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關平 王 敏 齊國強
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重要部署,是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直接關心的民生工程。認真實施好這一工程,對于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統籌城鄉發展,保障農民權益,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具有十分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黨的十七大將“住有所居”列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將加快農村危房改造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這一系列惠農富民的政策,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大多數農民告別了土坯房、茅草房等危舊房。但總的來看,貧困山區農村居住條件仍然比較差。根據中央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和山西省政府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部署,大寧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2010年大寧縣需要投資 300萬元完成 100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每戶補助資金11 000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 6 000元,其余按4∶3∶3由省、市、縣配套解決。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其中生活環境改善是關鍵所在。按照中央統一部署,2010年年初,臨汾市將新農村建設規劃作為縣市長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點內容,要求至 2010年年底前完成全市 233個行政村的新農村規劃編制任務。大寧縣新農村規劃編制工作按照上級部門的部署,結合當地實際,高標準完成 2010年 10個村的新農村規劃編制任務。為改善全縣新農村的環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奠定基礎。
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大寧縣農村住宅建設普遍存在標準低、居住分散、環境臟亂差、基礎設施不配套等問題。農村建房尤其凌亂,多選擇山邊、地邊、田邊、水邊、路邊等。建設過程中,沒有規劃意識,沒有質量觀念,農村的風水師就是他們的“規劃師”,村委會主任就是他們的“建委主任”,土瓦匠就是他們的“質檢員”。并且近年來有相當部分農戶選擇在村子外圍建設,形成“空心村”,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嚴重,還有一些高寒山區居民,居住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不利于基礎設施配套,不利于資源共享。
大寧縣位于山西省呂梁山南端,臨汾市西陲。境內溝壑縱橫,山巒逶迤,梁峁層疊,垣坡連綿。南北高山對峙,中部昕水橫貫,東高西凸,形如盆地,是典型的山區縣,有“三川十塬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之說。全縣現有總人口 6.17萬人,其中農村人口 4.52萬人。全縣農村有 11 578戶。受歷史、地理、自然條件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大寧縣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生產生活條件還相對落后,特別是農村群眾住房普遍比較簡陋、危房比例高、抗災能力弱、人居環境差,仍有部分特困群眾長期居住在不具備防災抗災能力的危房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危房數量大。按照《國家危房鑒定標準》調查摸底統計,大寧縣農村現有危房 4 030戶,占農村居民總戶數的 34.8%。其中:需拆除重建的D級危房1 341戶,占全縣農戶數的11.58%;需對局部構件進行更換維修的 C級危房有 2 689戶,占全縣農戶數的23.22%;2)農村危房分布地域廣。涵蓋了全縣 6個鄉鎮所有的 84個行政村。危房主要分布在交通閉塞、偏遠落后,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的深山石山區、高寒邊遠地區;3)涉及困難群眾多。農村危房戶家庭生活普遍比較困難,經濟條件差,自救能力弱。全縣4 030戶危房戶中,五保戶121戶,占 3.0%;低保戶1 010戶,占25.06%;困難戶1 686戶,占41.84%;一般戶1 213戶,僅占30.09%;4)地質災害搬遷任務重。全縣現有急需整體搬遷的地質災害危及點125戶,需搬遷農戶120戶;5)抗災能力弱。農村危房多呈土窯洞、土墻房、茅草房,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每年都會出現大量因災毀損民戶。
農村危房改造補助對象基本上都屬于農村的弱勢群體,家庭勞動力欠缺,經濟來源單一,按照貧困原因大致可分為生產單一型、殘疾型、大病致貧型、受災返貧型、債務積壓型和鰥寡孤獨型等。從調查摸底情況看,大寧縣農村危房共4 030戶,其中D級危房 1 341戶,C級危房 2 689戶,涉及行政村 80個。房屋結構形式主要是土窯洞、土木結構、磚結構等形式。對于這些貧困戶,中央、省、市、縣戶均 11 000元的補貼資金對于其房屋改造無異于杯水車薪,難以調動其積極性,并且有可能因為危房改造而導致其債務積壓,陷入更加貧困的境地。而若只利用投入的資金對危房進行簡單的維修,則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住房結構危險問題,房屋仍處于臟亂差的環境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背道而馳。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危房宜拆不宜修。
另一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絕大部分農民轉變了生活、就業觀念,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外出務工增加了他們的家庭收入。尤其近年來,通過政府引導,外出勞務收入的增加,實現了發家致富的愿望。這些比較富裕的農民,重新選址建房,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愿望愈來愈強烈。引導和維護好這部分農民的建房積極性,是落實新農村規劃編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為此筆者認為,大寧縣農村危房改造應采取以下對策:
首先,切實做好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村莊布點規劃,讓老百姓知道從長遠看應在什么地方建房。布點規劃后,由各級政府牽頭,整合相關部門力量,對布點區域進行場地平整、供排水、醫院、學校、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形成建設“洼地”,讓凡是到規劃區進行建設的農戶都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吸納周邊那些有能力且愿意的農戶到規劃區按規劃進行建設。
其次,采取政府牽頭,農戶自愿的辦法,對騰空的安全住房與周邊的危房進行置換,由危房改造戶購買,用于居住(農村像這種空置的房屋大多比較低廉)。假如正常情況下成交價是 4萬元,則賣主在實收時應扣減掉危改戶應享有的政府補助款,從而使被確定的危改戶真正享受到政策的扶助。對貧困戶原來居住的危房實行拆除,用于土地整理,方便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這種方式,可以讓有能力建房戶得到鼓勵,需要危改的困難戶也可以以少量的資金投入改善住房條件。
第三,在采取房屋置換解決危房改造過程中,堅持示范帶動,每個鄉鎮選擇 1個 ~2個基礎條件較好、交通較便利的行政村先行試點。同時注重農村危房改造與空心村治理和土地整理相結合。利用農村危房改造機會進行空心村治理,對于拆除的危舊房屋可以逐漸整理為林地或耕地,逐步開發利用廢棄地、四荒地,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堅持將規劃放在首要地位,突出地方特色,以規劃引領和控制中心村建設,加強技術幫扶和指導,逐步改變過去農村隨意建設、無序建設的狀況,避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有新房無新貌的問題。通過集中連片建設,加強道路、水電、學校、醫療等基礎設施配套,使農民按照社區式進行生產生活,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有條件的鄉鎮發展鄉村旅游、開發農村土特產品、建設農家飯莊、培育特色種植養殖業等,通過培育農村支柱產業,擴大農民就業渠道,使農戶搬得出,留得下,有發展。如可以在曲鵝鎮發展旅游業,發展農家樂、農家飯莊等,在山地、林地較多的鄉鎮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等。農村危改工作中,對危改補助對象的確定,采取登記排名、公示工作方法。對于搬遷村的規劃和選址,根據群眾意愿,建立監督機制,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危改更具群眾基礎,更加符合農民意愿,更富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進而促進基層民主建設。
[1] 王穎倩,陳 軍,徐小益.談舊建筑改造中幾種角色的轉換[J].山西建筑,2009,35(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