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福,楊 凱
(廣西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530001)
導游口譯中的跨文化意識
林庚福,楊 凱
(廣西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530001)
導游口譯與口譯有許多相似點,但也有獨有的特點,譬如:以游客為出發點、立足文化背景、現場處理突發事件、臨場組織語言以及文化對等缺失等。紐馬克的“翻譯即文化協調”理論表明,導游譯員身為跨文化交際的協調者除了必備的出色語言能力,熟練的口譯技巧與靈活的交際能力以外,更應該關注語言所在的文化,即要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導游口譯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體現在過度使用直譯、特色詞匯,甚至個人感情等方面。
導游口譯;文化協調者;跨文化意識
和平、穩定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成了其豐富生活的必需品。它成為各年齡段人群陶冶情操和認識世界文化的重要活動,而導游口譯成了游客與名勝之間的語言與文化的傳聲筒。紐馬克曾提出“翻譯即文化協調”(1995),“如果說口譯行為是一種跨語言的解釋行為,那么,很顯然,口譯中的文化翻譯就是關于文化的跨語言解釋行為。”(劉宓慶,2006:231)這些觀點體現都學者們對文化在翻譯中的重要性,而對文化協調者的導游譯員來說,恰當地協調好景點文化與游客所屬文化尤為重要。提到這一點,還得先從導游譯員的特殊身份來展開探討。
“跨文化”這個術語首次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社科中,很大可能是耶魯大學人類學家George Peter Murdock在跨文化調查中首次采用到。初期,“跨文化”的含義僅僅局限于文化資料的對比研究,隨后衍生出“跨文化視角”、“跨文化差異”、“跨文化研究”等諸多術語。從理論上來說,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其生活習慣、教育水平、信仰、性別、年齡、政治態度、經濟地位、愛好、人格等都可能不同。在某種程度上,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在交流過程中難免出現誤差,文化碰撞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因此,跨文化交際不再只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必要。
2.1 文化協調者的定義
協調,是指第三方站在中立的立場解決甲方與乙方產生的矛盾的過程,并使雙方達成協議。“文化協調者”最初是Stephen Bochner在其 《協調者與文化認同》(The Mediating Person and Cultural Identity,1981)是采用的。文化協調者,就像一個文化經紀人連接著服務供應商和來自少數民族背景的客戶一樣,促進雙方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或不同民族,在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誤解與沖突。為了化解這些問題和矛盾沖突,文化協調者應運而生。他們的存在,常常能夠起到深化文化間的理解,使得不同文化的對話成為可能。然而,文化協調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呢?
2.2 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
導游口譯作為文化的協調者,應該把語言的協調放在首要位置,他們至少需掌握兩種語言。作為一名導游譯員,可以說一口不錯的普通話,同時英語口語也應該說得流利。交際是人際間的行動與反應,而不僅僅是簡單機械地對思維的編碼和解碼。它就像呼吸和睡眠一樣的自然,隨時隨地可能發生。導游口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作為一名文化協調者,導游譯員需身懷很好的聽力和交流技能。游客說話可能會帶不同口音,在游覽過程中隨時會提出問題,此時的導游譯員反應要快,刻不容緩。
2.3 靈活技巧
文化協調者在處理沖突時須保持中立的情緒,即應該與矛盾的雙方保持相等的距離,不能偏袒或站在某一方的立場上。他們可以采用解釋、類比、借用、重組、忽略、異化、歸化等。關鍵在于導游譯員必須能靈活恰當地使用不同的技巧。拿類比來說,“桂林位于廣西東北部,東經114度,北緯22度海拔150米”。由于人們很少關注某個城市的經度緯度,于是可以譯成 “Guilin is situated in northeast of Guangxi,at the same latitude as Miami and an elevation about 150 meters.”此譯法既清新,又易于游客理解。
2.4 跨文化意識
文化協調者熟知兩種文化中的習俗、習慣和各種具體的特征。正如前文所述,游客來自不同的國家,這里暫且將其當作說英文的國家。導游譯員不僅具備優秀的語言能力,還應該熟知雙文化。奈達(1998)說過,在成為雙語者之前,譯員得先具備雙文化知識。在口譯過程中,他們須牢記眾多文化因素,如,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歷史、風俗習慣、地理位置等。例如,中國人愛把美麗的女孩比作漂亮的花朵,然而阿拉伯地區人們卻將美麗的女子比作母牛。阿拉伯人常年居住在沙漠中,而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是母牛而非花朵。于是,他們常說:“Your eyes are as beautiful as the cows!”這是他們表達對美麗姑娘的贊美方式。再如,“濟公殺富濟貧”英文又如何表達呢?“濟公”在中國為人們熟知,而在國外卻不然。不妨將它譯成,“Jigong,Robin Hood in China,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顯然,這個譯文能夠清晰地使“濟公”為外國游客認同。因此,對各種邏輯思維模式有深層的認識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這在文化差異的口譯與翻譯中具有很大的幫助。
