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弘睿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淺議我國假釋制度
涂弘睿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假釋制度是我國一項刑罰執行制度,我國法律對假釋的對象、條件等作了明確規定。司法實踐表明,準確的運用假釋,對于調動罪犯改造積極性、調高改造質量、減少重新犯罪、促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起著積極作用。但是,假釋制度在適用過程中也存在缺陷,突出表現在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適用條件過于嚴格,假釋決定機構功能缺失,減刑辦法影響了假釋的運用,假釋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結合實踐中的一些問題,需要從更新價值觀念,適當放寬適用條件,設立專門審理假釋案件的審判庭,減少減刑擴大假釋,健全釋后監督制約機制等方面不斷完善,才能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假釋制度;淵源;缺陷;完善
假釋制度是在廣泛吸收西方各國絕對主義理論、相對主義理論、折衷主義、主觀主義與教育刑思想等刑罰理論的精華后,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應運而生的,既實現了對罪犯的懲罰,也體現了罪犯的教育矯正和重新社會化。國際刑法和監獄會議歷來關注假釋制度的價值和運用方法。1950年的海牙會議,對假釋制度的評價極高,認為假釋是正常而不是例外的制度,并在大會決議中明確指出是“刑罰執行的一部分”。
(一)歐美假釋制度的發展
1790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州長亞瑟·菲利浦根據英國政府的授權,對于從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的罪犯,選擇其中表現好的,決定免除其中一部分刑期,而予以提前釋放,這是第一次推行假釋。到19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獄制改革家,愛爾蘭監獄總監委員會主席沃爾特·克羅夫頓,將英國的釋放票制度大加修改,使其內容更加完備,從而演變成為愛爾蘭假釋制度。1869年美國借鑒愛爾蘭假釋制度,制定了《假釋法》,在歷史上第一次將假釋制度納入法律范疇。此后,各國紛紛以單行法形式或在刑法典中規定了假釋制度,特別是1910年和1925年兩次國防監獄會議后,假釋制度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一種刑罰執行制度。
(二)我國假釋制度的沿革
我國最早將假釋制度規定在法律中是1911年公布的《大清新刑律》。新中國成立后,將假釋作為一種刑罰執行制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例如1950年10月19日頒布的《東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關于清理監犯管制辦法令》就明確規定,賭博罪、毒品罪、重婚罪、遺棄罪、虐待罪、妨害自由以及名譽罪等犯人,符合一定條件的,都可以適用假釋。1964年9月7日頒布的《勞動改造條例》更是將假釋作為一種刑罰執行制度,一種對表現好的在押罪犯的刑事獎勵措施。
(一)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重刑主義思想和輕視個性權利的價值觀念對中國的影響根深蒂固,傳統“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樸素報應主義觀念對民眾影響比較深遠。西方國家自從資產階級革命以來,崇尚“民主和自由”,他們的價值觀念是“人權至上”、“自由重于生命”。而我國的價值觀念是“個人權利服從集體權利”、“生命重于一切”。西方國家將假釋作為受刑人的權利,社會大眾比較容易接受,但是,我國將假釋作為受刑人的個人權利,人民群眾尚不能理解,法官不能也不敢輕易地作出將罪犯從監獄里假釋出來的裁決。
(二)適用條件過于嚴格
1.實質條件標準過嚴
我國刑法中關于假釋適用的實質條件是“確有悔改表現”和“假釋后不致危害社會”,過于原則和抽象。況且假釋是附條件的提前釋放,意味著已經過必要的矯正,未必形成健全的人格,還有一個后續的矯正過程。“不致危害社會”等同于有悔罪表現,而僅憑刑罰執行期間的表現,尚不足以判斷罪犯出獄后是否“不致再危害社會”。況且,服刑人員假釋后能否再危害社會屬于未然情形,其能否發生完全取決于未來,屬于前瞻性條件,而不宜由“現在”認定。
2.假釋適用的限制條件不盡合理
