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
(百色學院 經濟與旅游管理系,廣西 百色533000)
旅游事件對城市旅游的影響
黃堅
(百色學院 經濟與旅游管理系,廣西 百色533000)
旅游事件既有正面的積極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影響。對于城市旅游而言,應該將積極影響最大化而將消極影響盡可能縮減,同時,采取有效的旅游事件策略推動城市旅游的發展。
旅游事件;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城市旅游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是,和平年代的大事情也是頻頻發生,進而影響到社會各行各業。旅游行業,是一個時常受到一些全球性的或者區域性各類政治、經濟、社會的事件,尤其是突發事件所影響的產業,例如政治領域的國際關系的沖突;經濟領域的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社會領域的社會治安惡化;自然因素中的各類災害。這些事件都會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從事旅游學科研究的學者就把這些事件命名為旅游事件。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旅游業蓬勃發展。但是,此間的發展也受到不少大事件的沖擊,例如國際方面如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2001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 (2008年至今);國內方面如SARS(非典)事件(2003年)、亞洲杯(2004年)、北京奧運會(2008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等等。這些重大危機事件都在不同層面、不同程度上對中國的旅游出入境人數以及旅游外匯收入等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1]P58-59基于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旅游事件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城市旅游的影響,并以此為根據,有的放矢地采用 一些開發策略來推動大型事件旅游。
根據葛茲·多納德(Getz Donald)的觀點,社會上各方面的事件囊括了會展活動、體育賽事、文化慶典、政治事件、私人事件等方面。[2]P7旅游事件就是指舉辦方通過慶祝和舉辦各種節日、重大事件等盛事為核心吸引力并以此來營銷或者提升旅游目的地的一種特殊旅游形式,所以,也有不少學者稱之為“節事 (節慶)旅游”(FSE旅游,Festival&Special Event Tourism的簡稱)。而關于旅游事件的分類問題,則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不同分類。若是按照事件的內容來進行分類的話,則可以分為傳統節慶類、演藝類、體育類和商業類等。顧名思義,傳統節慶類主要是通過傳統民俗活動來吸引游客,最典型的如春節和元宵節以及各種宗教節日和國家的慶典活動(如國慶)等;演藝類方面的事件則有各方面的音樂節(如格萊美)、電影頒獎儀式、民歌節等;體育類的事件,最典型的就是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杯足球賽等;商業類的則是各類商業論壇和傳統的商品交易會,例如廣交會等。當然,如果將旅游事件的內容進一步提綱化,那么就有僅僅按照事件的主題來分類,如文化類、體育類、商業類、農業類、工業類。[3]P218而如果按照根據旅游事件的性質來進行分類的話,則可以劃分為積極事件和危機事件,積極事件如世博會,危機事件如2008年的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大地震等。[1]P64本文探討旅游事件對城市旅游的影響,主要是基于對旅游事件的性質進行區分而討論。城市是現代文明的中心和標志,因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和公共設施而成為一個多功能的集合體。但是,旅游事件的發生必須依存于一定的場所,同時,城市的旅游資源對旅游事件的開展則具有相應的補充性。因此,以城市為中介,以事件為依托,城市旅游和旅游事件二者在形成了唇齒相依的格局之余也獲得了相互融合的可能。由此可見,旅游事件對于是城市旅游活動的發展起著重要影響。然則,這些影響既有正面的積極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旅游事件對城市旅游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助于完善城市的公共設施。一個大型活動的舉辦要獲得成功,舉辦方必然對城市公共設施進行重新的改造、擴建或者新建。這將是一種大規模的投資力度,尤其是相關的道路交通建設,否則無法滿足活動舉辦期間大量的流動人口對城市的道路交通所提出來的要求;第二,有助于重塑城市的形象、品牌。城市作為現代文明的標志,具有其獨一無二的形象與品牌而成為旅游者感知、認知的對象。這一內在因素同時也就成為了發展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在城市中舉辦相應的事件,事實上也可以成為一種傳播城市形象、塑造與完善城市品牌的營銷手段和策略,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第三,有助于促進城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如前述所言,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良好的公共設施,同時也可以樹立起良好的城市品牌。更為重要的是,活動結束之后的公共設施還依舊可以使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而城市品牌更是一種永不磨滅的印跡。所以,舉辦大型事件所帶來的巨大投資規模效應帶動了旅游支持系統的完善、促進了旅游產品系列的升級,豐富了城市旅游資源,增加了城市旅游的吸引力,這些都有助于城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
(二)消極影響
