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周瑾
大有恬園二期工程位于大連市甘井子區凌水街道,用地面積約25 hm2,地勢南低北高,以山為屏,是大連少有的自然人文環境俱佳的宜居之地。2006年被列為“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秉承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原則。規劃方案設計中,運用先進生態環保理論,對住區的空間及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規劃,是本次規劃的一大亮點。
2.1.1 山文化
守土,就勢,順勢布局,依山而建,保持原有地貌特征,全景流露。
山——作為構筑整體環境的重要生態因素,給整個住區環境帶來了大的生態基底,依山而建的居住區不僅擁有大量的有利健康的負離子,還可將山體作為人們休憩的最佳去處。
規劃設計中,將與山的呼應——“顯山”作為整體空間規劃的指導性因素。通過設置中央綠軸及景觀轉折節點以達到觀山、進山的目的。另外,因為隨山就勢的原因,大有恬園小區地勢比較復雜,走向大致為西北高東南低,縱深約400m,地勢高差達20m。在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原有的地形因素,因地制宜,因山就勢,在滿足各單元便捷可達的情況下,盡可能少開山,減少土方量,最大限度的保護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地勢高差來解決停車問題,用半地下車庫的方法將較大的高差消化掉,既保證了建筑與地形的和諧,又有效地利用了不利的地形條件,也實現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
2.1.2 水文化
一座水庫,兩條溪流;一上兩下,人水相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出了古人對水的理解,借水寄情。“對水的親近和關注使得古人領悟到了眾多智慧和哲學[1]”。水景是居住區構筑環境、提升意境不可或缺的設計元素之一。
設計中利用小區天然的水系湖泊,營造水景文化。將整個小區的水利用和水處理系統當成一個整體,將周邊山體的雨水通過收集處理應用到水景,利用現有的水庫作為景觀核心,結合周圍建筑小品的設計,使住戶可以充分享受生動、活潑的水體景觀,給人們以視覺、心理情感的享受。
2.1.3 綠文化
多種樹,少種草;多綠植,少熱島。
“綠色植物是居住環境中最體現時間、生命和自然變化的要素[2]”。在住區的設計中將喬木、灌木、草坪相結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葉綠面積,形成景觀層次分明,季節變化明顯的結構模式。
大有恬園小區每個地塊獨立形成組團,綠化景觀系統設計圍繞主體構架展開。小區的中央景觀綠地,一直延伸至小區北側的原生態山林。區內中心花園綠化、宅前屋后綠化、陽臺綠化、道路綠化等綠色植物系統交融在一起,賦予小區綠地景觀空間多樣性和脈絡線,形成了供住戶方便使用的各類活動場地、休憩綠地等空間。
2.2.1 建筑體量“瘦”
以自然環境作為背景,建筑體量應考慮與地形、綠地等基地環境相協調,使建筑物在基地環境中求得統一。本場地地形起伏變化,山勢蜿蜒轉折,靠山建筑體量宜采用小巧、靈秀、別致類型且與山體起伏地形交相融合。
根據場地狀況及容積率要求:地塊地形狹長,適宜布置 8層~9層的板式小高層住宅;地塊地勢北高南低,適宜布置板式小高層住宅,局部點綴高層短板住宅,使得小區的建筑空間通透、靈活。
2.2.2 自然山景“露”
“自然與人共生,人類回歸自然,親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區,小區融于自然[3]”,讓人感受到“盡可能自然”的自然景觀。
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使周邊的自然景觀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的原生性,保證山體與綠化之間的視線通廊。同時塑造小區良好的內部環境,創造特色鮮明的空間景觀,讓每戶住宅均能享受到舒適幽雅的居住環境。
2.2.3 空間結構“透”
大有恬園小區空間規劃的一個亮點是一條南北貫通的景觀軸線,軸線的起點是東南角的入口廣場,對景是北部的一座山峰。從整體空間來看,山峰只是這條軸線的轉折節點,在此軸線折向東北,最終指向這一地區的主峰。
規劃將用地融入這一景觀序列當中,并且通過自身的空間變化加強景觀軸線的空間秩序,最終形成一組完整的景觀序列。
3.1.1 中水利用技術
大有恬園小區后面有一座地面水庫,小區南側有一個污水處理站。為減少水源的投資,建設中水地表水庫,水庫用來儲存小區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的中水,然后中水再通過管網進入居民家用于沖廁。中水還用于小區綠化、景觀、消防及洗車用水。污水處理站日處理 1 000 t污水,不僅處理本小區 1 480戶的污水,還處理其他小區 2 300戶居民的生活污水。小區生活污水實現中水回用、零排放,沒有給我市水環境帶來負擔,運用雨水、中水利用技術,每年節省自來水4.55萬m3。
3.1.2 雨水回收技術
利用地表涵養和地下有組織盲溝系統收集雨水,可作為中水用途的補充,實現雨水滲透、中水循環。收集利用地表水,是大有恬園一個節水高招,在水脈出口建設了集水大口井,這樣一來,雨水地面徑流通過小區地面、道路,滲入地下及集水井得以儲存利用。
3.2.1 太陽能技術
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廣泛存在的天然能源,設計中盡最大可能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資源高效利用,住宅內外物質能源系統良性循環,無廢、無污染。大有恬園每戶安裝一臺 130 L~140 L蓄熱導油承壓式光電兩用太陽能熱水器,每年為小區居民節電 150萬度 ~200萬度,節省電費支出 66萬元 ~90萬元,平均每年每戶至少節省 450元。
3.2.2 零能耗住宅技術
零能耗建筑本身對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為零,并非建筑物不耗能,而是最大可能的應用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利用歐洲先進的被動式住宅建造技術,通過技術合作,在大有恬園二期中建 10 000m2的零能耗住宅。
建設了單戶保溫體系,外墻及樓梯間采用外墻保溫技術;設計了合理窗墻比,采用保溫效果更好的中空玻璃和具有三重密封功能的平開窗;做到了戶間保溫,形成特有的單戶保溫體系,使單戶采暖計量成為現實。運用太陽能、零能耗住宅技術每年節省用電285.8萬kW?h。
在大有恬園二期中,利用歐洲先進的被動式住宅建造技術,通過技術合作,建10 000m2的零耗能住宅。參考日本住宅的設計和建造技術,建設20 000m2的SI可持續住宅,并研究長壽命、可改造住宅以及全程產業化施工安裝的課題。
采用垃圾分類,把收集的垃圾分為有機、無機、有害、無害、可再生利用等種類,分類回收和處理實現了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小區設有兩座 32m2垃圾處理站,兩臺日處理量 200 kg微生物有機垃圾生化處理機,運用此項技術,每年可處理有機垃圾 300 t。其中無機垃圾中的金屬、塑料、玻璃等回收利用,有機垃圾通過處理機處理后做肥料使用,整個小區垃圾排放減量 95%。
生態化住區是未來住區建設的主流趨勢。大有恬園二期工程利用自身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將生態的理念從前期規劃運用到后期的技術手段全面體現。作為“國家康居示范工程”,以恬靜優美的外部自然景觀、生態和諧的內部居住環境為亮點,規劃建設獲得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的稱號,也是獲得此殊榮的唯一居住建設項目。
[1] 王占柱,吳 彥,彭春東.往高處走,還是往低處流?——淺析現代景觀設計中水景設計[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06 (10):56-57.
[2] 錢旭彤.城市生態居住區規劃與建設[D].上海: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6.
[3] 鄧衛民.試論生態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1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