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青,鄒海棠,莊曉靜,翟靜文
淚小管離斷是眼科常見急癥之一,其原因多為外傷所致,淚小管吻合術是治療淚小管離斷的唯一手段[1],及時恢復淚道通暢,可避免留下終生流淚的后遺癥。我科2009年1月—2010年4月共收治淚小管離斷42例,采用淚小管吻合改良支架植入術,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42例,均為我科收治的外傷所致下淚小管離斷,男40例,女2例;年齡2歲~64歲;除 2例傷后超過24 h外,其余均為新鮮傷口。于受傷24 h內行淚小管吻合改良支架植入術,均一次手術成功。
1.2 手術方法 常規消毒鋪巾,以2%利多卡因+0.75%丁哌卡因行眶下神經、滑車神經阻滯麻醉(不做局部組織浸潤麻醉,以防傷口周圍組織腫脹影響淚小管斷端尋找及組織層次對合[2]),顯微鏡下尋找淚小管斷端,將專用帶雙導針淚小管硅膠義管分別經上淚點—上淚小管—淚囊—鼻淚管,下淚點—下淚小管—淚囊—鼻淚管,硅膠義管在內眥部呈弧形固定,將兩硅膠管斷端于鼻前庭結扎固定,淚小管斷端以7-0可吸收縫線縫合3針,3-0絲線分層縫合創口周圍組織及皮膚。
術后3個月拔除淚小管義管,沖洗淚道,其中4例在術后1個月~2個月義管不慎脫出。37例沖洗通暢,無溢淚,治愈率88.1%;3例沖洗通而不暢,自覺無溢淚;總成功率95.2%。2例沖洗不通暢,溢淚。
3.1.1 手術器械及物品準備 術前準備好zeiss手術顯微鏡并檢查調節好各環節使之處于備用狀態,眼科無菌顯微手術包1個,外徑1 mm、長40 cm~45 cm的專用帶雙導針淚小管硅膠義管1根,7-0可吸收顯微縫線1根,2%利多卡因、0.75%丁哌卡因、0.5%鹽酸丙美卡因、1%麻黃堿滴鼻液、0.1%鹽酸腎上腺素,淚道沖洗針頭,滅菌棉棒,5 mL注射器,3-0絲線,滅菌生理鹽水,典必舒及泰利必妥眼藥膏,安爾碘洗液及碘伏消毒液等用物。
3.1.2 病人準備 術前應親切耐心地向病人說明手術的目的及重要性,消除病人恐懼、緊張的心理,使之接受配合手術。病人取去枕仰臥位,雙手放于身體兩側并適當固定。以0.5%鹽酸丙美卡因表麻術眼角結膜以免手術操作時引起不適,術側鼻腔填塞1%麻黃堿棉棒以防鼻甲腫脹影響淚小管義管置入。
3.2.1 巡回護士的配合 巡回護士應協助病人取合適平臥位,并耐心和藹做好解釋安撫工作,說明頭部固定的重要性,使病人消除緊張、顧慮情緒,以利手術順利進行。為病人接好監護儀,術中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通知手術醫師并協助處理。調節安置好顯微鏡,協助配合醫師沖洗消毒術眼,同時保證手術臺上用物的補充供給。手術結束時予患眼傷口涂上典必舒及泰利必妥眼膏并協助加壓包扎。
3.2.2 器械護士的配合 器械護士應熟知手術步驟,準確熟練遞取手術器械、縫線等用物。密切關注手術進展,與手術醫師緊密配合,如在手術醫師找尋淚小管斷端時應備好硅膠義管,在找到淚小管斷端后取出鼻腔填塞棉棒以便硅膠義管插入,在淚小管插管成功后要備好7-0可吸收縫線縫合固定淚小管。同時備好生理鹽水注射器作淚道沖洗用,備好腎上腺素棉棒以防術區滲血較多時局部敷壓止血。
下淚小管斷裂是常見的眼外傷,顯微鏡下行淚小管吻合術是唯一治療手段,而手術成功的關鍵是找到鼻側淚小管斷端、吻合固定及留置合適的淚小管內支撐物[3]。做好妥善的術前準備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熟練密切的術中配合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避免因反復多次地淚道插管而增加創傷及出血。密切監護,發現異常時及時處理以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充分完善并有條不紊地做好上述各項工作,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關鍵。
淚小管吻合術后需長期留置淚道支撐物,其目的是便于兩斷端對位縫合同時避免吻合處管壁內卷粘連[4]。本組病例均采用專用帶雙導針硅膠管作為淚小管義管,其優點是雙管端帶有無損傷導針且柔軟可塑,便于術中經解剖淚道植入。而硅膠管彈性好(用于作淚道義管的硅膠管比普通醫用硅膠管彈性更好,更柔軟),黏膜刺激性小,組織相容性好,炎性反應輕,而且管子顏色與皮膚接近,對美容效果影響小,易被病人接受。同時留置時應注意調整其在內眥部松緊適宜,太松易使義管上移或脫出,太緊可能致淚小管撕裂。
[1]楊平,付立紅.改進的淚小管斷裂吻合術[J].眼科新近展,2002,22(4):275-276.
[2]毛俊峰,徐雪亮,劉雙珍,等.淚小管吻合術中植入淚道義管的臨床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06,6(4):929-930.
[3]劉玉枝,白大為.淚小管斷裂吻合術 126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2009,19(7):70-71.
[4]劉英豪,段慧靜,傅宏,等.改良的淚小管斷裂吻合術臨床觀察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