《刑法》第81條第2款對累犯的規定與世界各國放寬假釋條件的趨勢相反,我國適用條件更加嚴格,如此一刀切的做法有失片面。人民法院對累犯在審判時已經從重處罰了,經過一定時間的服刑改造,不排除他們有積極向善、悔過自新的可能性。不得假釋,難免有令其承受雙重懲罰的嫌疑。
(三)假釋決定機構功能缺失
依據我國現行法律,假釋的提請權歸屬服刑人員的執行機關,對假釋的審理和裁定機關是人民法院。實踐中,由于減刑假釋案件在有的法院工作中不計入法官的工作量或若干減刑假釋案件計一個工作量,一些法官累計批量審核,造成假釋適用效率的缺失,影響到罪犯的改造積極性。另外,這一刑罰執行制度是否應由法院決定,理論界也存在爭議,英美法系一般把假釋視為行政措施,最初由獄政部門到后來由專門的假釋委員會來決定假釋問題。
(四)減刑辦法影響了假釋的運用
減刑和假釋從表面上看,都是使犯罪人提前走出監獄大門的行刑措施,但其性質和控制力完全不同。減刑者刑滿釋放后,除法律另有規定之外,公民權利恢復,各種管束解除,但假釋規定無法與減刑規定均衡。
我國《刑法》對假釋的評判標準為:“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對減刑的評判標準為:“無期徒刑服刑2年以后,如果確有悔改表現,就可以減刑”。同樣是以“確有悔改”為條件,一方面規定服刑2年以后可以減刑,另一方面又規定服刑10年以后才可以假釋,試問,一個服刑10年尚未減刑的人,怎么會因同樣的條件而假釋?兩者比較,假釋尚有“不至于再危害社會”的限制性規定,而減刑沒有。換言之,“對于累犯和10年以上暴力性罪犯不得假釋”的,卻可以減刑,即:對“社會危險性較大的罪犯”不可以有條件的假釋,卻可以無條件的減刑,邏輯悖論顯然。
(五)假釋的配套制度不健全
首先,假釋的執行機構不健全,監督考察工作流于形式。刑法規定假釋監督由公安機關負責,但公安機關普遍警力不足,派出所常常把監督工作交由基層組織負責,而基層組織往往沒有能力對假釋犯進行監督考察;其次,缺乏有效的教育矯正措施和積極的指導幫助。對于假釋犯不僅需要監督考察,也需要進行教育、幫助,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其違反有關規定甚至違法犯罪,并順利地融入社會;再次,檢察機關沒有有效開展監督工作。雖然我國法律雖然規定檢察機關對執行機關刑罰活動實施法律監督,但由于缺少具體的監督程序規定及相應處分權,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的監督處于弱勢無力狀態,基本上是個旁觀者。
(一)更新價值觀念
20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開始認為,犯罪是由于貧富懸殊過大等社會深層原因造成的,單靠司法機關判處重刑無法減少、消除犯罪,開始接受法學界的現代刑罰理念,由傳統的報應犯罪轉向以教育矯正罪犯為目的的教育刑思想,實行刑罰輕型化,罪犯社會化。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時期,應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注重研究現代刑罰的價值取向和行刑規律,進一步影響國民的心態和對非監禁刑的接納程度。
(二)降低假釋門檻,適當放寬適用條件
1.修改“不得假釋”的規定
允許這部分罪犯獲得假釋,并嚴格假釋條件。一是可根據刑罰的嚴厲程度規定不同的實際服刑期。原判刑罰和應承擔的刑事責任重,表明罪犯罪行越重,一般情況下其人身危險性也就越大,因而需要較長的改造時間;二是根據不同的罪犯類型規定不同的實際服刑期。累犯的人身危險性較大,其假釋所要求的實際服刑期應長于初犯、偶犯;而對于未成年犯可規定相對較短的服刑期。
2.修改“不致再危害社會”的規定
“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這一實質條件,其防范風險標準過高,執法機關難以準確判斷和實際操作,可以通過立法途徑將“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內容加以細化,為執法機關的適用創造條件。可在刑法第81條第1款之后增加一款,即“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是指根據犯罪分子犯罪的具體情節、原判刑罰、過去的生活狀況、性格特征、刑罰執行中的表現、假釋后的監管條件等,有理由認為予以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即使假釋犯在假釋期間再犯罪,也不能認為執法人員有違規假釋罪犯的責任。當然,鑒于《減刑假釋規定》已經對“不致再危害社會”作出了解釋,在修改刑法之前,也可以通過修改司法解釋的途徑加以完善。
(三)設立專門審理假釋案件的審判庭
