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軍飛
(河池學院 政法系,廣西 宜州 546300)
奧爾森集團理論下高校社團管理的探析
肖軍飛
(河池學院 政法系,廣西 宜州 546300)
高校社團是一種蓬勃發展的自治組織和新生事物,在塑造特色校園文化、活躍“第二課堂”教學、增進情感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紐帶作用,深受大學生和社會認可。同時高校社團存在集團準入機制無序、集團運行機制無效、集團分利機制造成“搭便車”等現象,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以具有共同目的和利益關系的集團為分析對象,探討了參與集體行動多種組織的行動原理與準則,而組建小規模集團和相容集團,有選擇性的激勵方法和提供公共產品等解決集體選擇無理性的方法,則為進行高效社團有效管理提供了路徑選擇。
集體行動理論;高校社團;利益集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同時將高校社團區分為理論學習型、學術科研型、興趣愛好型和社會公益型作為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載體。隨著新時期高校體制改革深入,高校社團是一種蓬勃發展的自治組織和新生事物,由于成員自愿、內容趣味性、組織結構靈活等特點,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專業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起到紐帶作用,深受大學生和社會認可。據調查顯示,我國各大高校約有85%以上的在校學生都曾經參加過一個或多個學生社團。目前,全國各高校的社團數量在60-140個之間,類型涵蓋了體育、藝術、實踐和學術等幾大類 ,其中娛樂、實踐類的比例70%以上,學術類的比例占9% -20%以上。[1]92與此同時,高校社團管理中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有些社團規模大、活動多、影響面廣,但缺乏長遠的規劃,目標不明確;二是有些社團活動開展不力,管理不足;三是有些社團在追求時尚[2]148。奧爾森集團理論是20世紀50、60代興起的一種關于公共選擇的代表理論,研究對象是的集體行動問題和非市場決策問題,探討了參與集體行動下多種組織的行動原準則,為分析高校社團管理提供一種新視角。
對利益集團的認識是進行集體行動理論的邏輯起點,奧爾森全面分析了不同類型利益集團的行動邏輯,奧爾森認為利益集團內涵具有以下三個方面涵義:“第一,利益集團是一種有組織的團體;第二,其組織成員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標;第三,該組織積極行動的目標是使其利益最大化”[3]93。傳統的集團理論認為小規模集團比大規模集團更有效,在小規模集團中有效地適用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在大規模組織中也可以原封不動地發揮效果。奧爾森認為:處于這種狀況下的大規模集團,要么做出有次序的集團行動,要么為系統的組織形態而采取特殊的措施,如給所屬成員能夠提供特別的動機誘因要素或具有強制性手段,在沒有具備這些特殊條件的情況下,潛在集團不能顯示強有力的統一行動。以此充分說明了小規模集團和大規模的行動有根本區別,集體選擇會導致無效率的現象差產生。而小規模的集團、異質性相容的集團、選擇性的激勵方法、公共產品有序供給則可以糾正由于集團集體選擇產生的無序和無效性。
把利益集團作為理解高校社團管理的邏輯起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沒有對高校社團涉及到的集團利益進行分析,那么提高社團的管理效率是難以企及的。首先,高校社團可分為政治理論類社團、學術科技類社團、藝術體育類社團、志愿服務類社團。每類社團都是有明確利益訴求的利益集團,而社團和高校機構、教師集團以及社團成員在互動中發生了信息、能量、權威、物質等制度場域的交流,形成了社團與職能部門及院系、社團與教師、社團與學生等集團方面關系鏈。奧爾森教授指出,集團的實質之一就是它提供了不可分的、普遍的利益,“集團成員身份的吸引力并不僅僅在于一種歸屬感,而在于能夠通過這一成員身份獲得一些什么”[3]6。單個成員無法達到此目的,組建合理集團以實現整體利益尤為重要;其次,目前社團存在的許多管理效率問題,和社團沒有理順利益集團的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等因素有相關。從組織結構看,目前高校社團的組織結為直線職能制,以主席團為核心領導層,下設秘書處、宣傳部、組織部等部門,各部門根據自身需要招納相應的社員。