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林,李慶福
(1.中南民族大學 教務處,湖北 武漢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實施創新實踐學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
田海林1,李慶福2
(1.中南民族大學 教務處,湖北 武漢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筆者從實施本科創新學分的背景入手,對我國高校實施創新實踐學分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根據“創新學分”是否納入教學計劃以及考核量化內容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重創新成果,第二種類型是“大一統”型。又結合我國的發展戰略和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論述了本科創新學分的必要性,并以中南民族大學為調查對象,對該校實施創新實踐學分的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該校在本科生創新實踐學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挑戰以及應采取的“修訂實施方案、文理科區別對待、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學分評定透明度、創新學分與評優評先掛鉤”等七項具體措施。
創新實踐學分;對策研究
創新實踐學分的實施已經成為各高校培養本科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中南民族大學從2008年3月正式公布實施創新實踐學分以來,取得哪些成績,學生實施情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對此我們進行了跟蹤調查與分析。
人才培養質量被視為高校自身生存發展的基礎,設立本科生創新實踐學分,正是人們在探索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進程中實行學分制后的不斷深化完善,是高校主動適應社會對高素質創新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的重要舉措。196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先創設了 “本科研究機會計劃”,鼓勵支持達到一定條件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并給予一定的學分,這一項目的實施為促進美國本科生實施創新學分開創了先河。20世紀80年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也開始系統地支持本科生開展科研活動。目前該校設立由分屬于人文與社會科學、生命與物質科學范疇的兩個“本科生研究中心”。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為主的耶魯大學,在一年級新生中開設“指導研究”項目,在美國高校中聲望頗高,每年申請的學生達數百人,經甄別選出120名。參加此項目的學生在一年級時上3門全年開設的課程,即,文學、歷史與政治、哲學。3門課程都是分成研究課式的小班(不超過20人),由著名教授擔綱主講,講課與討論的課時比例為:每周必須交篇論文,爾后根據論文質量給予學分。
伯克利、耶魯及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的本科學生研究學分的作用,經跟蹤反饋統計,其效果是顯著的,絕大多數獲得了本科生研究學分的學生都認為,參加科學研究的親身經歷是在大學本科教育中最難忘、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經歷。
我國高校在20世紀末開始實施創新學分。對于創新學分的名稱,不同學校有不同的界定:大連理工大學等三所院校稱為“獎勵學分”;遼寧師范大學等不少院校稱為“創新實踐學分”;黑龍江大學稱為“三12創學分”;中山大學等三所院校稱為“科研學分”;沈陽師范大學等30多所院校都稱為“創新學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稱為“課外素質學分”。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在國內陸續實施“創新學分”的高校達300多所,并有繼續增加的發展趨勢。這些高校均吸收了“創新學分”構想理論中的合理成分,根據本校實際推出了“創新學分”。目前,根據“創新學分”是否納入教學計劃以及考核量化內容的不同,“創新學分”在實施過程中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重創新成果,激勵冒尖人才“成長”型。屬于這一類型的高校有武漢大學、河北大學、重慶工商學院、浙江工程學院等高校;第二種類型是“大一統”型。即增加了考核內容,除注重創新成果的考核外,各種創新實踐也可折合成學分并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完成的有:華南農大、上海理工大學、鞍山師院、大連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
所謂創新學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間,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接受創新教育,參加教師課題研究,在知識、技能競賽中獲獎,開展發明創造活動,在一定級別刊物上發表文章,在實驗、實踐中取得有價值的發現等,經學校創新學分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認定后獲得的學分。
江澤民同志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是全面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①
高校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各種人才。所謂人才,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優良素質,并能以創造性勞動為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做出較大貢獻的人。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當代大學生是處在一個繼往開來的、承上啟下的時代,繼承自“五四”運動以來大學生“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一切優良傳統,迎接挑戰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繼承中華民族的一切優良傳統,繼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領導中國人民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自覺擔負起技術創新的挑戰,敢于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大學生能否肩負起這份重任,靠的就是高校如何把他們培養成創新型人才。創新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大學生應當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通過開展科學實驗、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的創造性活動,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中南民族大學通過一定范圍內調研后,于2008年3月由教務處出臺了 《中南民族大學本科學生創新實踐學分實施辦法匯編》,規定從07級本科生開始實施創新實踐學分,我們目前實施的創新實踐學分屬于“大一統”類型,而且處于試行階段,還有很多具體的工作要做,需要跟蹤分析、逐步完善,必須逐漸規范創新學分制度并建立合理的本科生創新實踐學分運作機制,使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科學化、規范化。