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的已有研究都充分肯定新時期惠農政策取得的重大成績,但一些學者也指出了惠農政策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惠農政策實施的效果有待提高;二是惠農政策與其他農村政策不協調;三是惠農政策與三農發展的長遠目標缺乏有效銜接,一些惠農政策不利于農業規?;洜I,一些惠農政策會延緩務工經商者的市民化進程。
惠農政策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問題?其重要原因就是對當代農民分化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沒有從農民分化的角度去制訂有針對性的政策,從而導致惠農政策沒有聚焦于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農民已經分化為農業勞動者、農民工、私營企業主等多個階層。不同階層有不同的特點與利益要求,在三農發展中的地位也不一樣。比如農民分化中出現的農民工、私營企業主等階層,他們面臨的問題只能通過市民化的方式去解決。新時期真正的“農民”是指那些農業勞動者,即“種糧農民”或“種地農民”。在農民分化的時代,惠農政策應該集中力量惠及真正的農民——農業勞動者。
中央在制定一些惠農政策時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如2003年的《中央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就將種地、種糧的農民與其他農民區分開來,抓住了種糧農民的增收問題,重視維護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利益,使政策目的明確、強勁有力。再如2006年全國范圍內取消農業稅,是迄今保護和增進農業勞動者利益的最直接、最現實的政策措施。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各階層都有利,而得利最大的是農業勞動者。
但是,應該看到,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政策都面向籠統的“農民”,多數惠農政策并沒有充分考慮農民分化的現實,精心的制度設計在現實中難免發生錯位,以至經常出現“播下龍種,收獲跳蚤”的尷尬。如糧食直補政策,其本意是鼓勵糧食生產、扶持農業勞動者,但不種糧也有糧食直補的“大鍋飯”現象嚴重挫傷了部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事實上,在農民分化的各群體中,離鄉務工經商者是最有條件市民化的群體,轉化為市民是他們的最終歸宿。如果惠農政策不加區別地讓包括離鄉務工經商者在內的所有農民都得到補貼,會使離鄉務工經商者因為惠農政策無償得利,從而延緩其市民化進程。也就是說,由于沒有充分考慮農民分化問題,惠農政策也就沒能與三農發展的長遠目標有效地銜接起來。
解決當代中國的“三農”問題,重點在于解決農業勞動者——這一個十分重要而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的利益問題。因此,惠農政策要區別農民中的不同群體,針對農業勞動者的特點采取直接有力的措施,減輕他們的負擔,增加他們的收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惠農政策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