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順,李蓋啟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昆明 650091)
韓非與馬基雅維利君主專制政體觀比較研究
李天順,李蓋啟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昆明 650091)
韓非和馬基雅維利都主張實行君主專制,他們的君主專制政體觀在人性論基礎和技術手段層面都極其相似,但制度設計的初衷卻有本質差別。
韓非;馬基雅維利;君主專制
人性問題是制度設計的邏輯起點,不同的制度設計思路往往基于設計者對人性的不同估價,韓非與馬基雅維利都主張君主專制正是基于他們相似的人性論基礎——人性好利論。韓非認為人性好利,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他說,“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韓非子·難二》)他分析了人性好利的原因,認為人性好利基于人的本能需要。他說:“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韓非子·難二》)同時,他認為趨利避害作為人之本性,無所謂好壞,因此不能用某種道德觀念衡量人,并且主張用“利”去解釋人們的行為。韓非從人趨利避害的本性出發,分析了各種社會關系。首先,他認為無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還是夫妻之間的關系都是利益關系。他說:“父母之于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后便,計之長利也。(《韓非子·難二》)又說:“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煞蚰晡迨蒙唇庖?,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死見疏賤。”(《韓非子·備內》)其次,他認為政治關系也是利益關系,君臣之間是買賣、虎狼關系。他說,“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韓非子·難一》)[1]韓非認為人“趨利”本性無需改造,也無法改造,最好的辦法是利用它,因而他主張在政治上把全部政策自覺地建立在“利”的基礎之上。馬基雅維利也主張人性好利說,他認為人類天生就是自私自利、見利忘義。他說:“人們心目中的貪欲如此頑強,無論他的地位升得多高也擺脫不了?!保?]119在他看來,人類的欲望只是低級的物質欲望。他說:“人們往往能忘掉父親的慘死 ,而忘不了財產的喪失”[3]。馬基雅維利認為國家的產生正是根源于人類邪惡的本性,人民服從君主是出于萬不得已,如有可能他們馬上便會反抗。[3]
韓非與馬基雅維都認為“人性好利”,都主張從利益出發來研究社會和政治問題,但是他們的人性好利思想也有細微的差別。首先,韓非從“人性好利”出發導出了“君利中心論”,把君主的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而馬基雅維利同樣從“人性好利”出發,得到的結論卻是只有兇殘狡詐的君主才能遏制人們的貪欲。其次,在韓非看來“好利”出自于人的本能需要,因而無所謂好壞,不但不應該改變反而應該加以利用;而馬基雅維利則認為人性好利導致了敵對和戰爭。“欲望總是大于獲得的能力,于是他們對于所獲得的總覺得不夠多,結果對自己不滿,……因為有些人想要更多一些,而另外一些人則害怕失去他們現有的東西,隨之便是敵對和戰爭。”[4]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這種離開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純粹從人的生理本能,純粹以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人的本質的觀點,實質上是一種抽象的人性論,但不可否認,他們的人性好利論在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確實具有重要意義。韓非揭下了籠罩在君臣父子關系之上那層溫情脈脈的面紗,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政治社會關系的認識;馬基雅維利也是基于對“人性好利”深刻的認識才擺脫了道德政治觀的束縛,在西方歷史上第一次使政治與道德分離。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從近代馬基雅維利……,以及近代的其他許多思想家談起,權力都是作為法的基礎的,由此,政治的理論觀念擺脫了道德,剩下的是獨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張,其他沒有別的了?!保?]
關于君主專制的手段,韓非子提出了勢、法、術理論。三者當中,韓非子更注意勢。所謂“勢”,就是權力和地位。韓非認為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他認為帝王之所以為帝王首先在于有勢。他說,“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韓非子·難三》)又說,“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韓非子·功名》)其次,他認為勢是法、術的前提條件。他認為“勢”包括“自然之勢”和“人為之勢?!彼^自然之勢,就是客觀既成條件下掌權和對權力的運用;人為之勢則是指可能條件下能動地運用權力。對于君主而言,因為自然之勢是既成事實,因此真正重要的是人為之勢?!叭藶橹畡荨庇职▋蓚€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聰明之勢”。他說:“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聽?!?《韓非子·奸劫弒臣》)也就說是君主要善于化天下之聰明為己之聰明,使天下之耳目成為己之耳目,進而達到盡知天下事。另一方面是“威嚴之勢”。他說,“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韓非子·人主》)在韓非看來,只要掌握了“聰明之勢”與“威嚴之勢”,中人之材便可治理天下。他還主張“勢”必須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須臾不可離之。他說:“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縛于勢而不可不事也”。(《韓非子·備內》)又說,“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也”。(《韓非子·奸劫弒臣》)關于“法”,他說“法者,事最適者也?!?《韓非子·問辯》)所謂“事最適者”,就是適合時代,符合事理,于君主之用。此外,韓非子還提出了“言軌于法,以吏為師”的口號,韓非子認為必須把全國人的思想統一到法令上來,他認為不僅要頒布法令,還要宣傳法令,做到婦孺皆知。韓非所說的“術”是指君主馭臣之術,其內容主要是考課監察之法和君主駕馭臣下的一套陰謀詭計??颊n監察之法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任能而授官、賞罰嚴明、形名參驗以及眾端參觀,聽無門戶。陰謀詭計主要有深藏不露,用人如鬼、倒言反事、事后抓小辮子、防臣如防虎、設置暗探、暗殺等。[1,7]