凡事必有利弊,這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在充分肯定旅游事件對于城市旅游正面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旅游事件對于城市旅游所帶來的負面的消極作用。這些負面的消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旅游事件的開展損害了非受益人群的正常生活。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城市,無論其公共設施有多么的完善,其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之后,其均衡狀態勢必受到破壞,擁堵的城市交通、嘈雜的噪聲污染、超負荷的垃圾處理等都給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形成不利的影響;第二,旅游事件的開展有可能影響到市民的福利。旅游目的地要開展一項大型的活動,勢必投入巨大經費,尤其是政府可能舉全國之力、全省之力、全市之力、全縣之力來舉辦這些互動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在短期內減少本地居民的福利;第三,旅游事件的開展有可能引發的價格波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大量游客的涌入勢必引發市場上相關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進而可能出現產品短缺或者價格上漲,損害了當地居民的利益,引起當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的強烈不滿;第四,旅游事件的開展會引發低谷效應,即在相應的活動開展完畢之后,曲終人散,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主辦地的旅游業帶來沖擊。這已經為國內外諸多事件所證實;第五,旅游事件的開展還產生擠出效應。即旅游事件活動,無論是在事件活動籌建階段還是在事件活動期間,一些與事件活動無關的會議、展覽等商務旅游者、由于籌建和舉辦事件活動而放棄到主辦地旅游的普通旅游者、“反旅游”的主辦地居民,都有可能為了躲避大型活動的開展而暫時逃離所居住的城市。由此可知,旅游事件對于城市旅游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小覷。
基于上述兩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旅游事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一種融合了多種城市經濟和文化特性的、具有獨特魅力的經濟、文化活動。旅游事件的開展,不僅有利于吸引投資、發展城市經濟,同時也有利于影響人們的觀念、創造出新的共識、促進城市文明。為此,應該采取相應的策略,對城市的大型事件進行有的放矢地開發。
(一)創造良好的國內外環境以發展經濟
就國際環境而言,國家應該堅持和平與發展的主旋律,努力與各國維持世界的和平穩定,和平共存,盡量減少敵意行動以避免戰爭,盡量減少各類恐怖活動以避免政治抵制。如此客源國的社會經濟處于良好的發展狀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確保國際旅游業的持續增長趨勢。就國內環境而言,政府應該拋棄僵硬的維穩思維,而以創穩的思路來確保國內政局以及社會的穩定,有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才有可能吸引旅游的前來。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素質、旅游事件的主辦地的旅游資源以及旅游服務的軟硬件也應該有所提升。如此才能夠通過相應的事件旅游來促進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發展。以廣州的第87屆廣交會為例,國內的參展商就多達10萬人,而外商則多達9萬人,且來自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眾多的商機孕育了超過200億美元的成交額,帶動了廣東的相關產業的大力發展,并形成良性循環,創造了高達20多億元人民幣的收入。[4]P79更為重要的是,旅游事件的開展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它在帶動中國GDP增長1個百分點的同時更是提升了環渤海經濟圈的競爭力。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是使得上海成為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的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在強化了上海在長三角區域經濟中的龍頭地位的同時并拉動了該地區的總體發展而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經濟的“增長極”。[5]P27-31
(二)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創造機遇
一個城市能夠舉辦一次大型活動,因其耗資巨大而不可能年年都有,正可謂機遇稍縱即逝。因此,對一個城市來說,成功地舉辦旅游事件之日,就是其擴大知名度、美譽度之最佳辰時。[6]P57-58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相關的旅游企業,都應該抓住機遇。對于政府而言,應該按時按質按量,提高大型事件旅游硬件水平,例如道路交通設施、大型體育場館等。然則,在相關設施的建設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對日常的社會和經濟活動所形成的干擾,避免或減小事件活動的“擠出效應”。此外,還應該做好各類市場促銷和公關活動等宣傳工作,做到地方特色與國際趨勢協調統一,事件活動形象、主辦地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三者相結合,確保在事件發生期間高強度、多方位、大規模的宣傳活動以及所引起的廣泛關注,形成巨大的轟動效應,使更多更廣的人通過各種媒介或實地游覽對城市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在短期內強化了城市旅游形象。[7]P112-118而對于旅游企業而言,則是應該精心開發并及時推出有針對性的各種與大型事件相關聯的旅游產品及旅游紀念品。如果不能及時完善相應的設施,那么,城市自然難以發展大型事件旅游,也不可能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旅游城市。而一個旅游企業無法及時開發出新的旅游產品,自然無法與同行展開強有力的競爭,無法靠特色取勝。沒有了核心競爭力,自然無法在整個旅游行業立足。
[1]王彩萍,徐紅罡.重大事件對中國旅游企業市場績效的影響:以2008年為例[J].旅游學刊,2009,(7).
[2]Getz Donald.Event Management&Event Tourism [M].New York: Cognization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1997.
[3]羅秋菊.事件旅游研究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2,(9).
[4]胡燕雯.事件旅游:都市旅游競爭的制高點——以京滬穗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4).
[5]谷人旭,殷為華.論長江三角洲都市經濟圈的形成及其核心城市上海的功能定位[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1).
[6]劉英茹.會展經濟——城市形象的一抹靚彩[J].城鄉建設,2002,(4).
[7]文彤.旅游事件對城市旅游的影響[A].保繼剛,潘興連,杰弗里·沃爾.城市旅游的理論與實踐[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