爭取能盡早作為正式施行的管理辦法出臺。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學校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以人為本”,也就是以學生、以教師的發展為本。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規定、守則、紀律、程序等,也就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②中南民族大學對本科學生實施創新實踐學分制度,即適應了社會主義制度下“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核,也符合學校“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發展理念,同時,滿足了新一代本科學生的創新要求。
《中南民族大學本科學生創新實踐學分暫行辦法》規定:從2007級學生開始,取得5個創新學分作為所有本科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各學院近年實施情況,以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及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為例。截止到現在,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學生通過率達到85%;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生通過率達到92.6%。
大部分學生對取得創新實踐學分都很重視,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創新實踐活動,完成學分要求。在回答“你認為我校頒布本科學生創新實踐學分實施方案是否有必要?”這一問題時,答有的198人,占61.68%,沒有的117人,占36.44%。大部分認為本科生中實施創新學分有必要。回答“創新實踐學分對你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幫助嗎?”,答有的188人,占58.56%,答沒有的131人,占40.80%。
中南民族大學本科生創新實踐學分的實施已經2年多了,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推動教學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是首次實施,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一)本科學生創新實踐學分實施方案急需修訂
為了了解本科學生對學校、學院創新實踐實施方案各有什么意見,我們在調查問卷中設計了相關答題。通過答卷,我們總結出學校和各學院本科學生創新實踐學分實施方案急需修訂。
(二)文理科學生差別較大,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從我們跟蹤調查情況來看,文、理科本科學生對創新學分獲得有差別。理科學生偏重教學實驗,成果相對較難出來,創新實踐學分的取得也不容易。文科學院各種學科競賽、創新實踐平臺較多,學生參加面也廣,大部分都能完成5個創新學分。因此要對文理科有區別對待。理科學生可以降低1~2個學分,或者申請創新學分條件定低些。
(三)創新實踐學分的統計需要更加透明,并進行深入細致的宣傳
課題組還設計了另外兩個題目:“你已經取得了多少創新學分?”、“畢業前能得到幾個創新學分”。有的學院不少同學都回答不上來,說明在宣傳方法和渠道方面的工作更應該加強。
(四)留級生和轉專業學生創新實踐學分問題,需要作出新的規定
原來制定實施方案沒考慮到的兩個問題,一是留級生的創新學分問題,特別是05級或06級留級到07級或08級的,他們原來沒有要求需要取得創新實踐學分,現在留級后是否需要取得?如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孟繁庭同學,到2008年留級在08級新聞專業,至今還沒取得創新實踐學分,馬上面臨畢業,像她這種情況如何處理。二是轉專業學生的創新學分問題,有些同學轉過來后,原來的創新學分應該是可以一起辦手續并轉的,但沒有辦理,而且各學院對創新學分的規定有所不同。這也是教務處教學實踐科目前接到電話詢問最多的問題,也是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五)創新學分滿10分轉化為2分公選學分的統計問題
《中南民族大學本科學生創新實踐學分實施辦法》規定:學生超過10個創新實踐學分的可以充抵2個公選課學分,現在已經有不少學生創新實踐學分已經超過10分,如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超過10分以上的達88人,占20.8%。他們充抵2個公選課學分應該是三年級算還是四年級再算,如何操作,沒有具體規定。
(六)關于參加學術報告會的創新實踐學分問題
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對于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要求各學院舉行一定數量質量的學術報告活動,但有些學術報告學生參與的不多。《遼寧師范大學本科生創新實踐學分實施方案》第3條規定:參加學術報告會創新實踐學分認定措施,第一,學術報告是指由學校有關職能部門或學院聘請的校外專家進行的講座;第二,提交參加6次學術講座的記錄;第三,對其中1~2個講座主題進行深入學習研究,撰寫不少于2000字的學習體會或小論文一份,經學院創新實踐學分評審委員會評定可獲得1~2個創新實踐學分。我們學校各學院的實施細則中只有美術學院有這樣一項規定:聽學院組織的學術講座獨立聽完一次根據點名冊記錄給予0.1分,長期的還由打卡機打卡認定。
(七)創新實踐學分如何與評先評優及研究生推免掛鉤問題
學生創新實踐學分的取得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特別是就業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許多學校都有詳細規定:如《遼寧師范大學本科生創新實踐學分實施方案》第10條規定:創新實踐成果對學生獲得獎學金、參加三好學生評比和被推薦免試研究生等有積極作用。我們學校的實施辦法中第17條也有類似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對學生創新實踐學分與評先評優及研究生推免結合不夠。
(注:本論文為中南民族大學CSQ10029項目階段成果,由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資助)
注 釋:
① 江澤民:《創新教育——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②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修訂版,第388頁。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王守恒,查嘯虎,等.教育學新論[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
[3]陶德麟,石云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于化東.創新教育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5]王復亮.創新教育學概念[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6]王英杰.國際事業中的大學創新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