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超 李嘉璐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黨和國家的基本國策,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對院校來說,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院校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結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就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的總體布局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以期有益于我們的工作。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采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校園就是要在覆蓋校園學習、工作、生活等所有領域,實現校園各成員學習、工作、生活質量的穩步提高和資源數量的有效節約,確保辦學質量和效益,實現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其主體覆蓋校園生活的全體成員,其客體包括校園生活的全部資源。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使全社會都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建設環境友好型校園就是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校園環境協調發展的和諧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十分重視全社會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特別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做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順應時代要求,符合中國國情,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國民經濟健康、穩步、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院校作為傳承文明、培養人才、創造知識、服務國家、傳播先進文化的組織,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在其辦學治校的理念中融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建設理念意義重大而深遠。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就是要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既是院校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兩型”校園建設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以強化教職員工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為基礎,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和增強辦學能力為核心,以改進管理方式和依靠科技進步為途徑,深入開展全員性節約與環保活動,為又好又快地促進院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院校步入加速發展期,教學科研任務越來越重,資源需求越來越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辦校治學的基本理念,貫穿到院校建設發展的全過程,轉化為指導工作的新思路。因此,辦校治學過程中應大力強化四個理念:
1)勤儉建校理念。崇尚節儉,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黨我軍的傳家寶。我國是資源能源緊缺國家,院校正處在加速發展期,資源能源消耗大,堅持資源節約尤為重要。要把艱苦奮斗、勤儉建校理念貫穿院校建設的方方面面,謀劃工作考慮資源成本,推進工作注重資源節約,檢驗工作突出資源效益。
2)生態環保理念。生態環保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在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嚴峻形勢下,強化生態環保理念尤為重要。要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融入校園建設、課堂教學、行政管理和社會實踐之中,打造生態化綠色校園,實現環境育人。
3)安全發展理念。安全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安全發展是節約發展的前提。院校人員、設備、資源高度密集,任務繁重,安全風險性大。在辦校治學中樹立安全發展理念,要遵循科學規律,強化安全意識,堅持從嚴治校,創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4)人文校園理念。人文校園是院校精神風貌和教職員工價值取向的重要標志。校園環境是院校建設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對廣大教職員工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辦校治學中強化人文校園理念,要堅持以人為本,賦予校園環境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承歷史文脈,體現時代氣魄、高雅氣息和院校特色,展現大學精神,增強凝聚力和認同感。
一流的大學,不僅具有一流的辦學理念和師資力量,還具有一流的硬件設施和校園環境。縱覽歷史未來、橫貫中西名校,無不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院校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優化保障資源配置,完善校園功能,體現以人為本,走投入少、效益高的現代校園建設之路,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
1)建設一流的設施。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將節能環保理念滲透到各項建設中,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技術、產品和設備,打造一流的節能環保設施,提高資源使用效能。
2)營造一流的環境。在抓好建筑、道路、景觀等硬環境建設的同時,突出抓好軟環境建設,營造團結、友愛、和諧、純潔的內部關系;培育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弘揚科學精神、奉獻精神;提供特色鮮明、優質規范的服務保障,實現環境育人的綜合效益。
3)實現一流的管理。堅持抓管理促節約,向管理要效益,大力加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精細管理,建立健全科學、長效的規章制度體系,形成各負其責,互相參與,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運行機制,使資源節約、愛護環境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院校教學科研保障和后勤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優美的環境,這是衡量搞好教學科研保障、抓好后勤建設管理的重要質量標準,必須始終做到“三個堅持”:
1)堅持把節約資源作為檢驗工作績效的重要標準。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的基本要求。要把投入產出比、資源共享率、單位能耗量等作為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指標,防止“重投入、輕產出”“重建設、輕管理”等浪費資源現象的發生。
2)堅持把改善環境作為檢驗工作績效的重要標準。把綠化覆蓋率、建筑能耗率、“三廢”達標率等環境指標,列入教學科研保障和后勤管理績效的評價體系,防止各項建設和活動破壞環境,損害人體健康,提高校園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堅持把優質服務作為檢驗工作績效的重要標準。要把服務意識、服務態度、服務技能的好壞以及教職員工滿意度列入服務保障工作的檢驗指標,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營造和諧友好的人文環境。
廣大教職員工是辦校治學的主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是每一位教職員工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廣大教職員工積極參與,自覺把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作為日常工作與生活的行為準則。
1)把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作為道德規范。節約資源、愛護環境是發揚傳統、培育美德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廣大教職員工遵守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要強化廣大教職員工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養成“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道德品質,形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2)把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作為工作要求。節約資源、愛護環境是每一位教職員工的政治責任和工作規范。廣大教職員工要強化節約、環保意識,養成嚴謹務實作風,在工作中厲行節約,在保護環境中推進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3)把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作為生活習慣。節約資源、愛護環境既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精神。廣大教職員工要把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作為科學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自覺養成節約消費、科學消費、文明消費、綠色消費的良好生活習慣,形成人人節約資源、人人愛護環境的濃厚氛圍。
[1] 劉鑫芳.如何使構建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深入校園[J].中國環境管理,2006(6):50-51.
[2] 何鏡堂,郭衛紅,吳中平.現代教育理念與校園形態[J].建筑師,2004(1):38-45.
[3] 鄭聚才.淺議生態校園規劃[J].山西建筑,2009,35(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