很多社團由于分工不明和授權不當,出現有些人忙碌不堪,而有些人則根本無事可做的現象,久而久之社員的熱情和期望也會逐漸降低。由于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很多人到最后都不認識其他部門的人,更不了解其他部門的情況,達不到更大范圍交流和學習的目的;[4]39最后,利益集團可以提供經濟學家所稱作的“公共物品”,即集團成員的共同利益。奧爾森對具有很強游說能力的大規模利益集團分析認為:組織在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進行的游說,是在實現自己組織本來目的的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很大部分來自于強制性手段或特殊的動機刺激下利益使然。利益的追求和最大化是其主要產品,外部游說僅是副產品而已。許多高校社團花費大量的人力資本游說企業,為其宣傳產品,商業氣息過濃,功利成為社團活動的主要產出,而服務學生、溝通學校和輻射社會等功能蛻變成為了副產品行為。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奧爾森的集團理論去探究高校社團管理是非常吻合的。
目前大部分高校組建了政治理論類社團、學術科技類社團、藝術體育類社團、志愿服務類社團,據本課題深入武漢四所“211”高校中調查顯示,社團的平均數目為107家,最高的達到了131家。這四類社團中,以藝術體育類社團最多,比例為54.4%,如“自由人”、“交際協會”、“青春飛揚舞蹈協會”、“健身操協會”、“游泳協會”、“攝影協會”、“風箏協會”等。其次為學術科技類社團,比例達到23.6%,如“律師協會”、“心理家園協會”、“英語學習社”、“電腦愛好者協會”、“計算機協會”等。排在第三為政治理論類社團,比例為15.7%,如,“鄧小平理論學習社團”、“時事評論社團”、“道德教育社團”、“馬克思主義社團”等。數量最少的為志愿服務類社團,比例僅為6.3%,例如“愛心協會”、“西部計劃志愿服務社團”、“紅十字會社團”等。社團門類繁多,對學生開拓視野,增進情感交流,活躍第二課堂,塑造特色校園文化起到了輕重的作用。但是,政治理論社團和志愿服務類社團數量偏少,參與學生數目更少,只占在校生人數的10.7%,且有89.1%學生對于加入這兩大類社團尤其是政治理論類社團缺乏興趣。
從社團的審批看,大部分高校社團以時尚形式吸引大學生加入,學校在審批過程之中,沒有特別硬性規定四種社團的比例和數量,但缺乏分門別類的統一規劃和長效機制,是準入機制中最大問題。從社團成員的準入機制看,社團是一種自治組織,產出多元化和目標彈性,使得成員可以自愿加入或退出,沒有特別的準入門檻和獎懲機制,甚至有的大學生加入好幾個社團。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平均加入社團的數目為1.8個,最高的達到7個社團,有18%成員有退出社團經歷,27.3%學生對社團的宗旨認識模糊,且社團成員素質參差不齊,動機迥異,偏離了自組織的自治性、趣味性與靈活性,社團之間陷入了無序競爭的惡性循環,集團內部管理混亂不堪。
從靜態的制度看,社團數量繁多,制度需求不一,缺乏統一的社團章程來規范活動,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每個高校都有相應的社團管理條例,而社團的內部條例基本空白,都是照搬學校管理條例,條例趨同化現象嚴重。從動態的機制運行看,高校社團骨干沒有經過很多的專業培訓,成員的疏散性和異質性太強,高校社團的管理缺乏必要激勵機制,也無法得到老師悉心的指導。社團在運行之中出現了停滯,內涵模糊和創新能力不高,整體上運行機制產生了無效的結果。首先表現為缺乏足夠的凝聚力,奧爾森教授通過數學模型得出結論:“某些小集團不用靠強制或任何集體物品以外的正面的誘因就會給自己提供集體物品。……所以,在一個很小的集團中由于成員數目很小,每個成員都可能得到總收益的相當大的一部分。這樣,集體物品就常常可以通過集團成員自發、自利的行為提供”[3]28。小集團更有凝聚力和有效性,向心力。而課題組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社團的凝聚力較低,78.7%的成員認為社團干部沒有實際工作能力,98%的成員認為社團成員缺乏足夠交流,20.8%的學生認為所在社團將被取代或取締,63.6%的學生認為社團對其生活影響度很低。充分說明了高校社團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能力較差,未能形成合力場域中的凝聚力,社團變成了圖章式樣的擺設;其次為績效運行效果不理想,從活動內容看,大部分社團活動內容遠超越了設置邊界職能。