無獨有偶,馬基雅維利也提出了一套系統的關于君主專制的技術手段理論。其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君主應當注重實力,培植一支忠實于自己的軍隊。他認為,君主“除了戰爭、軍事制度和訓練之外,不應有其他目標、其他理想,也不應該把其他事情作為自己的專業,因為這是作為統帥的人應有的唯一專業”。其二,君主在政治上只應考慮有利與有害,為了達到政治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他說:“當遵守信義反而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或者原來使自己作出承諾的理由現在不復存在的時候,一位英明的君主絕不能夠,也不應該遵守信義?!保?]93其三,君主應當使人民畏懼,但卻不能使人民憎恨,應當注重實際而不圖虛名。他說:“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一個自己畏懼的人時顧忌要小”。又說,“君主使人們畏懼自己的時候,應當注意:假使自己不能贏得人們的愛戴,也要避免被人們憎恨”?!盀榱瞬恢伦兂衫账鲝妸Z之徒,君主對于招來吝嗇之名亦不應有所介意,因為這是他能夠統治下去的惡德之一。”[3]24其四,君主應當效法前人,依靠個人的能力而不依靠僥幸,君主應該富有遠見,防止諂媚,制服命運,駕馭命運。他說,“然而一個明智的人總應該追跡偉大人物所走過的道路的,并且效法那些已經成為最卓越的人們”,“命運是我們半個行動的主宰,但是他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幾乎一半歸我們支配”,“因為命運之神是一個女子,你要想壓倒她,就必須打她,沖突她”。[1,3]在君主專制的技術手段方面,雖然韓非和馬基雅維利的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主張采取的手段也有差異,但他們思想的本質卻極其相似,即都主張君主可以不擇手段地奪取和維護權力。也許正是由于他們提出的技術手段的實用性,《韓非子》中的很多思想被中國歷代君主奉為圭臬,《君主論》則一直被奉為歐洲歷代君主的案頭之書。
韓非堅持君主專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韓非堅持“君利中心論”。在韓非看來,因為“人性好利”,而在國家中只有作為一國之君的君主才能代表整個國家,因此君主之利高于臣民之利,君主當然也就對所有臣民具有支配權。其次,韓非主張“君道同體”說。他認為道起著支配人間一切的作用,君主必須服從道。但是因為在人間,君主的地位與“道”相對應,臣民與萬物相對應,根據“道不同于萬物”的原理,“君不同于群臣”。[7]因為“道”支配人間的一切,君主又是“道”在人間的體現,所以君主也就可以而且應當支配人間的一切。馬基雅維利傾向于共和政體,認為共和政體是最穩定的政治形式,既不會變為“暴君統治”,也不會變為“群氓擅權”。但他認為“蛻化的人民是無法建成共和國的”[8],共和制必須在一種健康、有秩序的社會中才能實行,在當時分崩離析的意大利,只有專制君主才能對付教皇的挑唆,壓制貴族的氣焰,制止宗派斗爭,實現意大利的統一與安寧。韓非和馬基雅維利都主張實行君主專制,但卻有本質差別:韓非主張的君主專制是絕對的君主專制,他把君主的利益凌駕于國家之上,“國者,君之車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儼然把國家看成君主的私有之物。馬基雅維利卻只是把君主專制看作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手段,他說,“因為那里的人民徹底道德敗壞,以致法律無力去約束他們。這就有必要由一位皇族去建立具有完全的與絕對的某種最高權力,這個最高權力像給野馬口中帶上‘口嚼’,才可以羈勒住它那過分的野心和嚴重的道德敗壞”[2,8]
綜上所述,韓非和馬基雅維利的君主專制政體觀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又有本質差別,造成這種本質差別原因在于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所代表的階級不同。韓非生活在我國的戰國晚期,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他主張君主專制的目的在于剝奪和鎮壓封建領主勢力,進而實現國家的統一。正是在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思想的指導之下,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了中國。15世紀,隨著市民階級的發展,西歐封建制度已處于衰敗狀態,市民階級迫切要求結束分裂割據,實現民族國家的真正統一,但是由于自身實力弱小,不得不與國王聯合共同反對封建貴族,馬基雅維利的君主專制思想正是適應市民階級借助王權反對封建貴族和教會的需要而產生的。[9-10]
[1]韓非.韓非子[M].中華書局,2007.
[2]馬基雅維里.論圖斯·李維的前十卷[C]//.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3]馬基雅維里.君主論[M].商務印書館,1985.
[4]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C].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11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2:18.
[6]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368.
[7]劉澤華,葛荃.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8]哈靈頓.大洋國[M].商務印書館,1981.
[9][美]薩拜因.政治學說史[M].商務印書館,1986.
[10]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姜仁達]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bsolute Monarchy by Hanfei and Machiavelli
LI Tian-shun,LI Gai-qi
(Politics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in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Both Hanfei and Machiavelli advocate absolute monarchy.Their views are similar in terms of human nature and technology,but different in purpose.
Hanfei;Machiavelli;absolute monarchy
D5/7
A
1008-9128(2011)01-0036-03
2010-10-19
李天順(1983-),男,云南雙柏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