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5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出臺《關于加強職業健康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充分認識做好職業健康工作的重要意義,確定了加強職業健康工作的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并從全面落實用人單位職業健康工作的主體責任,加強職業健康監督管理,開展職業危害治理,加強基礎工作、建立協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根據《指導意見》,加強職業健康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用人單位負責人、勞動者職業衛生培訓率,職業危害項目申報率,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標識設置率,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率,粉塵、毒物、放射性物質等主要危害因素監測合格率,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建設項目預評價率與控制效果評價率,從事接觸職業危害作業勞動者的職業健康體檢率,以及接觸放射線工作人員的個人劑量監測率等主要工作指標,必須達到《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09-2015年)》的要求。主要任務是督促指導用人單位建立健全職業健康管理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和制度體系,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強化工作場所職業健康管理,深化粉塵與高毒物品職業危害治理,加強職業危害監控,淘汰落后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加強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宣傳教育,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全面加強職業健康工作,切實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健康權益。
2009年7月1日和9月8日,國家安監總局出臺兩個重要的總局令:《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23號),《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27號),成為職業安全健康監管執法的重要依據。
《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對除煤礦企業以外的工礦商貿生產經營單位作業場所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以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生產經營單位實施監督管理作出具體規定。《暫行規定》明確生產經營單位是職業危害防治的責任主體。按照該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將職業危害及后果如實告知職工;二是對職工進行職業危害防治知識培訓;三是建立企業內部的監督隊伍;四是對職工進行必要的體檢、為職工建立健康檔案;五是給有職業危害的崗位職工配備合格的個體防護用品;六是對危險崗位的工藝設備及時更新改造,嚴格做到職業危害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生產經營單位新設兩項義務:一為將建設項目職業危害防護設施“三同時”相關文件報送當地安全監管部門備案;二為將職業危害定期檢測、評價結果向所在地安全監管部門報告,企業檢測和評價的頻次具體為至少每年進行一次職業危害因素監測,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職業危害現狀評價。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以《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規為依據,對職業危害申報的內容、方式、程序以及變更申報、監督檢查等作了具體規定,是全面指導職業危害申報工作的重要部門規章。職業危害申報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也是安全監管部門履行職業健康監管職責的重要內容。開展職業危害申報有助于引導企業掌握本企業的職業危害情況,做好防控工作,也有助于安全監管部門掌握轄區內職業危害的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管工作。
今年9月份,國家安監總局連續發函,就《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草案)》、《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監督管理辦法(草案)》、《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申報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四項管理辦法征求意見,以構建一套嚴密的職業衛生管理框架,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職業危害。
《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監督管理辦法(草案)》著力于強調用人單位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主體責任,細化或明確建設項目不同階段用人單位應當采取的措施,同時確立了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的監督管理的主要原則與基本要求。起草說明中對監管范圍的確定、職業病防護設施的概念、建設項目衛生“三同時”的監管、建設項目的分類管理等十一項主要問題作了說明。
《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草案)》前身即為2009年頒發的《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以《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為基本依據,結合《職業病防治法》修訂工作的進展情況,著力于進一步明晰用人單位主體責任落實過程中的具體事項,在增加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職責范圍內對用人單位的有關管理要求外,對《暫行規定》提出的用人單位的職責等的相關內容也作了進一步的細化。部分用語與《職業病防治法》保持一致。
此外,為了規范職業病危害申報和職業健康監護工作,進一步落實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防治主體責任,總局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規章名稱修改為《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申報管理辦法》,并起草了《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