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冠九,袁 力,李國剛,付 強,夏 新,張祥志,史嘯勇,董圓媛
(1.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南京210036;2.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100012)
環境監測的數據和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直接關系到環境執法的公正性以及環境決策的科學性,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是我國環境監測走向法制化和科學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針對我國目前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設計了較為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構架,并強調了構架中近期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至今沒有完整的符合環境監測工作實際、貫穿環境監測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許多環境監測站目前以實驗室資質認定(又稱“計量認證”)或國家實驗室認可的要求在實施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活動,但如何根據環境監測的自身特點,尤其在監測方案、監測點位、現場采樣、樣品運輸與保存、數據傳輸、分析評價、以及綜合服務于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等方面,實現全面質量管理,計量認證或實驗室認可體系尚不能完全覆蓋。
現行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一直沿用“塊塊管理”模式,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預;監測機構按行政區域設置,造成了監測站分布上“遍地開花”,功能上“小而全”,儀器裝備“上下一般粗”,監測資源不能有效配置。除環保部門的監測站外,其他諸多部門也在從事“環境監測”、發布環境信息,流域的監測質量管理活動無法統一、有序開展。
面對現代環境監測從無機污染物向有機污染物監測發展、從化學分析向儀器分析發展、從手動采樣-實驗室分析向自動在線監測系統發展、從單一的監測分析技術向多種監測分析技術聯用發展,以及突發性污染事故監測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1],目前的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明顯落后于環境監測技術和手段的發展速度。在部分新的環境監測領域,如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現場監測儀器的量值溯源就一直是個問題;質量管理工作沒有完全覆蓋監測全程序、全方位;缺乏國產的標準溶液、標準樣品、質控樣品;水質監測采樣工具、樣品容器、樣品箱及輔助設施沒有嚴密統一規格標準,既影響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也難以適應日益繁重的工作負荷,這些質量管理技術問題嚴重影響了監測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從事環境監測的機構在工作中或多或少會根據一些方法、規范的要求,采取一定的質量控制手段來說情自己的監測質量,但各機構在不同的監測活動中采取哪些質控手段,目前沒有統一的規定,而且質控實施的結果是否有效,其評定依據也不明確,導致無法判斷監測數據合理性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是目前質量控制工作的缺陷,直接影響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的判斷。
現階段我國不同機構或部門擁有的質量管理資源在數量、類別等方面差別很大,使用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手段各異,很難滿足各級監測部門對質量管理活動及其相應信息的掌控,也缺少以國家、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監控為中心,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以及空間地理信息技術,覆蓋各省、市、縣質量保證/質量控制活動的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監控網絡。
由于我國現行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已無法適應現代環境管理的要求、嚴重制約著環境監測事業的健康發展。研究構架我國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創新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制和機制、發展質控技術,形成管理措施有效、技術手段先進、監督領域全面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管理體系,滿足環境管理日趨科學化、定量化和法制化的要求,使環境監測信息真正具有公正性和權威性,成為環境管理、執法和決策的科學依據勢在必行。
結合流域水環境管理的實際需求,本文構建的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包括制度體系、技術體系、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物質體系和網絡體系等節點。
制度體系包括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法律、法規、政策、體制、機制等。原國家環保總局于2006年頒布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和《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機構與職責、工作內容、經費保障以及環境監測人員上崗合格證考核工作的職責、考核內容與考核方法、合格證的管理等作了明確規定,標志著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在制度建設方面的完善和進步。在此基礎上,還應重點建立以下相關制度,以適應新形勢、更好地滿足質量管理需要。
2.1.1 國家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統一監督管理體制、機制
建立國家、區域質量管理控制中心,并賦以相應的管理內容及手段,通過自上而下的一系列活動,如開展質控考核、同步監測、質量巡查、實驗室間比對或能力驗證、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檢查等多種形式的質量監督活動[2],建立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監督體系,實現國家統一的監測質量管理監督,這種監督與監測機構運行質量體系所形成的自我監督互為補充,既可促進其自我監督,又能夠統籌考慮整個監測系統的質量管理政策、規劃,強化分級管理和條塊管理體制,全面促進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3]。
2.1.2 各類、各級監測機構流域水環境監測工作能力認定制度
建立各類、各級流域水環境監測機構的能力認定制度,明確認定主體和相應的職責,對監測機構的人員素質、儀器設備、監測方法、實驗室環境條件、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效果等進行能力認定,實行監測機構資質的“準入”,確保從事監測的機構能夠提供準確可比的數據。
2.1.3 流域水環境監測人員從業能力認定制度
探索新形勢下監測人員崗位技能培訓和考核機制,制定監測人員培訓、考核相關規章,對每一位從事環境監測的人員實施人員資質的“準入”制度。
2.1.4 流域水環境監測機構自我質量管理運行機制
