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湖北經濟學院 經濟學系,湖北武漢430205)
工業結構演變的動因和機制
李博
(湖北經濟學院 經濟學系,湖北武漢430205)
各國工業結構的演變都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本文從工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出發,試圖探索影響工業結構演變的各種動因,并重點分析工業結構演變的機制。本文將工業結構演變機制分為“排序”和“選擇”兩類,從需求收入彈性、結構紅利假說和結構負利假說三個方面闡釋了“排序機制”,并從拓展需求的投資和溢出效應兩方面闡明了“選擇機制”。
工業結構;排序機制;選擇機制;結構紅利;結構負利
工業化是一個結構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變化無論在產業之間還是在產業內部都會呈現一定的規律。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試圖把握這些結構變化的規律,并探索規律背后的動因和作用機制,進而制定適合本國或地區特點的發展戰略。
在各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工業部門的結構演變具有明顯的階段和規律性。一般是從輕工業起步,隨著工業化的進行,開始向以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轉移,即進入以原材料工業和燃料動力工業為重心的發展階段。然后在基礎工業發展的基礎上,重心又向加工組裝工業轉移,無論在輕工業還是在重工業中都同樣發生,這意味著工業加工程度不斷深化、產品附加價值不斷提高,即進入加工組裝工業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階段。
與工業產值結構演變同步進行的工業投入要素結構的變動,也是有序發生的。在工業化初期,整個工業發展以輕工業(特別是紡織工業)作為主要支柱產業,這一時期有一定技能的勞動力在工業投入要素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隨著重工業化的進展,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動力工業的迅速發展,要求投入大量資本,因而資本因素又躍居于突出地位。隨著工業結構向高加工度化轉變,技術又取代了資本的地位,在要素投入結構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從要素結構變動來看,工業化過程表現為:勞動密集型工業→資本密集型工業→技術密集型工業。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引起工業結構變動的因素較多,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是生態環境、勞動力資源、技術進步、需求結構、對外經濟和經濟政策。
(一)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或生物集團與環境相互作用,通過物質流和能量流共同構成的生物-環境復合體的總和。生態環境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基本的生產條件和對象,也是工業結構演變的必要條件。一國自然資源稟賦如何,如土地、森林、草原、淡水、空氣、礦藏等資源的種類、蘊藏量、分布狀態、可利用的經濟價值等的差異,對該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經濟增長和工業結構的變動。同時,它又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產業廢棄物的排放場所和自然凈化場所。因此,生態環境是產業發展賴以存在的基礎。
(二)勞動力資源
勞動力資源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層次的含義。勞動力數量是指一國或地區某一時點上勞動力的總量,勞動力質量指的是在既定的總量中不同的構成。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勞動力是工業結構變動的必要條件。工業結構與勞動力質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在資本量既定的條件下,勞動力會因其素質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邊際資本-產出比。由于熟練勞動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邊際資本-產出比可能較高。同量的資本可能會產出比原來預期更高的產量,產量的提高導致供給結構的變化,供給結構的變化又會促進工業結構的調整。
(三)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對工業結構的影響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技術進步影響需求結構,從而導致工業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為:技術進步使產品成本下降,市場擴大,需求隨之變化;技術進步使資源消耗彈性下降,使可替代資源增加,改變了生產需求結構;技術進步使消費品升級換代改變了消費需求結構。2.技術進步影響供給結構,從而直接導致工業結構變化。具體表現為:技術進步的結果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導致產業分工的加深和工業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改變國際競爭格局,從而影響到一國工業結構的變化。
(四)需求結構
