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春云
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工藝流程:測定樁位→埋設護筒→樁機就位→鉆孔(設泥漿池制備泥漿、泥漿循環清渣)→清孔→安放鋼筋骨架→灌注水下混凝土。
灌注樁屬于隱蔽工程,但由于影響灌注樁施工質量的因素很多,對其施工過程每一環節都必須要嚴格要求,對各種影響因素都必須有詳細的考慮,如地質因素、鉆孔工藝、護壁、鋼筋籠的上浮、混凝土的配制、灌注等。若稍有管理不慎或控制措施不嚴,就會在灌注過程中發生質量事故,小到塌孔、縮頸,大到斷樁報廢,給工程項目造成巨大損失,進而也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工程進度。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并嚴格控制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質量,盡量避免發生事故及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以利于工程的順利進行。
現就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1 )初灌未封底。樁底沉渣量過大,使初灌不能正常泛漿,或導管距孔底太遠,初灌量不夠沒有埋住導管。造成這種原因是檢查不夠認真,清孔不干凈或沒有進行二次清孔。認真檢查,采用正確的測繩與測錘;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時,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漿性能,延長清孔時間等進行清孔。在下完鋼筋籠后,再檢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過規范要求,應進行二次清孔。導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據樁徑、隔水閥種類、大小而定,最高不超過0.5m。
2 )導管堵塞。灌注時間過長,而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成硬殼,而且隨時間增長,泥漿中殘渣將不斷沉淀,從而加厚了積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造成混凝土灌注極為困難,導致堵管,盡可能提高混凝土澆筑速度,開始澆混凝土時盡量積累大量混凝土,產生極大的沖擊力可以克服泥漿阻力。快速連續澆筑,使混凝土和泥漿一直保持流動狀態,可防導管堵塞;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應勻速向導管料斗內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導管內空氣不能馬上排出,可能導致堵管,若管內空氣從導管底端排出,可能帶動導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的質量是堵塞導管的主要原因,必須把好質量關,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離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動性差,導致堵管。導管使用后應及時沖洗,保證導管內壁干凈光滑。如發生堵管在導管上部可用鋼筋疏通,在下部提取導管上下振擊。
3 )導管漏水。導管使用前須做密封試驗,灌注前檢查導管是否有漏水、彎曲等缺陷,發現問題要及時更換。在灌注過程中發現漏水應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內混凝土超出漏水處。
4 )導管拔出混凝土面。導管提漏有兩種原因:a.當導管堵塞時,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強行流出,但如果此時導管埋深很少,極易提漏。b.因泥漿過稠,在測量導管埋深時,對混凝土澆筑高度判斷錯誤,而在卸管時多提,使導管提離混凝土面,也就產生提漏。灌注混凝土過程中,測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標高出現錯誤,導致導管埋深過小,出現拔脫提漏。特別是灌注后期,易將泥漿中混合的坍土層誤認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須嚴格按照規程用規定的測身錘測量孔內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認真核對,保證提升導管不出現失誤。如誤將導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須及時處理。孔內混凝土面高度較低時,終止澆筑,重新成孔。
孔內混凝土面高度較高時,可以用二次導管插入法,導管底端加底蓋閥,插入混凝土面1.0 m左右,導管料斗內注滿混凝土時,將導管提起約0.5 m,底蓋閥脫掉,即可繼續進行水下澆筑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漿對導管的浮力,混凝土面較深時,不宜采用。此方法使用時,必須由有經驗的工程師現場指導,導管長度、吊預制混凝土球閥鐵絲長度、鐵絲抗拉強度、混凝土面實際位置等數據,必須事先正確確定。
提升導管要準確可靠,灌注混凝土過程中隨時測量導管埋深,并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5 )導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在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置深度是一個重要的施工指標。導管埋深過大,以及灌注時間過長,導致已灌混凝土流動性降低,從而增大混凝土與導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導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蘭盤連接的導管,在提升時連接螺栓拉斷或導管破裂而產生斷樁。導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應根據攪拌混凝土的質量、供應速度、澆筑速度、孔內護壁泥漿狀態來決定,一般情況下,以2 m~6 m為宜。
6 )鋼筋籠上浮。當灌注到鋼筋籠底部時,應緩慢放料,盡量減小埋深,減小對導管的沖力。