建立各級監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質量保證監督機制等的質量管理運行機制,科學界定在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監督、考核、評價方面的職責與義務,制定相關考核及評價方法,確保監測部門通過自我監督、自我考核及評價等方式,為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提供基礎保障。
2.1.5 預防質量事故的技術支撐
根據國家、地方、行業、部門、企業的職責范圍和工作特點,制定各單位、人員質量事故的責任追究所需要的技術支持。制定預防行政干預的相關技術支撐,使得對人為干預、修改監測數據的授意者和實施者追究其法律責任時,有足夠的技術層面的依據,在法制管理的前提下保證監測質量。
技術體系包括水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量值溯源、計量檢定等校準技術、監測結果的驗證、方法比對技術等多個方面,是質量管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類。目前急需解決的一個方面是環境監測特色儀器或系統的量值溯源問題。
2.2.1 流域水質監測儀器設備量值溯源
按不同的監測項目(如理化指標、無機污染物、有機污染物等)、技術手段(手工監測、自動監測)、監測性質(常態監測、應急監測等)、監測場地(現場監測、實驗室監測)等對各種儀器設備進行分類,研究各類儀器設備的計量特性,對于已有國家量值溯源體系的監測儀器,制定合理的量值溯源方法以及檢定校準周期;對于沒有明確量值溯源體系的監測儀器,探索合理、實用、科學的溯源方法,形成一整套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流域水質監測儀器設備量值溯源體系。
2.2.2 地表水在線監測系統運行與考核
探索地表水在線監測系統運行、維護、質量管理及考核模式,并制定水質自動站中主要自動監測儀器的檢定規程或校準方法。
2.2.3 便攜式水質環境監測儀器量值溯源
區別便攜式水質監測儀器與實驗室常規測量設備的檢定校準方法,制定相關的檢定校準項目以及誤差控制限。在研究各類便攜式測定儀原理、參考各類技術資料的基礎上,探索相應儀器的檢定校準方法,制定相關的檢定校準項目以及誤差控制限,形成系統的檢定規程和校準規范。
指標體系包括質量控制指標的選擇、量化及效果考核等;評價體系包括評估實現環境監測的數據和信息“五性”(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的具體手段。對于實驗室內部的質量管理,可用其質量體系所規定的技術手段來評價其效果;對于實驗室間的質量管理,除了目前所采用的能力驗證、盲樣考核、理論考試等手段外,還應研究制定環境監測實驗室聯合比對的相關程序和實施條件,研制環境監測實驗室比對、考核樣品,探索實驗室間聯合比對或能力驗證活動的有效性。
以目前國際上普遍關注而質控手段較少的有機污染物監測為例,可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2.3.1 流域水環境有機污染物常態監測質量保證/質量控制
完善整合現有的水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標準規范,重點研究環境管理急需解決的環境監控因子(如飲用水源地特征有機污染物、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所控制的持久性有機物等)所相應的質控技術;充分兼顧我國現有的儀器和人員配置等軟、硬件條件,并綜合考慮先進的儀器設備所能引用的先進監測方法,構建流域水環境監測全過程(涵蓋方案設計、布點、采樣、保存、運輸、前處理、分析測試、數據診斷、數據處理、分析評價、報告編制、信息傳輸等)的質量保證/質量控制體系。
2.3.2 流域水環境有機污染物應急監測質量保證/質量控制
針對不同類型污染事故監測目的的特殊性,研究包括應急監測組織保證、人員培訓、檢測方法、儀器設備、試劑耗材、量值溯源、方案制定、現場檢測及采樣、實驗室分析、記錄管理、結果報告、應急演習等在內的應急監測質量保證體系[4]。
2.3.3 流域水環境有機污染監測量化的質控指標及評價
針對流域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的實際情況,分上級管理下級數據、機構管理自產數據等類型,建立量化的質控指標評價系統,研究覆蓋樣品管理、樣品前處理、分析、數據報告等環節的數據審核模式與規范,建立有機監測量化的質控指標及評價技術規范。
物質體系包括上述制度體系、技術體系、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所需要的保障。
重點可針對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開發一批標準溶液、標準樣品和實際考核樣品,用于污染物監測新方法評價、儀器設備運行期間核查、質量保證/質量控制定量化評估等;研制統一標準規格的水質監測采樣工具、樣品容器、樣品箱及輔助設施,既符合相關規范和標準分析方法的要求,又能夠在全國統一標識使用。
網絡體系包括監測人員考核、監測能力共享、數據報告編制、質控信息傳輸等一系列質量保證/質量控制活動的信息監控網絡,其特點是集網絡硬件、業務系統、資源管理和信息服務于一體,應用計算機、數據庫、通訊、網絡等技術為環境管理和信息利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術支持[5]。
2.5.1 標準化資源數據庫
通過收集和整理各類資料和資源,如監測分析方法、環境質量標準、監測人員持證上崗情況、監測能力等,建立多個專題資源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開發研制多個專題信息管理子系統,對這些基礎性信息和資源進行二次挖掘和利用。
2.5.2 監測人員持證上崗標準化考試制度
以現有監測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為基礎,結合國家標準化考試制度,研究監測人員持證上崗標準化考試制度,并根據研究結果開發研制監測人員持證上崗標準化考試及證書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和網絡技術,建設一套人員持證上崗分級管理系統,使人員上崗考核更加公正、公平和公開,實現證書管理的動態化、智能化。
2.5.3 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監控網絡
利用建立的標準化資源庫、監測人員持證上崗標準化考試系統,構建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監控網絡,實現國家、區域、省級、市縣級對流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分級統一監控;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在監控網絡建設基礎上可建立基于GIS技術的空間信息查詢,實現短時間內及時的周邊資源查詢和調配,為流域水環境預警應急監測提供資源支撐和技術支持。
本文從制度體系、技術體系、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物質體系、網絡體系等六個節點考慮,設立了流域水環境全過程監測質量管理體系總構架,并對構架中各節點中急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研究建議。今后還應循序漸進,對六個節點中后續待解決的問題逐一進行剖析、研究,以期對此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完善。
[1] 李國剛,萬本太.中國環境監測科技發展需求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04,20(6):5-8.
[2] 彭剛華,梁富生,夏 新.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初探[J].中國環境監測,2006,22(2):46-48.
[3] 陳 貴,陳小霞,馬玉嬌.環境監測工作質量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08,7(91):30-31.
[4] 劉衛紅.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質量保證體系的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08,24(1):54-59.
[5] 楊冬雪.福建省環境監測質量信息監控系統的建設[J].中國環境監測,2008,24(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