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需求的結構變化影響產出的結構變化。這里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它受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制約,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數。德國社會統計學家恩格爾指出,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其總支出中用在食品項目的支出比例就越來越小。也就是說,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消費的增加變落后于對其它產品(如工業品)消費的增加。消費結構的變化則從需求方面影響工業結構的演變。
(五)對外經濟
對外經濟包括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兩個方面,即國際間商品和要素的流動。這是外部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影響工業結構變動的因素。一般來說,各國間產品生產的相對優勢的變化,會引起各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結構的變化,從而影響其工業結構的變動。各國的比較優勢往往是建立在該國生產要素的豐裕優勢基礎上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國經濟與世界其它國家的經濟交往活動越來越頻繁,這種經濟交往活動給該國的工業結構帶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六)經濟政策
經濟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直接決定著工業結構的形態和演變趨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根據政府制定的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利用經濟政策手段進行調控,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可見,經濟政策是直接和間接引起工業結構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結構演變和總量增長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出于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這一宏觀目標的迫切追求,我們對結構優化升級問題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本文在探討工業化進程中結構演變的機制時,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視角來分析結構演變與總量增長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試圖通過這種嘗試將宏觀(總量增長)和中觀(結構演變)層面的經濟活動聯系起來。
結構主義學派一般認為部門需求收入彈性和生產率增長率的差異是推動工業結構變遷的兩架引擎。以Schumpeterian思想為核心的另一類研究則認為結構變遷是由創新和模仿所導致的企業不斷進入和退出的過程。產業生命周期理論指出結構變遷的模式始終圍繞著新行業的產生和技術進步。革命性創新導致開始階段的高增長和潛在的進入機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和經濟兩方面的機會都逐漸消失。行業發展達到成熟階段,并逐漸走向衰落(Peneder,2003)。
近期的研究證明了行業結構變遷和不平衡增長是相互關聯的(如Montobbio,2000;Peneder,2003)。這些研究明確了將行業間和行業內的結構變化相連接的兩種機制,即 “排序”(sorting)和“選擇”(selection)。排序是由產業需求收入彈性和生產率增長率的差異引起的;“選擇”則反映了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的價格競爭。能夠生產和提供最為物有所值的商品的公司或部門將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選票”,從而獲得更快的增長速度。
(一)排序(sorting)機制
1.需求收入彈性
總量增長過程中,行業需求收入彈性的差異是導致結構演變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部門之間的需求收入彈性存在差異,在總量不斷增長并帶動人均收入逐漸提升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產品的需求增速出現差異化,因而導致各行業在總消費中所占份額也會逐步發生變化。例如,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收入彈性較高的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將最終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Peneder等(2003)通過對不同國家投入產出數據的分解,證明了需求拉動機制在工業結構演變中的重要性。①
2.結構紅利假說
總量增長對結構演變的第二種影響機制可以概括為目前很流行的一種觀點,即“結構紅利假說”②。該假說認為總量增長與結構演變之間存在某種相互促進的積極聯系。與需求變動引發的工業結構演變的機制不同,該假說直接涉及勞動力資源在產業間的再配置。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單位勞動生產率較高的部門具有較快的擴張速度。其原因在于:單位勞動生產率較高的部門能夠提供更高的工資水平,從而可以從其它部門吸引到高技能的勞動者 (高技能勞動者相對較容易在部門之間流動)。
3.結構負利假說