導游口譯員面對著許許多多巨大的挑戰。在這樣的前景下做口譯,需要豐富的知識和良好的責任感。只要導游譯員具備優秀的雙語言能力、敏感的聽覺和冷靜的心態、強烈的文化意識、專業的交際能力以及靈活地使用口譯技巧,就定能出色地完成導游口譯工作。
涉足另一個文化指的就是生活在或游歷于另一種文化環境中。如果能夠順應這種文化,那么交流就能順暢,反之則會受阻的。因此,導游譯員有許多事情需要做,也有許多不可做的事情。身為跨文化交際的協調者,導游譯員必須熟知各種禁忌。
3.1 過度的直譯
一直以來,過度直譯在翻譯或是口譯中都是極力反對的。同樣的詞語,特別是漢語詞匯,在不同語境中其意義相差很大。它們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從不同的意象和外延獲得力量,因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義呈現出巨大反差。
舉個典型的例子,國人常用“當然”來表達肯定,然而譯成“of course”可能會帶來麻煩。因為英語中“of course”隱含著不只“當然”這重含義。其中,它還表示“說話者認為問題的簡單和愚蠢性而不值得一問”。聽到這樣的回答,游客很可能就變得不開心起來,于是交流便受阻。再如,一次中國某個旅行團去澳洲做客,抵達時天已黑。長時間未進食,成員們很餓。此時,當地導游說道:“We’ll have tea at about 8:00 right after we arrive at the hotel.During the tea time,I’ll have you registered and have your rooms ready so that you may have a rest right after.”中國導游譯員將它譯成:“我們大約8點到賓館,一到那里就喝茶。喝茶期間,導游會幫我們辦好入住手續。這樣大家喝完茶就可以進房休息了。”聽罷,所有團成員頓時大發雷霆并抗議地說要吃的是“飯”而非“茶”。事實上,澳洲經常把“dinner time”稱作“tea time”,而這位導游譯員對此毫不知情。
3.2 特色詞匯的使用
每個民族均有其獨特的文化,這也豐富了其特色詞匯,比如有關歷史遺址、名人、事件的詞匯,詩歌,藝術,美食以及習語等。這些詞匯對于所在的文化背景的人們來說有著特殊含義,而且常常無法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找到具有對應意思的詞匯,即文化對等缺失。
先拿習語來說,它們都有著豐富的背景知識,比如說:地理環境、生活習慣、意識形態、宗教信仰以及風俗等。如果將“布衣蔬食”譯成“to 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s”,只會誤解“布衣蔬食”的真正含義。它在漢語中是用來描述“過著簡樸生活的人們”,而這里英文所指卻只能是那些富人們才能享受得起的生活,“簡單的生活”并非英文所表達的那樣。再如“children’s play”被誤譯為“兒戲”,前者是指“某些不太重要的、易做的事情”,后者卻指“處理要務態度敷衍”。許多游客對這些特色詞匯非常感興趣,并且不斷地想導游譯員發問。對此,譯員可以根據他們身份或真實意圖進行選擇性地把這些詞語簡單化。
3.3 濃厚的個人情感
在大多情況下,導游譯員充當著“傳聲筒”的角色,便于聽者捕捉信息。這些 “傳聲筒”也被稱作 “不可避免的災禍”(necessary evil),在口譯過程中不得有個人意見反對說話者所說的內容、觀點,更不應該放棄本身固有的中立立場而施加任何多余的建議。這點對于導游譯員也是如此。比如,一位當地導游帶領一群游客去了譯員自身不太喜歡的景點,導游告訴游客此景點的風景有多美并且鼓勵他們前往。譯員沒有將導游的話完整地轉達,反而向游客述說自己不愉快的經歷來抹黑此景點。結果造成導游與旅游團的爭執,討論是否要前往此景點,于是整個旅行變毀于一旦。這里導游譯員的所為遠超過其應該做的,即便是其說的是事實。
認清自己的“角色”并“按規則玩游戲”,這對于譯員來說是非常基本的。上面所提到的這位譯員把“角色”玩過頭了并導演了另一場“游戲”。有時候,旅游團里會出現素質低的游客,可能會出言不遜,并且對譯員和導游不斷地質問,此時譯員不應該假裝沒有聽到而忽略它。這不僅有悖譯員的服務行業的規則,而且可能很快就會破壞到旅行團的和諧氣氛。
對常人來說,擁有個人情緒是很正常的,然而作為導游譯員則絲毫不允許的。有情緒的時候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工作開始之前把個人情緒宣泄出去,并要再三考慮將個人情緒消除,一旦投入工作就不該再有個人情緒。
總之,導游口譯是一份不簡單的工作,它向所有的從業人員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和高難度的要求。因此,在當下旅游產業升溫的情況下,導游口譯員是非常緊缺的。導游口譯員,若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各國文化等各方面的百科知識,同時牢記文化差異并且掌握跨文化交際的知識,便可成為連接導游和游客的有能力的協調者。
(注:本文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跨文化視野下的廣西——東盟文化產業信息交流中的英漢互譯研究”,項目編號:2010106030502M10)
[1]Newmark,Peter.Translation Theory or Scoop[M].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SSLMIT:Trieste University,1995-05.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3]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程從喜.導游英語[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鄧炎昌.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何川.英語導游口譯手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7]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8]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