學理論發展的經驗史作為參考系便會發現,涂爾干的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埃利希的“活法”理論、龐德的社會利益等,其都是有著自身的核心概念的,這些概念既不同于社會學中的觀點,也不同于價值法學和規范法學中的觀點。但當下的法社會學研究基本上還沒有形成自身的核心概念,有的僅僅是借助于西方的社會科學中的理論框架來對中國問題進行研究。實踐的發展對法社會學研究已提出更高的要求。
Report about the Research of Legal Sociology in 2010
LI Yuqing,ZHANG Jian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sociology reflects tho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legal needs in the tim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and researchers should hav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ory.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se topics: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sociology of China in 2010,the method of analyz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documents,the research about the basic theory.
legal sociology,theory construction,color of China
本文為中國法學會2011年部級重大課題《法律實施的保障機制研究》前期成果之一。
李瑜青(1954-),男,浙江寧波人,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理工大學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法哲學研究會會長;張建(1983-),男,江蘇東臺人,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D90-052
A
1008-7672(2011)05-0064-09
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