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銳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福州350002)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影響深遠。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正在復蘇,全球經濟經過2008年底和2009年初大幅度、廣泛和同步衰退之后,越來越多國家的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由衰退轉為增長。國際貿易和全球工業生產指數明顯反彈。但復蘇仍不平衡,持續增長的條件仍然很脆弱”[1]。在這樣一個后危機時代,各國政府都在重新反思金融制度、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性,調整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尋找新的戰略機遇。
在各國積極尋找經濟增長突破口的時候,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氣候問題日益加劇,不得不被各國政府提上議事日程。環境與金融雙重危機給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機遇。全球資源和環境問題自大工業生產以來逐漸顯現出來。1962年,美國生物學者、作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創作的《寂靜的春天》的問世,標志著人類反思生態問題的開端。從對生態環境的末端治理到綜合治理,人類在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治理的這條道路上不斷前進,但是環境問題依然嚴峻。顯然,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推動了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協作,各國競相進行技術創新,希望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及其相關產業來帶動國內經濟快速復蘇。
氣候變化和國際金融危機正在推動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們正迎來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的低碳經濟時代。世界各國已經深刻意識到,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才能緩解生態危機,也才能在實體經濟中逐漸擺脫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但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分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者有時還是互相交叉的。經濟發展方式,是指通過經濟發展諸因素的配置方式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僅包含經濟增長方式,而且包括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等)、運行質量、經濟效益、收入分配、環境保護、城市化程度、工業化水平以及現代化進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按著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經濟發展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不僅要突出經濟領域中數量的變化,更強調和追求經濟運行中質量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其鮮明特征在于:顧及可持續性,顧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升級,顧及就業、消費、分配等一系列社會需要等。[2]
既然經濟發展比經濟增長具有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同樣,經濟發展方式也就比經濟增長方式具有更廣泛和深刻的涵義。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因此,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般趨勢也應該同樣適用于經濟發展方式。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思想,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并將之貫徹于“十一五”規劃當中。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二戰后,世界各國都致力于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而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可持續發展。我國面臨著增加社會財富和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的雙重使命,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
2.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科學發展觀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它又指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茖W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是發展,強調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體現了人文精神;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強調發展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內的全面發展,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做到“五個統籌”,這些都有利于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有利于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3.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生態觀。科學發展觀要求經濟發展內部各方面、各因素保持辯證統一,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追求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不僅要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要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使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社會永續發展。
4.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發展對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以人為本,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單純追求GDP增長的方式,既要一心一意謀發展,又要協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梢哉f,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又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它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和保障。
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契機,它突出了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注重新能源技術、節能技術的創新突破。
1.低碳經濟的涵義。2003年英國政府發布了題為“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指出英國面臨著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第一次提出發展“低碳經濟”概念,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2006年,《斯特恩報告》指出,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避免遭受氣候變化最惡劣的影響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如果我們不采取行動的話,氣候變化的總代價和風險將相當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而如果考慮到更廣泛的風險和影響的話,估計損失將上升到 GDP的20%或者更多”[4]。
低碳經濟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認識。就其實質來說,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它促進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的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及激勵機制,提高新能源開發、生產、利用能力,實現節能減排,促進人類生存和全世界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它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2.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最早由美國氣候專家詹姆士·韓森博士(James Hansen)在1988年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上提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2007年發布的第4次評估報告,提供了關于氣候變化新的更有力的科學依據。報告指出,20世紀后半葉北半球平均氣溫是過去1300年中最為暖和的50年;過去100年間,世界平均氣溫上升了0.74攝氏度;最近50年間,氣溫上升的趨勢是過去100年間的2倍左右;全球范圍冰川大幅度消融;世界各地暴雨、洪水、干旱、臺風、酷熱等氣象異常事件頻發;20世紀,全球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這種趨勢如不扭轉,意味著到21世紀末,氣溫將上升4攝氏度,海面將上升60厘米。
氣候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不當導致。1997年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明確針對六種溫室氣體進行削減,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其中以后三類氣體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最強,但對全球升溫的貢獻百分比來說,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所以各國主要控制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作為一種長期暖化效應氣體,其對地球的暖化效應會持續幾百年,主要來自于化石燃料(比如煤,石油等)燃燒。
氣候變暖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將淹沒部分海島國家;降水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生物鏈、食物鏈被破壞,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旱災或洪災,導致農作物減產;危害人類健康,引發心臟病、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等,還會引發傳染性疾病傳播等。
我國人口眾多,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然而,能源消耗也非常巨大,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主體,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占到2/3。這種典型的炭基能源經濟,使我國經濟和能源結構的“高碳”特征十分明顯,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相對較高,中國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排放大國。
面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惡化的嚴重形勢,迫切要求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十七大報告首次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5],這就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指明了方向。
