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玲
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戰略選擇
□文/陳 玲
本文論證我國農業現代化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性,列舉各國在農業現代化道路選擇上所呈現出的不同特點,概述自建國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全過程,并針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選擇進行新的展望,提出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國際化的新出路。
農業現代化;中國特色;道路選擇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為當前和今后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推進農業現代化,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復雜性: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交織在一起;城鄉協調發展問題交織在一起;工農問題交織在一起等。
(一)地多人少,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主要采取以現代機械技術起步到現代生物化學技術的發展道路。這以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為代表,尤以美國最為典型。
(二)人多地少,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主要采取從現代生物化學技術起步到現代機械技術的發展模式。以日本、荷蘭、比利時為代表。尤以日本最為典型。
(三)耕地、勞力都不足,而工業基礎較好的國家,采取介于以上兩種模式之間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這一類型有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尤以法國最為典型。
世界各國走向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各種模式說明,農業現代化模式不是憑主觀選擇,而是由各國或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決定的。只有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從本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條件出發,才能獲得成功。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起步和探索階段(1949年建國~20世紀七十年代)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為了消滅阻礙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起點的基本障礙——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展了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國民經濟僅用了三年時間就達到或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2、土改完成,農民獲得了土地,建立了個體所有制的農民經濟。在土改結束后,中共中央不失時機地引導農民走互相合作的道路。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則下,成功進行互助組到初級社的農業合作化。農業合作化的實現使中國廣大的農民徹底擺脫了土地私有制的束縛,走上了集體經濟的發展道路,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增長。
3、由于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經驗,我國在1958年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由于“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嚴重地脫離了中國的國情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農業生產大退步,國民經濟遭到重大挫折,中國農業現代化進入了曲折發展的歷史進程。
(二)我國農業現代化改革和突破階段(20世紀八十年代至今)
1、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中國農業開始逐漸推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作為一種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農業生產管理形式,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大發展。1979~1984年農業總產值每年遞增8.98%,其中種植業年均遞增6.6%,超過建國后30年間任何一個時期,1978~1984年農業總產出增長42.29%,在這一增長中,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貢獻率為46.89%。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證明,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2、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過程就是農業就業人數逐步減少的過程。我國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途徑。鄉鎮企業以其規模小、數量多、提供的就業機會多且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等特點,成為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同時,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通過各種方式支持農業發展。1978~1990年鄉鎮企業支持農村各種建設費用達1,248.09億元。“八五”期間,這一數字達1,000多億元,彌補了國家財政困難而減少對農業的投資份額。
3、城市化的發展進程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反映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開始了農村城市化——小城鎮的發展過程。小城鎮是鄉鎮企業的主要集聚地,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城鎮化的發展大大推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大批農民從土地的依附關系中走出來,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順利實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結合中國國情,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在更為開放的經濟環境中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因此,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既要吸收以往優秀的內容,又要擺脫原有的路徑依賴,在新形勢下尋找新的發展出口。
1、涵義。農業產業化,即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在縱向上實行產加銷一體化,在橫向上實行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集約經營,形成生產專業化、產品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的經營格局。
2、必要性。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演進,農業和農村經濟中久已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日益暴露出來。要解決這些矛盾問題,需要農業組織經營制度的創新,即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產業化。
3、如何實現農業產業化
第一,確立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載體。因此,選擇適合本地資源的主導產業,組織專業化生產,這是產業化經營的前提和基礎。其選擇的主導產業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主導產業能大規模生產,經濟效益好;第二,主導產業關聯度大,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第三,主導產業具有地方特色,適合本地發展;第四,要有市場開發潛力,包括近期潛力和遠期發展潛力;第五,主導產業不能代替基礎產業。
第二,培養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龍頭。龍頭企業是上連國內外市場、下連廣大農戶,具有開拓市場、帶動生產、深化加工、延伸農產品銷售空間和時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綜合功能的農產品銷售企業。一是創辦新龍頭企業。鄉鎮企業要利用自己與農業的子母關系發展農業產業化,把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值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二是支持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革。龍頭企業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須不斷地用高新技術改造自己,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提高從主產品到副產品,從正品到下腳料的綜合加工利用程度;三是運用現代企業制度管理龍頭企業。真正做到“產權明析、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防止龍頭企業在低水平重復建立和在低水平上過度競爭;四是建立起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有效的利益調節機制。通過經濟合同來規范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權利和義務,使企業和農戶變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第三,培育和發展農村市場體系。農業產業化的真正“龍頭”是市場,農村一切經濟活動都通過市場來檢驗和評判自己經濟活動的價值。因此,市場體系建設成了農業產業化中關鍵環節之一。由于我國農村市場體系存在著市場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落后、市場發展程度低、市場規范程度低等問題,因此完善市場體系策略應側重以下幾點:一是建立健全市場法律法規,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二是繼續完善市場體系,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進一步培育市場體系;四是加強要素市場建設。
1、涵義。農業國際化的基本涵義一般被界定為,包括農產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個環節在內的整個農業生產過程,日益超出一國國境而在國際范圍內展開。
2、必要性。我國加入WTO之后,農業進一步對外開放,逐步走向國際化,必將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國際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著正向關聯,對于既迫切需要提高現代化水平又存在著國內資源強烈約束的我國農業來說,農業國際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助推器。
3、如何實現農業國際化
第一,加速我國農業技術進步。通過資本、技術的引進改變我國傳統農業的資源結構,實現現代農業要素對傳統農業要素的較大程度的替代;在外源技術引進和國際競爭壓力的共同作用下,提高我國農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改變我國農業資源的技術含量。
第二,調整和優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在自給自足的生存農業結構基礎上,不可能建立起現代化農業。應把糧食供求平衡的著眼點從國內拓展到國外,使農業結構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原則的約束,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
第三,加快我國農業制度變遷。在國際化過程中,不斷完善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要素市場,逐漸建立起規范有效的農業市場秩序,提高我國農業市場化程度;加快農業生產組織的企業化、規模化轉變,大力培育市場中介組織,推動農業組織的現代化轉變;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支持農業和服務農業的政策水平。
總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與執著探索,盡管走過曲折的道路,但終于找到了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可行之路。雖然在長期奮斗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但方向明確,方針、政策可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發展,我國一定能夠實現農業現代化偉大目標。
[1]中國農業科學院現代化編寫組.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陸世宏.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0.
[3]郭劍雄.開放條件下的中國農業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0.
F32
A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