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芳,菅志遠,戴全武
直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中國人低位直腸癌約占直腸癌的75%,其中有70%的病人需要做永久性腹壁人工肛門,改變了病人正常的生理排便方式,給病人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等造成極大的不便,特別是糞便的管理成為術后突出的困難,導致病人生活質量下降。本研究采用系統化護理干預,自制人工肛袋應用于臨床,并與傳統的方式進行比較,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7年8月—2009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腹壁人工肛門術后病人共110例,其中男64例,女46例;年齡18歲~70歲,平均 58歲;文化程度:小學15例,初中 24例,高中35例,大專以上36例。根據病人入組的奇偶數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5例。
1.2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采取系統化護理干預,干預措施如下:
1.2.1 對病人進行評估 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層次、社會和家庭背景等諸多因素準確的進行全面評估,了解病人的心理變化、所擔心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1.2.2 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護理干預 ①心理支持:根據病人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點,鼓勵病人把情緒表達出來,幫助病人減輕心理應激和軀體并發癥。②情感支持:調動有效的社會支持來源,鼓勵親人、朋友多陪伴病人,讓病人得到親人的愛護,尤其是配偶的理解、關懷、鼓勵和支持,使病人的自尊得以維持和被他人尊重,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③演示自制雙套式造口袋的使用方法:雙套式造口袋的制作容量為0.2 L~0.8 L,在梯形布袋(外套)上安裝一個拉鏈,梯形布袋連接在直徑為3 cm~7 cm不銹金屬環外側上,金屬環內側連接一個大小相一致的彈力密封圈(海綿制成),布袋內置一個稍長于該布袋的普通塑料袋(內套),金屬環外面連接彈力腰帶,彈力密封圈借助腰帶的壓力與腸造口周圍皮膚緊密接觸,使造口袋牢固固定在腹壁上。④提高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向病人介紹造口方面的知識,反復多次、耐心地向病人及家屬示范、講解和傳授腸造口的護理知識和技巧,鼓勵并指導病人正確使用我們自制的雙套式造口袋,調節其生活行為向健康者轉變,這也是病人回歸社會生活的關鍵,使病人能夠保持心理平衡,重新適應家庭、社會中的角色,并使他們的權利和尊嚴得到更高程度的尊重。⑤集體干預:對造口病人進行家庭隨訪,針對造口病人個人健康需求分別做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自護能力,幫助其建立規律排便,促進身心康復;鼓勵病人參加造口聯誼會,使其與眾多的腸造口者一起交流、娛樂,減輕他們的孤獨,保持心態平穩,性格開朗。
1.3 資料收集 制訂腹壁人工肛門術后病人一般情況調查表,通過問卷調查進行資料收集,均于術后10 d~15 d一般情況基本恢復后完成量表填寫,填寫時間10 min~25 min,平均18 min。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造口時間、文化程度、日常生活狀態、社交活動、家人理解與配合、同事理解與配合、自身對疾病的認識、對治療的態度、家庭經濟條件、造口局部狀況、造口護理情況、排便狀況、造口知識掌握情況等。共發放11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110份。
1.4 評價方法及標準 生活質量評分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1],于術后3個月進行評分,將腹壁人工肛門病人生活質量分4個等級:總分≥51分為生活質量好,41分~50分為生活質量中等,總分31分~40分為生活質量較差,總分≤30分為生活質量極差。使用造口袋相關知識評分標準:造口相關知識包括糞袋更換和清洗方法、造口及周圍皮膚的護理方法、造口用品的選擇和儲存方法、飲食的注意事項、并發癥的觀察和處理以及定時排便的訓練方法5項內容,每項內容分為“不知道”“部分知道”和“知道”3種。病人對相關知識“不知道”賦值為“0分”,“部分知道”賦值“1分”,“知道”賦值“2分”。然后將三者相加作為最后的總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
2.1.1 病人希望指導的內容 干預組病人中有33例(60.0%)希望了解如何訓練定時排便,29例(52.7%)希望了解并發癥的觀察與處理,24例(43.6%)希望了解造口用品的選擇及貯存,23例(41.8%)希望了解飲食注意事項,21例(38.2%)希望了解糞袋的更換及周圍皮膚護理,11例(20.0%)希望了解其他內容(包括疾病預防以及術后怎樣觀察、有無復發等)。其中有27例(49.1%)認為訓練定時排便是最重要的內容。
2.1.2 病人擔心的問題及希望指導者 干預組病人中31例(56.4%)擔心造口對日常生活的影響,23例(41.8%)擔心造口給身體帶來不適,16例(29.1%)擔心社會的理解和接受,11例(20.0%)擔心造口并發癥或疾病復發,3例(5.5%)擔心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希望醫生指導的45例(81.8%),希望護士指導的39例(70.9%),希望有經驗的病友指導的15例(27.3%)。
