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琳
(軍事經濟學院基礎部,湖北武漢430035)
文學創作,從一定意義上講,映現著一個民族偉大而痛苦的文化歷史,滲透著作家這一文化主體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思索,對自我身份意識的堅守。在動態變化的文化生態環境中,知識分子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身份意識的綜合體現,置身于文學創作中,它不僅標示著文化變化的本質體征,而且顯示出文學創作者對時代呼聲的回應。
作為一位有獨識思想的作家,魯迅以現代知識分子的身份從事文學創作。在白話小說中,他不僅塑造了具有傳統文化特殊表征的傳統知識分子形象,而且塑造了努力尋求與傳統精神斷乳、與現代文明接軌的現代知識分子形象,二者矛盾交織在特殊的轉型期文化空間里,在動態的比照中,不僅對知識分子的開掘“是顯示靈魂的深的”[1]14,展示了社會文化的動態變化,而且在現代知識分子文化身份的困惑中,流露出作家對于文化身份的自我確認與堅守。這既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化革命和社會革命,又便于啟發后人對知識分子的命運及前途進行理性的思考。
一個社會在其常態運行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文化。幾千年封建傳統文化的浸染,使中國形成了一種依賴封建傳統和倫理道德規范的特殊文化機制。在這種機制中,知識分子普遍形成一種“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文人心態,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其根本的精神訴求和個人價值的最大化體現。因此,傳統知識分子爭相依附封建等級體制這張“皮”,最終失去了作為“人”的存在資格與生存價值。無論是魯四老爺、丁舉人、趙太爺、七大人之類的等級制度的蔭附者,還是孔乙己、陳士成之類的文化體制的殉葬品,都表現出一種共同的或冷酷虛偽,或陳腐愚昧的文化特質,具有一種對權力和政治的依賴性,因此,“無個性就是他們的個性,無思想就是他們的思想”[2]。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變化阻斷了傳統的科舉出仕之路,特殊的社會轉型期迫使知識分子撕掉傳統社會加在自己身上的標簽,去思考“我是誰”,故,傳統知識分子群體在特殊的文化語境里走向分化。
在社會文化導致的集體分化中,為圣賢古訓、祖宗成法束縛的傳統知識分子要么像七大人一樣把玩著“水浸銀”擺擺譜兒,像魯四老爺、趙太爺們一樣借機耍耍威風,他們固守著封建文化營壘,以靜觀其變的態度注視社會形勢的急遽變化,在小范圍里發揮其影響力,因為“愈是落后且在競爭中遭遇挫折的文明,就愈是習慣于從陳舊的記憶中尋求往昔的榮光,以此作為心理上的補償,謀求一種新的平衡。抱著封建的僵尸去汲取營養,且能成為一種社會流行”。[3]要么就在無所適從的固守中像陳士成一樣自取“滅亡”。傳統知識分子分化蛻變中來自精神的失落與彷徨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一個階層沒有能力去認識自身,去獲得一種覺悟,該階層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要由掌權者告知,這是典型的前現代社會的特征”。[4]17720世紀初社會文化語境的變遷必將沖擊他們固守的精神文化價值體系,使其既沒有可以永恒依附的“皮”,更沒有可以橫行一世的威風,取而代之的是在游離中走向分化,消散其傳統的影響力。魯迅在小說中通過對傳統知識分子微妙的心理行為予以鮮明而強烈的文明批判來彰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與現實立場。
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呈現出“幾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現代知識分子在對中心文化的研究與反思中認識到歐美之強“根柢在人”,近代中國貧弱落后的根柢也在“人”的道理,由此提出重建國民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問題。這擊中了封建文化的要害,觸動了封建文化的根基,首次動搖了中國封建文化幾千年一統天下的局面,在社會上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精神解放的潮流。因此,也就有了魯迅小說中一批形象、性格各異的現代知識分子。
魯迅的小說中,無論是狂人、呂緯甫、魏連殳、子君、涓生等悲劇命運的主人公,還是“我”這個精心設置的現代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見證者與反思者,甚或兩種文化夾縫中生活的假洋鬼子,他們雖受過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但是,當整個社會文化開始趨新而變時,他們均以思變的文明批判者姿態積極追求自身與傳統的精神斷乳,努力實現自我文化價值體系的重建,用特有的文化身份體征回應時代的呼聲。
然而,傳統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新的社會轉型也不可能一改即變。在“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流血”的新舊對立中[5]274,現代知識分子理想追求和本體生存的失敗使之無法找到出路,最終在深感自身渺小的意念中或選擇守望,或選擇入流,或走向死亡,鑄就了其作為秩序話語轉變中“過渡人”的身份特質:不僅被依舊存在的傳統秩序話語排斥甚至抵制,而且無法消除自身身份帶來的與被啟蒙者的隔膜。因而,在對傳統知識分子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進行鮮明的文明批判意識中,現代知識分子又流露出悲涼孤獨意識。魯迅借此深刻地暗示:文化多元的社會轉型語境中,現代知識分子的思變理念、改革思想必須突破“過渡人”的身份束縛,只有在自我審視與批判中突破精神與行為的困窘,才能開啟中國的現代意識。
通過兩類知識分子形象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現代知識分子作家,魯迅將傳統知識分子與現代知識分子并置在一個動態的社會文化轉型期里呈現,在宏觀的把握與理性的思考中試圖“以小說參與歷史”,引導我們對現代知識分子做一種清醒的文化身份定位和價值判斷。
顯然,共同置身于20世紀社會文化轉型空間里的傳統知識分子和現代知識分子都還未找到理想的出路。盡管社會文化的總體趨勢是打破傳統束縛,建構新的文化價值體系,但是,新舊交替的文學性體現即是:兩類知識分子矛盾交織的文學局面不僅可以展示轉型期兩種文化并峙糾葛的現狀,更能體現知識分子成長歷程中既背負著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又肩負著現代啟蒙運動歷史使命的艱難困境,使包括作家在內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意識呈現出多元交織的特質。