例如鄧小平理論社的宗旨就是通過理論學習與交流,幫助大學生培養愛國情懷和抱負,提高社會責任意識,是一個很純的政治理論類社團,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真正開展密切關注國內外大事,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活動少之又少,該社團的75.1%活動集中于戶外情感交流活動和企業宣傳上,68.9%的成員認為其理論水平和修養沒有得到明顯的幫助。從社團活動產出看,社團的目標很具有多元性和模糊性,產出大部分是無形的產品或勞務,77.6%的社團沒有充分完成年度目標,84.2%的社團認為社團的目標即為部門政策的宣傳和執行,以形式的服務掩蓋產出的無效性現象屢見不鮮。從目前高校實踐看,高校社團作為一個自治組織,仍然是一個物質、制度、文化和人力資本等構成因素并不是健全的集團,到底如何進行目標管理成為高校社團管理的難點。
奧爾森認為“在一個集團范圍內,集團收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團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管他是否為之付出了成本”[3]4。不付出努力而獲得收益最大化的動機使得小組成員不愿意為集團利益采取行動,出現集團效率低下。高校社團的活動經費來自于三個方面:學校資助、會員費、社會贊助。從總體格局看,是以學校資助為主導,會員費和社會贊助為共同補充的籌資機制。從武漢的四所“211”高校抽樣調查看,社團的資金62.4%來自于高校,23.9%來自于會員費,13.3%來自社會,學校資助相對固定,社會資助渠道和額度差異性大,會員費用管理混論,很容易導致“搭便車”現象產生。首先,從高校注入資金分配度看,實行單一的分利機制,沒有充分考慮社團的特點和運行成本和收益關系,造成了許多社團失去了服務的動力,“搭便車”的社團越多,從而導致“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集團選擇無理性困境,社團的集體利益供給達不到最優配置;其次,從會員費來看,會員所繳納的會員費用基本是均等的,和“搭便車”現象無必然聯系,但個體對于集體貢獻度容易導致“搭便車”行為。社團是一個相對大的集團,有很多潛在的成員,作為潛在集團或忍氣吞聲的集團。他們對待社團的榮譽感相對較低,在行為選擇時,盡量規避努力,卻又要博得良好的回報,因為社團的獎勵面大,同時獎勵機制不完善,顯然是個體理性導致集體無效率的“搭便車”行為;最后,從社會贊助角度看,盡管社團的資金13.3%來自社會,但對于一些實踐性的社團來說,社會贊助是主要的經濟來源。通過對武漢高校的營銷協會調查發現,其72.6%的資金來自于社會資金,目前開展如火如荼的跳蚤市場而形成的分利機制中,組織者、相關利益者和學校管理部門按照“三三制”原則進行分配。到底利用何種分利機制,平衡學校和社團,社團之間、社團成員之間關系,需要靠財政規范、有效監督和社團內部善治來實現,下部分將從集團理論視角,專門進行討論。
奧爾森的集團理論論述了集團規模與效率關系,認為只有在小規模集團中不管是誰愿意支付組織費用的特權集團或中間集團,或者在擁有強制性或誘因體制的大規模集團中才能發生,而在那些數量很多的潛在集團中受不利影響。“集團越大,它提供的集體物品的數量就會越低于最優數量”[3]29。也即:集團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進它的共同利益,因而構建有凝聚力和小規模社團是提升高校社團管理效率的路徑選擇。
首先,組建小規模的社團。小規模社團的凝聚力和有效力被證明是新型社團有效組建模式,小規模社團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精,是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真正能對學生知識熏陶、素質提高、情感交流、視野開闊的活動中來。要求高校在審批過程中,嚴格社團的準入機制,按照社團和學生身心良性互動原則,嚴格社團審批的程序,逐步探索校內審批與校外(主要是社區)審批相結合的模式[5]125,合理分配政治理論類社團、學術科技類社團、藝術體育類社團、志愿服務類社團的比例,在保證一定數量政治理論類型社團基礎上,繼續扶持學術科技類社團、藝術體育類社團,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加強志愿服務類社團的培養,耦合大學生的協作意識、責任感和愛心;其次,探索小規模的社團有效管理機制,高校社團名義上是自治組織,但仍以科層制為運行機制,隸屬關系明確,受到高校部門特別是團委的直接領導,學校管的太多,太死。因此,處理好各種權力分配關系是影響社團運行效果的關鍵所在,對待權力配置問題,可以采取工商管理中的技術——均權制進行管理,既不偏于高校集權 ,也不偏于社團分權,是一種校級集權與社團分權的平衡管理方法。凡是應由學校管理的就劃歸其管理,如資產控制權、人事決定權、財務監督權、收益享有權以及活動審批權等等,凡是應由各個社團管理的就劃歸其管理,比如活動的承辦權、資金使用權、會員的招聘考核權等等,并維持學校與各個社團之間的協調配合[6]54。