2.2.1 對造口的自我護理情況 干預組病人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的得分為8.7分±2.0分,對照組為6.5分±2.1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27,P<0.001)。干預組出院后1個月內能自理33例(60.0%),部分自理20例(36.4%),完全依靠其他人2例(3.6%);對照組病人出院1個月后能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和完全依靠其他人分別為21例(38.2%)、25例(45.5%)和 9例(16.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77,P<0.05)。
2.2.2 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干預組病人生活質量得分為42.1分±9.7分,對照組病人生活質量得分為33.7分±10.7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中生活質量好者12例,中等者22例,較差者 16例,極差者 5例;對照組中生活質量好、中、較差和極差的例數分別為 6例、7例、21例和21例,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280,P<0.001)。
生活質量是一個包含生物醫學和社會心理的集合概念,也是在新的醫學模式下產生的全面評估病人生理、心理、社會適應3個方面總體健康狀況的一個綜合指標。結腸造口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必要手段[2],直腸癌本身及手術引起的生理、病理變化導致病人的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精神狀態等改變,病人既要面對癌癥的挑戰,又要承擔人工肛門帶來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由此產生恐懼、憂慮、悲觀、消極、孤獨、自卑、依賴、自我放棄等一系列心理問題[3],使病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在本研究中,病人最為擔心的問題是造口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有病人擔心造口給身體帶來不適以及社會的理解和接受。實際上,結腸造口只是將排泄系統轉移,對人體無很大影響,通過健康教育,學習造口護理知識,使用自制的雙套式造口袋,有效解決病人的糞便管理等一系列的護理問題,調整生活行為和心理狀態,達到自我護理,病人完全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以幫助病人盡早適應造口后的變化,對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訓練定時排便是病人希望了解的最重要的內容,多數病人尚未建立規律排便,部分病人有時出現排便不適以及腹瀉、便秘、異味等排便異常。因此在進行系統性護理干預時,就需要對術后排便習慣的訓練有針對性的重點護理,便于盡早形成定時規律的排便習慣,使病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有報道表明,采用結腸灌洗后不僅能使排便得到控制,不隨意排便次數下降,而且能明顯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4]。本組研究中對部分病人根據情況進行了結腸灌洗,使病人平均每日造口護理時間僅30 min,對形成規律排便有促進作用。因此護理工作中應指導病人注意膳食調節,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重建定時排便習慣。可根據具體情況向病人推薦結腸灌洗術,從而改善病人生活質量。
病人在住院期間,尚未適應造口帶來的打擊,會出現諸如緊張、焦慮、抑郁、自卑、焦躁、依賴等心理,這些心理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病人對造口護理知識的學習。隨著造口時間的延長,病人逐漸適應造口所帶來的生理、心理變化,自我護理的需求也會逐漸增強,學習能力也在增強,此時將是學習的較好契機。本研究評估發現,病人最渴望的知識來源主要是醫生,說明護理人員應加強對造口病人的主動服務和健康教育意識。長期以來,護理人員的短缺及原有的護理模式尚未給予造口病人從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方面進行全面的護理。本研究中,重點對病人進行心理和情感支持護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時,注重提高病人自理能力的培養,降低病人的依賴情緒和和自卑心理,為病人盡早融入家庭和社會提供支持。總之,從研究結果來看,對結腸造口病人先進行評估,然后進行針對性的系統化護理干預,對提高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
[1]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特刊):67-74.
[2]劉勇,李德川,馮海洋,等.腸造口術在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綜合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7):455-458.
[3]李麗英.結腸造口心理反應及護理[J].家庭護士,2007,5(2C):33-34.
[4]黃木蘭,陳冰清,陳潔紅,等.結腸灌洗對造口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6,20(2A):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