其一,在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對時代與社會的憂患意識使現代知識分子敏銳地捕捉到了時代的方向,成為新時代誕生的探路者。在20世紀初的啟蒙運動中,他們面對麻木不仁的大眾和動蕩危難的時局,以對傳統強烈的批判意識去努力營造一種變革的氛圍,引導大眾實現思想與行為的根本性變化。反映在文學創作中,從魯迅筆下的“狂人”開始,“中國的現代知識分子們紛紛懷著救國救民的熱望和徹底的否定精神,以一種奉獻自己的悲壯去面向生活”。[6]349
其二,在社會文化轉型中,“過渡人”的身份使現代知識分子在強烈的批判意識中產生揮之不去的孤獨與悲涼意識。當時,雖不存在科舉一說,但是知識分子留洋也好,接受新思潮也罷,都被視為非正途而倍受歧視與壓抑,加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發展程度,遠遠無法提供足夠的位置與就業機會,來吸納紛至沓來的從新式學堂中畢業和留學歸來的青年知識分子”[7]234,因而帶來現代知識分子生存的挫敗感和空虛感,產生了與現實隔膜的孤獨與悲涼意識,久而久之就會對離開傳統政治與權力的正確性產生懷疑。也因此,魯迅的小說中就存在現代知識分子回歸傳統政治與權力的現象。
其三,除生存危機帶來的孤獨與悲涼感外,現代知識分子內心還存在一種來自于對社會改革現狀的隔膜感。傳統社會觀念使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鴻溝,這是現代啟蒙任務的重大阻力。一方面,現代知識分子無法突破自身身份的局限,充分融入到勞動人民中體現啟蒙的價值;另一方面,深受傳統思想束縛的勞動人民也因知識話語能力的差異不能實現對現代知識分子的深刻理解。二者之間的暫時性隔膜使現代知識分子“以文化啟蒙的軟性浸透方式去開啟中國人的現代意識”的社會理想無法實現[8]110,這同樣給其帶來悲涼孤獨的文化身份體驗。因而,在魯迅小說中出現最頻繁的場景就是現代啟蒙知識分子的悲哀與無奈。
上述對于現代知識分子剖析的深刻性來源于作家本身就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同樣生活、成長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轉型時期,在時代文化氣息的浸染中,魯迅形成了現代知識分子自覺的文化身份意識。一方面,留學日本讓他大量涉獵西方文化思想,逐步確立有別于傳統的“立人”思想——“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5]57,并且一生都致力于這項尊個性、張精神的啟蒙事業;另一方面,作為覺醒于中國20世紀黑暗的鐵屋子中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也深刻體會到由覺醒而來的孤獨與悲涼:“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的很了。”[9]455這種來自心靈的悲涼與孤獨感正應和了時代帶給現代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體驗。因此,作為現代知識分子的魯迅,在小說中塑造現代知識分子形象時就打上了深深的時代文化印記。在作品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知識分子身上特定時期的文化身份意識痕跡,而且能夠從部分帶有自敘傳性質的作品中,看到作為現代知識分子的魯迅自覺的文化身份意識追求。因為,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作家魯迅本身,都無法改變現代知識分子對這一明確的文化身份的認同感。
綜上分析,我們不難做出判斷,20世紀初的社會文化轉型期以特殊的歷史文化性質,帶給現代知識分子的不僅是強烈的批判意識,還有揮之不去的悲涼孤獨意識,因為從文化的角度講中國現代轉型期本身就充斥著一個話題——“探索知識分子改造社會的可能性及其自身的矛盾與局限性”[6]349。作為現代知識分子的魯迅,其文化身份意識的形成其實是一種漫長的心理認知過程,他通過小說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現代知識分子自我身份定位上的特殊時代性,也展示了現代知識分子在文化體驗上由民族走向世界的自覺過程。
今天當我們回味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時,無疑會獲得有關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啟示:一方面,在中國20世紀初的社會轉型期里,面對來自文化轉型的沖擊,無論是傳統知識分子,還是現代知識分子,都存在著對政治與權力的復雜情感,它或許正如毛澤東的“皮毛理論”所說的那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另一方面,無論在傳統的同質性社會環境中,還是在異質的現代社會環境中,知識分子在沒有充分認清自我的前提下,其批判反思意義、啟蒙終極意義都是值得質疑的關鍵問題,正如曼海姆所說,知識分子“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局限性和潛在力”[4]182,唯此,才不至于在現實文化環境中產生疏離與孤獨感。這也正是當下我們進行知識分子問題研究的核心所在——給知識分子一種清醒的身份定位和價值判斷。
也許,一位作家的小說創作不能透析問題的根本深度,但是,當我們嘗試性地以管中見豹的手法去認識一個特殊時期的知識分子問題時,卻能夠獲得有關該問題的審美性乃至社會性認識效果,這或許正是將身份研究融入到文學研究中的積極意義。
[1]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易芳.舞臺上的孤獨與舞臺下的孤獨——魯迅筆下知識分子的分類與解讀[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6).
[3] 蘇全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思想轉型問題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4] 鄭也夫.知識分子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5] 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6] 樂黛云.跨文化之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 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
[8] 宋建華.前瞻性理念——三維視角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9] 魯迅全集:第4卷[J].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