“結構負利假說”所描述的結構演變機制與“結構紅利假說”恰好相反,該假說指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結構演變也存在某種負效應。結構演變對總量增長的這種負向影響來源于產業非平衡增長。在需求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各產業提高自身勞動生產率的機會和能力存在本質區別。行業間本質屬性的區別,決定了有些行業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上升率,將成為主導行業,而另一些行業的生產率上升率較低,將成為停滯行業。行業生產率上升率的這種差異導致越來越多的勞動份額離開主導產業而進入勞動吸納能力更高的停滯行業。從長期看,由于停滯行業就業份額的增長所帶來的結構負擔(structural burden)將降低人均收入增長速度。③
在上述3種結構演變機制中,結構演變被描述成一個分類排序的過程,這意味著行業之間增長的差異僅僅由外生變量所導致(Montobbio,2000)。例如:根據第一個機制,具有較高的需求收入彈性的行業無可避免的在結構變遷過程中逐步擴張其結構比例;而根據第三個機制,具有較低生產率增長潛力的停滯行業的勞動力份額將機械的趨于上升。
(二)選擇(selection)機制
除了排序機制以外,選擇機制也同樣會導致工業結構變遷。在選擇機制的探討中,非常重視不同行業的企業產出之間存在的替代性。Aiginger(2001)舉例說明了這一過程: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會直接影響到生產過程對物質投入和自然資源的需求,而基礎性和資源類相關產品(如鋼鐵和其它金屬、木材、紙漿和紙等)使用效率的提高,預示著這些行業在總產出中的份額將逐漸下降。雖然不同行業受這一機制影響程度的高低與它們各自的行業屬性息息相關,但是這一(選擇)過程也部分地內生于創新企業的反應 (如質量升級、探索新工藝等),而且企業對新機會的發現和把握在“選擇”過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出來。
1.拓展需求的投資
不同行業對實施拓展需求的內生性投資的態度和傾向是不同的。這里所謂的“拓展需求的投資”是指企業為了開拓新市場以及刺激消費者購買現有產品 (服務)而進行的投資行為。市場競爭將激勵企業相互競爭,力求生產出物美價廉的產品,這樣一種市場環境我們稱之為“選擇環境”。“選擇環境”會引致企業實施拓展需求的投資(如R&D支出、廣告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等)。在“選擇環境”中,只要存在技術進步的機會且消費者善于接受新的供給(產品)組合,內生化的企業行為就必將導致行業非平衡增長——工業結構變動。在產業體系中,拓展需求的投資傾向較高的企業集中于哪些行業,哪些行業就具備更強的能力擴大產出份額。
2.溢出效應
特定行業(如:通用技術的生產部門)對整個經濟的正外部性也是影響工業結構演變的機制之一。上述“拓展需求的投資”中描述的是導致產業非平衡增長的演化機制。而此處的討論則與傳統內生穩態增長理論 (endogenous steady-state growth theories)基本保持一致。
不同行業所產生的外部效應的大小具有明顯差異。大型研究部門以及其他技術密集型產業往往具有明顯的溢出效應,既是生產者也是溢出者,由于空間集聚和共同的體制框架,一些易于傳播的生產知識會從這些行業中逐步擴散到相同或相似領域的生產行業中去。除此之外,生產過程中中間產品的使用也是溢出效應起作用的一個渠道。在這種情況下,蘊含在中間產品中的知識的經濟價值高于購買價格,創新和技術進步好處從原創行業外溢至其它行業,乃至整個產業體系。影響工業結構演變的溢出效應機制會降低不同行業之間技術進步和產出增長的差異化程度,促進行業平衡增長,提高產業關聯程度,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注 釋:
① 同時證明了技術進步的影響也十分重要,而國際貿易的影響很小。
②關于這一假說的詳細討論可參見Timmer和Szirmai(2000)。
③Baumol(1967),Baumol et al.(1985)對非平衡增長所導致的“成本病”問題進行了分析,他們指出:在生產率上升率較高的主導行業工資不斷提高的壓力下,其它行業的工資水平不得不隨之提高。但由于通過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總是有限的,因此,例如大多數私人部門、社會部門、文化部門以及公共服務部門這樣的行業來說,勞動生產率上升的幅度不足以補償工資水平的上升,其結果就是生產成本無可避免的提高,同時還伴隨著行業勞動投入份額和名義產出份額的提升。
[1]Aiginger,K.Speed of change and growth of manufacturing[J].In: Peneder,M.,Aiginger,K.,Hutschenreiter,G.,Marterbauer,M.(Eds.),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WIFO,Vienna,2001.53-86.
[2]Montobbio,F.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dustrial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J].CRIC Discussion Pap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2000.34.
[3]Peneder,M.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27-448.
[4]Peneder,M.,Kaniovski,S.,Dachs,B.What Follows Tertiarisation?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Role of Knowledge-based Services[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in press,2003.
[5]Timmer,M.P.,Szirmai,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37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