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瑞軍
當前會計監督體系存在的問題是監督不力,它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根源。為減輕會計信息失真程度,使會計信息適應經濟發展與管理需要,必須加強會計監督體系建設,使其對會計信息質量形成應有的強有力約束。
根據現行會計法律規范規定,會計監督體系包括單位內部監督、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筆者結合多年從業實踐來看,當前會計監督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一)單位內部監督比較薄弱。根據《會計法》規定,單位內部監督主體是單位會計人員。當前,單位內部監督比較薄弱,多停滯于事后監督,并常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由內部監督主體自身局限性所產生。因為從單位內部看,會計監督主體是由單位領導直接聘任,其工資報酬、職位升遷也是通常由單位領導決定,這就意味著單位內部監督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為單位內部服務的,監督主體意志易受單位負責人意志改變而改變,對單位會計信息不能實施有效監督,監督效力非常有限。
(二)政府監督不力。政府監督因監管部門之間權力交叉、職責不清導致監督不力。根據《會計法》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政府部門都有權監督檢查會計信息。實際工作中這些部門大都從自身需要出發進行檢查,容易形成監督死角,而且監督機構之間職責不清,深入細致檢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增加監管成本,在沒有確定利益補償的情況下,監督機構在遇到問題時往往相互推諉。即使是主管會計工作的財政部門對會計工作監督檢查,其執法功能也需進一步加強。因為有關會計法律規范雖明確財政部門為會計監督檢查執法部門,但對其如何開展會計檢查缺乏具體規定,以致財政部門是否有效履行監督職能缺乏法律約束。同時,受編制影響,往往只有1~2個人負責,人手有限,素質參差不齊,使得會計執法不能常態、制度化,嚴重影響會計執法功能的發揮。
(三)社會監督缺乏獨立性。根據《會計法》規定,社會監督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來完成。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意見有助于會計信息需求者合理地使用會計信息,防范風險。當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監督缺乏獨立性,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理性經濟人,在經濟利益和所冒風險之間做出選擇,往往是審計意見偏向信息提供者一方。因為在目前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并存在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下,公司管理層對審計機構聘任具有決定性作用,他們決定著審計機構的聘用、續聘和費用支付等,成為會計師事務所的“衣食父母”。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對象之間這種利益關系的存在,使得會計師事務所嚴重缺乏“獨立性”,導致注冊會計師出于自己利益最大化考慮而與公司管理層合作。再加上即使違規審計意見被發現,由于處罰力度不夠,無威懾力,更導致會計師事務所選擇偏袒失真會計信息提供者一方,甚至合謀。
為解決當前會計監督體系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完善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會計監督體系,具體如下:
(一)加強單位內部監督。對單位領導等有關人員進行會計法律規范宣傳、培訓與教育,使其養成守法意識,自覺接受會計監督。加強內部監督主體的隊伍建設,提高綜合素質,使其具備履行會計監督的能力和積極性。內部控制是保障單位有效執行相關會計制度的基礎和前提,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前提,是會計核算的基礎,要以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為切入點,加強執行力。同時推進會計信息化建設,運用會計計算機信息系統如財務管理軟件或ERP軟件等,通過計算機程序設定,將規章制度固定化,經過計算機硬授權形成硬性約束,用程序來規范所有人的行為,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執行中的人為因素,以保證各項制度有效落實。
(二)著力提高政府監督。為保證最大限度發揮政府監督職能作用,相關會計法律規范中進一步補充完善政府監督部門對單位會計行為履行監督職責的具體措施,形成規范性法律文件,并以政府公告的形式告之于民,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如果政府監督沒有履職或不當履職,有關單位或個人可依據有關法律規范提前行政訴訟,控告政府不作為,逼迫政府部門主動作為。這樣,既保證了政府監督發揮作用,又真正提高了政府監督的威懾力。
(三)完善社會監督。建立和完善以注冊會計師制度為核心的社會中介監督體系,提高會計信息真實性,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清理整頓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改變無序競爭現狀。目前,中介機構過多,無序競爭是造成虛假審計意見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中介機構市場逐步放開,清理整頓中介機構更加必要和緊迫。二是提高注冊會計師素質和職業道德,增強其獨立性,提高注冊會計師社會監督地位,同時加強對其管理,使之與政府監督管理有機結合,發揮應有作用。三是抽查注冊會計師服務質量,發現出具虛假失真報告或偽證等行為,及時果斷處理。
(四)建立群眾監督。在當前單位內部監督、政府監督、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中,筆者建議還要建立社會公眾監督即群眾監督,作為三位一體會計監督體系的補充,進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會計監督體系。會計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經濟管理工作,對會計信息質量監督僅依靠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和政府部門力量不夠,必須發揮公眾力量,任何單位、個人都有權檢舉違法會計行為。因為辦理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涉及許多單位和個人,從事違法會計行為者都會在諸多環節留有線索、痕跡,發動全社會力量,鼓勵任何單位和個人揭露違法者,為查處違法者提供更多的情況、線索、證據,使違法者難逃法律懲治。
建立社會公眾監督機制時,要特別注意保護檢舉者利益。檢舉者提供線索或材料時可以根據自己意愿選擇署名或不署名,不論是否署名,檢舉材料都不能提供給被檢舉人,為檢舉者保密,避免因將檢舉人及檢舉情況泄露而使被檢舉人借機打擊報復檢舉人。因此,要在《會計法》中完善會計違法檢舉制度,如規定社會舉報會計違法行為的受理程序、調查結果反饋程序、公開曝光措施及后續跟蹤檢查等。
[1]董仁周著.會計假賬法律治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袁曉文.新會計準則下會計監督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科技創新導報,2011.4.
[3]趙煒.當前新疆會計監督工作的問題與對策.新疆財會,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