7 )混凝土拌和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應在40%~50%,粗骨料最大粒徑應小于40 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 cm~20 cm,要有良好的流動性、和易性,用料上優先采用中粗砂,級配較好的卵石,礦渣硅酸鹽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
混凝土和易性與水泥品種、砂率有極大的關系,砂率小,粗骨料級配不好,攪拌出的混凝土極易離析,影響水下澆筑混凝土質量。在灌注中出現的種種事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質量有關,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質量關。
8 )樁頂空心。產生樁頂空心的因素有:導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較大,混凝土坍落度小,樁頂空心呈不規則漏斗形,其深度、位置與導管拔出時的位置、樁頂混凝土狀態有關。導管埋得太深,拔出時底部已接近初凝,導管拔出后混凝土不能及時充填,造成泥漿填入。樁頂空心灌注結束前導管插入混凝土中深度不超過6.0 m;灌注結束后,導管拔出混凝土之前,導管上下活動幾次,幅度不超過50 cm,或者用機械、人工振搗樁頂混凝土,時間不超過20 s,盡可能縮短灌注時間,避免使樁頂混凝土產生假凝現象,降低樁頂混凝土的流動性。
9 )樁身有夾渣、夾泥、蜂窩。澆筑過程中,須不斷測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據混凝土供應情況來確定拆卸導管的時間、長度,以免發生樁身夾渣、夾泥、蜂窩事故。使混凝土面處于垂直頂升狀,不使浮漿、泥漿卷入混凝土是防治夾渣、夾泥、蜂窩的關鍵。
常用方法有接樁,補樁,補強,擴大承臺(梁),改變施工方法,修改設計方案等。下面結合事故發生的原因分別介紹幾種方法的應用情況:
1 )接樁法。當成樁后樁頂標高不足,常采用接樁法處理,方法有以下兩種:a.開挖接樁。挖出樁頭,鑿去混凝土浮漿及松散層,并鑿出鋼筋,整理與沖洗干凈后用鋼筋接長,再澆混凝土至設計標高。b.嵌入式接樁。當成樁中出現混凝土停澆事故后,清除已澆混凝土有困難時,可采用此法。2)補樁法。樁基承臺(梁)施工前補樁,如鉆孔樁距過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載時,可在樁與樁之間補樁。3)鉆孔補強法。此法適用條件是基身混凝土嚴重蜂窩,離析,松散,強度不夠及樁長不足,樁底沉渣過厚等事故,常用高壓注漿法來處理,但此法一般不宜采用。高壓注漿補強,樁身混凝土局部有離析、蜂窩時,可用鉆機鉆到質量缺陷部位下一倍樁徑處,進行清洗后高壓注漿。樁長不足時,采用鉆機鉆至設計持力層標高;對樁長不足部分注漿加固。4)擴大承臺(梁)法。a.樁位偏差過大,原設計的承臺(梁)斷面寬滿足不了規范要求,此時采用擴大承臺(梁)來處理。b.考慮樁土共同作用,當單樁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可用擴大承臺(梁)并考慮樁與天然地基共同分擔上部結構荷載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擴大承臺(梁)斷面寬度的同時,適當加大承臺(梁)的配筋。5)改變施工方法。樁基事故有些是因為施工順序錯誤或方式工藝不當所造成,處理時一方面對事故樁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要改變錯誤的施工方法,以防止事故的發生。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兩種:a.改變成樁施工順序。如樁布置太密不便施工時,可采用間隔成樁法。b.改變成樁方法。如成孔樁出現較大的地下水時,采用套管內成樁的方法。6)修改設計。a.改變樁型,當地質資料與實際情況不符時,造成樁基事故,可采用改變樁型的方法處理,如灌注樁成樁困難時,可采用打預制樁。b.改變樁位,灌注樁出現廢樁或遇到地下管線障礙時,可采用改變樁位方法處理。c.上部結構卸荷,有些重大樁基事故處理困難,耗資巨大,只有采取削減建筑層數或用輕質材料代替原設計材料,以減輕上部結構荷載的方法。
在河運高速公路第五分部K15+769大溝大橋的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項目部施工技術人員通過首件產品的施工總結出如下施工方法,并責成專人對樁基施工全過程進行記錄,從而避免灌注樁質量問題的出現。
1 )現有拌和站出料能力及罐車運輸能力能保證連續澆筑不中斷。2)灌注混凝土時,隨時用測繩檢查混凝土面高度和導管埋置深度,可以控制導管埋深,防止導管提漏或埋管過深拔不出而出現斷樁。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全程記錄。3)封底采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配合儲料斗進行,打開儲料斗倉門混凝土拌和物下落后,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加速向儲料斗卸料,保證儲料斗不斷料,此種方法可以保證有效封底。4)混凝土灌注的樁頂面標高要高出設計樁頂約1 m,可以截樁頭后混凝土不夾泥及松散混凝土。5)根據成樁周期,合理安排鋼筋籠的加工時間,以免存放時間過長,在鋼筋籠加工成籠后進行遮蓋,防止鋼筋生銹。6)在鉆孔過程中,要經常測量復核樁基中心位置。7)時刻注意泥漿比重,杜絕向孔內直接加水調節泥漿和清孔。8)鋼筋籠四周加焊鋼筋支撐在護筒上,以防止鋼筋籠骨架偏位。
鉆孔灌注樁的整個施工過程屬隱蔽工程項目,通過鉆孔灌注樁工程的施工實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要保證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質量,現場管理人員要有高度責任心,只有這樣樁基的質量控制才能得到保證。樁基在施工過程中,可能導致一些常規質量問題的出現,必須從施工過程中通過實時觀察,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才能盡可能地避免潛在隱患的發生。因此,樁基質量的潛在風險,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技術上的管理從而來達到預防及補救的目的。
[1] 趙志縉,應惠清.建筑施工[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忠亭.鉆孔灌注樁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 趙志遠.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質量問題及措施[J].山西建筑,2009,35(21):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