首先,要配備專職指導教師,高校社團的指導主要由科類任課老師、團干部、政治輔導員來完成,大部分屬于義務勞動,且高校教師有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壓力,導致指導老師對社團缺乏悉心的指導,很難做到盡責盡善。需要改進有關激勵機制,從義務勞動變成責任教學,根據不同社團特點,構成一支專業知識扎實、責任心強、專職的指導教師隊伍;其次,可以在社團內部構建一些跨部門的集團。社團活動涉及團委、教務及院系等部門,可以組建一個多部門、跨領域、多協作的部門。為了拓展學生綜合素質,有利于高校管理部門和社團溝通與管理,可以組建綜合性的跨部門的集團——素質拓展認證中心,“素質拓展認證中心主任由系黨政領導擔任,中心下設辦公室,由系辦主任、團總支書記、教務秘書、指導教師等人員組成。素質拓展認證中心作為課程的日常管理機構,負責社團活動課程大綱的制定,社團活動課程的開發、管理、督查與評價,社團學分的認定與審核,指導教師的聘任和考評,以及部門協調等工作。素質拓展認證中心的成立促進了學校不同部門之間的聯動,還使專業教師、管理人員和社團學生凝聚在一起,把松散型社團活動,變成既有組織紀律性又有開放靈活性的課程活動”[7]78;最后,組建大社團。大集團是一種扁平化的組織,具有組織結構柔性化、界限模糊化和管理知識化的優勢。高校學生社團要有柔性的組織邊界和開放意識,打破系、院、校和地區的界限,強化各社團之間的協作與交流,展開跨際域的各社團互動活動,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社團的輻射力與影響力,構建新穎、柔性而敏捷的大集團。
“只有一種獨立的和‘選擇性’的激勵會驅使潛在集團中理性個體采取有利于集團的行為。激勵必須是‘選擇性的’,這樣那些不參加為實現集團利益而建立的組織。……選擇性的激勵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3]42。奧爾森認為組織能夠存在的原因是向成員提供了不同于共同或集團利益的獨立的激勵,即選擇性激勵,選擇性激勵可以是經濟激勵和社會激勵,包括了正方向的激勵和負方向的懲罰。
從經濟因素看,有選擇性的激勵方法要理順兩種關系:一是社團的資金注入方式,二是這些資金的注入如何在社團內進行分配。從處理第一關系看,要理順社團的外部資金供給機制,使得資金投入成為一個常態機制,形成比較規范的資金獲取方式,各種社團不會因為資金展開無序的競爭。從處理第二種關系看,就是理順社團內部的分配機制[8]231。首先,要合理拓展社團籌資渠道,資金是社團生成的首要要素。要加大學校投資,納入到學校財政預算內范疇,逐漸降低會員入會費,拓寬社團與企業、政府、準公共部門的互動,形成新的籌資渠道,走社會化的道路,例如武漢某高校的愛心社采取聯合資助籌資渠道,即由社團提供資助對象,同時負責與資助對象進行匯款及書信聯系,愛心人士提供資金,共同幫助貧困學生的一種資助方式,成為公益性活動的重要平臺;其次,在社團內部要建立統一的資金管理制度,建立嚴格的項目審批制度,做好財務監督工作,建立適當讓利機制,提高補償機制,避免“搭便車”現象;最后,采取正獎勵為主,負懲罰為輔的激勵方法,根據社團貢獻度大小進行差異性獎勵,以榮譽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方法,擴大獎勵面和獎勵標準,適時適度的獎勵優秀社團、特色社團和先進社團工作者,可以采取星級賓館的標準對社團進行界定社團的地位。對聲譽差、凝聚力低、管理混亂的社團,采取多種人性化的方法,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干部選拔,交流,優秀社團輻射等方法改進,對造成負面影響的社團,要采取通報批評,實施末位淘汰的負面懲罰措施。
高校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活躍因素之一,潛移默化地引導和陶冶校園文化,擔負起傳承和弘揚優秀校園文化的重任。在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之中,社團關鍵是要打造特色的社團文化,在校園和社會中樹立形象、擴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參與社團,關注社團。社團可以通過挖取社團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例如,愛心社可以通過舉辦愛心之旅、愛心論壇、圖書義賣、陽光行動,甚至可以利用每年的暑假和黃金周到西部、到農村的社會實踐中去,傳遞愛心、責任、仁愛,豐富愛心文化內涵,推動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營造良好校園氛圍,打造特色的愛心社特色文化產品。高校社團通過提供特色的文化產品提供,形成大學生自我的理解和提煉的社團文化、地域文化和主旋律文化。
