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巍
胡錦濤在回答高等教育“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時創造性地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一理念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嶄新的視角。
心理疏導是指用心理學的知識改變人們對心理的認知及情緒、行為、意志,以達到消除癥狀及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隨著社會的進步,心理疏導療法會越來越多地運用于人們的日常心理保健和一般心理問題的調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視野中的心理疏導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通過解釋、說明、教育、支持、幫助等途徑,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等方式幫助人們進行一定的心理調適,使其不良情緒得到宣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或者為進一步實施思想影響創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條件,或者在進行心理調適的過程中解決思想問題。疏導不同于教導和指導,更加注重對人性的審視、對對象的尊重對現實的關切,是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決學生們思想認識的方向問題,使他們能夠按照主流文化的要求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向著某一目標前進。可見,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明顯的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階級特性。
(一)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決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凝聚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創造性,根本目標是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增強其實效性,培育全面發展的人,一直是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黨中央也一貫高度重視。在高等教育事業的新發展時期,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對全面發展的新期待,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問題。處在心理成熟、人格成熟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很多問題不是思想問題﹑道德問題,而是認知問題﹑心理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重點應放在如何引導、疏導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一些弊端,將心理困惑、心理問題當作思想政治問題處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誤區。時代不同了,條件不同了,對象不同了,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了。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遵循大學生思想實際及心理發展規律,探索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心理疏導恰恰是新形勢下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思維模式的新要求。實踐證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的心理疏導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由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現狀決定。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中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教育成本大大增加,使大學生在學業、就業、經濟、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困惑和沖突逐步增加。據調查,20%左右大學生因不能很好地認識和適應環境的變化,出現心理困惑或沖突等一般心理健康問題。面對經濟上的壓力、感情上的失敗、前途的迷茫等,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緊張和壓抑感,由于缺乏專業指導以及自身調節能力欠佳,他們會無所適從,很多人選擇自殺。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6%~25.4%的大學生存在一般心理問題,其中約有2.8%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嚴重心理疾病,個別甚至誘發出走、自殺、兇殺等事故。因此,了解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認識并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變化規律,探索可操作性的、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實際的應對方式,需要心理專家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一)創造理論上的導向機制和教師隊伍保障機制。要動員全體教師參與,充分認識心理疏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校應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和心理咨詢教師進修督導機制,提高教師的政治覺悟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應充分發揮政治輔導員的主力軍作用。身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線的高校輔導員是高校穩定的“定海神針”,是對大學生實施心理疏導的中堅力量。因此,新時期的輔導員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努力實現與學生的心靈溝通;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充分了解學生心靈深處的憂慮和困惑并給予及時幫助,把引發其他問題的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平時用心觀察那些“心理問題”多,“困擾問題”的學生,多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在第一時間進行心理援救,可以大大減少各種極端行為的發生。
(二)充分發揮學生會、班級干部及黨、團組織的作用。學校的學生會、班級干部每天和學生們接觸最多,也更加了解熟悉每一位同學的性格和個人情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及時反饋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狀況,對于及時、適時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學生會和黨、團組織可通過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組織文體活動、思想認識討論、社會實踐活動等,使大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開放、合作、互助的品質,提高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三)完善心理咨詢系統,重視心理疏導機構建設。心理咨詢系統就是利用多種形式,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對來訪者施以心理方面的引導、幫助、啟發,通過“疏通”,使來訪者的心理緊張和沖突得到緩解,并在認識、情感、態度、行為方面有所變化,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學工部門要關心、支持和保證心理咨詢系統的正常有序工作,要在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完善心理危機的預防、干預、轉介治療等機制,做好各種預案,與家長保持聯系,妥善處理好有心理疾患學生的相關事宜。具體操作起來,可以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多種方式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利用廣播、報紙、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各種宣傳活動,普及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抗壓受挫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設置熱線電話以及心理問題咨詢信箱,充分關注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四)構建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發展的校園文化氛圍。要加大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高校教學和學生部門及團委要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文體活動、社團活動、社會調查與實踐活動、學生教育活動等,營造“積極、健康、和諧、向上”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全方位接收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熏陶,在活動中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識,并以活動為紐帶,讓大學生在活動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效地釋放被壓抑的情緒,緩解內心的壓力,不斷適應環境變化,逐步完善自身人格。
(五)創新心理疏導方法,提升心理疏導的育人功效。要在實施大學生心理疏導中運用隱性教育法、滲透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多種現代教育理念方法。隱性教育法是在與大學生交往溝通、解決實際困難、疏導心理問題的實踐過程中潛在地實施教育的方法,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素養和人格品質都能起到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滲透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和完整持久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和國外現代教育理論都為滲透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據,滲透教育對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加強情感教育是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運用情感教育手段,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積極開展情感教育活動,促進大學生心智和情感發展。
同時,在心理疏導的方法上,應該有所創新,采用學生們樂于接受的形式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重視開發現有的方法,如實踐鍛煉法、自我教育法都重視發揮人的主體性,應進一步開發。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功能與作用,它具有平等交流、雙向溝通、即時通信、自由互動等特點,可以推動高校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調適自覺性的形成不斷提高。只有運用多種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斷提升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功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
總之,心理疏導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注重心理疏導。而大學生作為重要的社會群體,其心理健康是全社會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注重心理疏導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正確運用心理疏導方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有利于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構建。
[1]彭拴蓮.利用心理疏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1.
[2]肖勁松等.關于高校大學生心理疏導的探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建設[J].中國商界,2008.1.
[3]王艷紅.心理疏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義及對策.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6.
[4]伍文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導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優秀學位論文.
[5]邱永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新發展——學習胡錦濤同志的有關論述.理論探索,2009.2.
[6]解秀華.大學生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探究.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