為了及時、準確、合理地審理假釋案件,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承擔假釋案件多的一些中級人民法院內部專門設立負責審理假釋案件的審判庭。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審判人員集中時間、精力審理好假釋案件,便于總結經驗;二是可以經常深入監獄了解犯人思想和改造情況,查證核實材料,發現問題可以隨時糾正、解決,同時也可以加強人民法院對監獄假釋工作的領導;三是可以大大縮短辦案周期,保證假釋案件及時審理,以保證假釋案件質量。
(四)減少減刑適用,擴大假釋的適用
現行減刑制度的弊端令我們認識到刑罰執行制度改革的必要,以人為本的刑罰執行理念要求,將刑罰執行的重點放在建立對犯罪人員再社會化的橋梁上,而非簡單的隔離與懲罰。假釋作為人道主義的行刑方式,符合現代行刑觀念的發展趨勢,擴大假釋是我國吸取世界先進經驗,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的有效途徑。
同時,擴大緩刑的適用也是行刑經濟原則和行刑社會化共同推動下的必然趨勢。根據行刑經濟原則,行刑要以最小的投入來獲得預防和控制犯罪的最大效益。現代刑罰理論認為,犯罪本身是對社會的一種破壞,單純的懲罰對恢復已有的物質損失非但于社會人格的犯罪人尚存價值,那么,將已經確定消除了社會危險地犯罪人仍予關押,除了導致資源的消耗,只能體現刑罰本身的無力。行刑社會化則更加強調了對犯罪人改造,運用社會資源、重新適應、重返社會。
(五)健全釋后監督制約機制
德國刑法學者封·李斯特研究表明,犯罪刑滿釋放之初是最容易重新犯罪的時期。所以,受刑人被假釋后,其在假釋考驗期滿之前,處于由監獄生活向社會生活轉變的過渡時期,仍然具有可能危害社會的人身危險性,必須健全有效地釋后監督約束機制,才能防患于未然。
1.明確社區矯正屬于刑事司法體系
行刑權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司法權和行政權的統一,由司法行政部門統一行使是較為合適的,這有利于解決目前行刑權主體過于分散及行刑權的非均衡性等問題,從而實現刑事司法權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矯正工作是一項執法活動,社區矯正工作者首先是執法人員,其次才是社會工作者,其地位與法院的法官、檢察院的檢察官同等重要。
2.在司法部成立專門的社區矯正工作管理機構
作為社區矯正的法定執行主體,負責對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等五種對象進行社區矯正。結合我國國情,建議成立如下的社區矯正的組織體系。一是由市司法局負責社區矯正工作的組織實施;二是公、檢、法各部門充分發揮工作職能。公安機關實施對矯正對象的監督管理,對重新違法犯罪的矯正對象依法及時處理,對違反有關規定脫離監控范圍的矯正對象進行抓捕;人民法院依法加大對非監禁刑的適用力度,進一步規范罪犯假釋,監外執行的適用條件和工作程序;人民檢察院要充分行使法律監督職能,加強執法監督,發現社區矯正工作中不符合法律、政策規定的問題,及時提出檢察建議。
3.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
志愿者是一個頗具流動性的社會群體,構成穩定的志愿者隊伍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投入。按照志愿參與某項活動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長期、短期、臨時志愿者;按照參與志愿活動的空間,可以分為社區內、社區外志愿者;按照參與志愿活動的程度,可以分為全面參與、專題參與、閑暇時參與等不同類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志愿者的參與純粹出于內心對某項事業的認同,其隊伍的建設更需要擺脫計劃經濟的慣常模式。
[1]高憬宏.減刑、假釋的法律適用與司法實踐[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36,140,155,188.
[2]柳忠衛.假釋制度比較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45.
[3]龔曉明,韋麗婧.完善假釋制度應把握“四點”[J].人民檢察,2009, (23):58.
[4]韓淑琴.關于我國假釋制度的理論探討[J].高校研究,2009,(11):157.
[5]高貴軍,王勇,方文軍.減刑假釋制度的若干問題與完善對策[J].庭審研究,2009,(9):62.
[6]武玉紅.對我國假釋模式的檢討與改進[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0 (3):67.
[7]舒文進.論社區矯正及完善[J].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 org/public/detail.php?id=21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