3.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1)發展低碳經濟符合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之一,它將辯證唯物主義運用于社會發展的歷史,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歷史總趨勢,為我們樹立科學的歷史觀、發展觀指明了正確方向。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而“人本身是自然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6]38,馬克思提出了人與自然永恒相處、共同發展的條件,即“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7]926-927。因此,我們要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生活和生產方式都要遵循自然規律,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協調、持續發展。
2)發展低碳經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問題,他們在認識和解決資源和環境的問題上不斷探索,德、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率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近年來我國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轉變,“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目標,中央政府投資支持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倡導節能減排,在污染減排、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基礎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5],在推動環保歷史性轉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這是中國領導人對解決未來多重危機的發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它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指明方向,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3)發展低碳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強調發展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內的全面發展,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做到“五個統籌”,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追求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不僅要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要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使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社會永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與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及可持續發展戰略所強調的內涵是一致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重大戰略的體現。
4.發展低碳經濟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戰略選擇。發展低碳經濟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我國國情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我們必須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努力探索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只有這樣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社會。
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只有這樣,才能為發展低碳經濟創造條件,而發展低碳經濟也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具體有以下途徑。
1.依靠科技進步,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和利用新能源。要依靠科技進步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對潔凈煤、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術等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組織開發和示范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注重纖維素乙醇和氫燃料等車用燃料生產技術,清潔煤、核能、太陽能和風能等先進發電技術,先進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術的開發。
2.要推進全球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碳交易是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簡稱,最初是由聯合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幫助發達國家履約而設計的一種新型的國際貿易機制,中國正在參與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即為國際上最重要的碳交易機制之一。[8]它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結合,通過金融資本的力量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本質上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要積極構建我國的碳交易試驗平臺,即:一方面在目前排污權交易——主要是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試點交易不斷完善和推進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節能量等其他創新產品的交易,從而為進一步進行碳交易做好前期準備;另一方面在這種交易平臺的技術基礎上,加快與國外先進交易體系的合作。
3.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統籌兼顧。首先,政府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投融資體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積極推行綠色新政,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激勵約束機制和監管考核機制等。完善財政、稅收、價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體系和監督實施機制。發展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對循環經濟型企業在經濟政策上給予優惠和鼓勵。建立環境標志、政府綠色采購制度,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9]改進森林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擴大造林面積可增加森林的碳匯潛力。此外,還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和利用新技術。
其次,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加快水、電、氣、煤、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加快供熱體制、煤熱價格聯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明確資源的產權主體,增加企業經濟外部化的成本,將環境保護與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聯系起來,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內化為企業的自覺行為。
4.轉變企業的生產方式。要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大力提倡發展和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廢棄物排放消化在企業生產內部,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控制在生態環境自我更新的范圍內。努力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5.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要在全社會推行綠色消費意識和綠色生活觀念,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提倡吃健康食物和有機蔬菜,穿天然材質的衣服,用二手家用品,騎自行車或步行,用自然光或節能燈照明,反對奢侈浪費等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6.加強宣傳和教育。政府、機關單位、學校、社區和媒體等要大力弘揚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概念,讓綠色、環保、健康、節能成為人們生活理念。通過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日等宣傳活動,廣泛開展節能環??破招麄骰顒?從小培養兒童的環保意識,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轉化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總的說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就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把握住國際綠色潮流和可持續發展的歷史規律,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培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以節水、節電、節油、節煤、節氣、節地等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機制,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消費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 聯合國.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摘要)[EB/OL].(2009-12-05)[2010-07-08].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 Id=2127527&leaf Id=16102&chn Id=4140&version=Integrated&view Mode=content.
[2] 胡錦濤.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EB/OL].(2007-06-25)[2010-08-07].http://new 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25/content_6290208.htm.
[3]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15(1).
[4] 陳達.“5%-20%”與“1%”的博弈 ——專訪《斯特恩報告》主筆、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第一財經日報,2006-12-05(1).
[5] 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8-03-05(1).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 肖林.低碳經濟與新發展模式——肖林研究員在上海交通大學的講演[N].文匯報,2010-4-6(12).
[9] 劉江宜,余瑞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挑戰及途徑[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