[1]吳國英.高校學生社團發展與校園文化建設之融合[J].南京財經大學報,2008,(2).
[2]王文業.青海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5).
[3](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4]易開剛.基于隱性知識挖掘導向的高校社團組織創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
[5]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課題組.高校社團活動的社會評價和價值期待[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
[6]李金明,劉尊旭,吳松.高校社團企業化運作模式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
[7]楊青建.高校外語社團活動課程化路徑探索[J].宜春學院學報,2010,(6).
[8]樊敏.以人為本視野下的高校社團管理[J].人民論壇,2010,(12).
[9]董瑞華,劉璇.社會團體與我國的社會建設[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9,(3).
Analysis of College Associations Manage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Mancur Olson’s Interest Groups Theory
XIAO Jun-fe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College associations are a kind of flourishing autonomous organization.It is the bridge between campus culture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deeply acknowledged by college students and society.Meanwhile,such phenomena exist in college associations as the disorder of group access,ineffectiveness of the group operation mechanism,the“free ride”caused by the group interest mechanism.Mancur Olson’s Interest Groups Theory focuses on the common interest of group members and discusses the action principles and norms of the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activities.With the analysis of scale and activity of the group,the theory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small groups and groups with sel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e easily organized,which provides the path choice for effective college associations management.
Mancur Olson’s Interest Groups Theory;college associations;interest groups
G648
A
1672-9021(2011)4-0099-05
肖軍飛(1976-),男(苗族),湖南邵陽人,河池學院政法系講師,華中師范大學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
教育部規劃課題“基于差異的教育研究”(FFB090681)。
2011-06-20
[責任編輯 席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