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長株潭近郊地區已逐漸形成三種新型農業生產組織方式。一是公司化管理,大資本投入,土地整體流轉,跨村連片綜合開發。二是一個企業與一個村合作,土地整村流轉,企業帶動,特色開發。三是主導產業為核心,“龍頭企業+專業協會+農民”專業化規模經營模式。這種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其目的就是徹底改變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讓資本、技術、人才和現代管理順利流入農業產業。
然而,受制于制度與市場不完善等因素的約束,目前這種轉變存在五大困難,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流動與結合。
其一,現有改革措施都沒有從制度層面突破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統籌協調發展的機制沒有建立,導致農業生產要素缺乏公平公開的流通市場。其二,城市規劃中對農業產業的區域定位和產業布局缺乏前瞻性。目前普遍存在城市規劃滯后,變動頻繁的現象,嚴重影響農業產業項目的招商與投資。其三,農業產業布局不明確造成了農業資源的極大浪費,農業產業的集約化、標準化經營難以實現,由此優秀品牌難以形成,農產品的質量也就難以保障。其四,缺乏有效的吸引農業人才機制。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就是產業化,產業化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農業人才問題。目前的農業人才匱乏,無法滿足現代農業企業發展的需求,導致農業企業經營程度低,城市資金項目難下鄉。其五,土地流轉行為未得到規范。由于法律監督機制的缺失,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隱患。有借城市化和“休閑農業”定位之機到農村大肆圈地的,有農民承包土地、宅基地、祖墳墓地被強力“流轉”的。尤其是過去與農民簽訂的土地經營權承包合同里,土地紅線與經營權的土地不一致,給土地流轉帶來很大風險。
要想實現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構筑現代農業產業生產要素流動與相互結合的通道。一是要確立兩型農業產業的戰略定位。農業產業戰略定位如同方向標,會引導相關農業產業項目與資本有目的有選擇地進入,而現代農業產業資本的進入就會帶入現代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迅速完成農業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二是制定兩型農業產業的統一土地使用戰略,建立農用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市場化的土地流轉模式。把土地成本與利益公開化,權責更加明確,既保護農民的利益,也有利于現代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三是明確政府職責,發揮政府優勢。政府要從制定規則、提供服務、政策與資金引導三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才能有助于農業產業生產要素的流動與結合。四是總結并推廣現有好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對目前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已經探索出的好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進行梳理、總結、規范,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逐步向其他地方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