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佳
19世紀末至 20世紀上半葉,在上海、漢口等開埠城市中,出現了一種中國傳統院落民居與西方近代聯排住區相融合的獨特居住形式。這種住宅形式,在上海等地被稱作里弄,而在漢口被稱為里分。這些聯排住宅既有緊湊的布局形式,又取得較大的面積和較多的居室,順應了當時剛剛遷出舊式民居的人們的需要,因而成為當時這些城市較為重要的一種居住形式。
武漢里分住宅作為近代聯排住宅的典型代表,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反映著獨特的“漢派”住宅建筑風格。武漢近代里分住宅的發展過程按時間可分為產生(1861年~1910年)、興盛(1911年~1937年)、尾聲(1938年~1949年)三個階段。之后單元型住宅普及,這種住宅形式便基本沒有再出現,里分住宅也因此成為武漢近代建筑文化的一個符號。
這些里分住宅經過近百年的歲月洗禮,漸漸出現了缺失、老化等現象,留下歷史的斑駁印跡。例如很多住宅的石庫門局部破損、部分墻體粉刷層脫落、線腳不再完整、內部結構不能適應其繼續承重的要求、墻體的局部開裂以及墻裙勒腳由于常年反潮被腐蝕等等自身物理因素,使這些建筑本身就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這些住宅雖然在一百多年前占據著武漢最好的居住地段、環境和配套設施,但時至今日,它的基礎設施已不再適合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甚至成為令許多居民頭疼的問題。居民的構成也由以前的社會中上層人士“單門獨院”的形式變成現如今的多戶居民同在一個屋檐下的擁擠狀況,并且其人員構成也成為了以社會底層人員、老戶的“老漢口”占大多數,形成類似上海老里弄住宅中“七十二家房客”的局面,居民自主的加建、改建等人為作用因素使居民的居住狀況與里分住宅保護之間的關系有了沖突。
而另一方面,伴隨著城市建筑的高速發展,武漢的城市面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在現代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由于改善市政設施、拓寬道路、改造危險簡陋房屋等措施的大量實行,必然對這些處于城市中心區的歷史區域產生負面影響。一些地方政府、開發商單純的采取一刀切、大拆大建的做法,使一些有著近一百年歷史的傳統歷史街區頃刻間變成塵埃。例如在江漢路附近的花樓里等里分住宅區,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一夜之間,一片歷史街區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和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武漢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著大量的舊城改造問題。地處武漢中心城區的大量里分住宅片區,已經處在這樣一個關口:是拆除還是保護,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里分住宅是武漢獨有的“漢派”住宅建筑文化的代表,在武漢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中,里分住宅作為反武漢歷史文脈的重要一環,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不管是在城市尺度、建筑層面以及細部構造等方面都應該采取積極態度來對里分住宅進行保護與更新。
所謂保護,不應該僅僅是維持里分住宅的現狀,被動的延長其壽命這么簡單而已,而且,這種手段在實際當中也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我們所要保護的,應該是傳統里分住宅區的歷史和文化氛圍,適當的加入具有時代氣息的形式內容,使其傳統的韻味得以更好的表現,通過一定的修復和改善使其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更新是城市發展的必要手段。然而,更新也并非意味著推倒重來,割斷歷史的建設。歷史地段固然是城市的組成部分,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但同時它也是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甚至是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
因此,在對近代里分住宅的態度上,其保護與更新應該是一個統一的概念。保護,是為了使里分住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更好的發展;而更新,則是為了更好的展現里分住宅原有的魅力。
1)街巷關系。傳統的里分住宅街區,常常由主巷、次巷、支巷等寬度不等的小巷子串連而成,構成一個歷史街區的基本骨架。也正是這種脈絡成為里分住宅最具人氣的所在,是里分住宅街區富有生命力的基本構成要素,對于傳統的歷史感受也是從這些小街小巷開始的。雖然基本的街巷關系并不是一個可以觸摸的實體,只是一種負或者虛的空間存在,但其基本尺度關系、建筑圍合關系等構成了其基本形制,對其的保護是不容忽視的,它是對于傳統里分住宅能構成街區這樣一個區域不可或缺的要素。
2)里分住宅基本形制。典型的里分住宅由前天井、起居室、臥室、后天井等構成,層高較高,符合傳統中國人內向保護自身的建筑需求,高大的山墻對周圍的隔閉,以及這種形制帶來的夏季具有良好穿堂風通風,冬季又可以保溫等良好的生態特點,降低了建筑自身的能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且對于現代居住建筑的設計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
3)對基本構件的保護。傳統里分住宅許多構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例如里分住宅中的石庫門,其門框、門板、銅門環等有著強烈的中國傳統特色,而其門楣等處一般都有三角形或圓弧形西式山花與線腳裝飾,有著十足的西式風格,兩種風格的建筑細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對于像這樣的構件細部,也是應加以保護的。
1)基于街區層面的更新。在這方面,上海的里弄街區改造項目“新天地”無疑是一個典范。該項目對待歷史街區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盡量保護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空間。但這種保護并不是一味的保留,而是帶有選擇性和時代性。帶有選擇性,是因為它保留的是該歷史街區最為重要的幾條巷道空間而非全部,因此可以說是對于骨架中的最重要構架組織的保護,而對于部分支巷等末節結合改造或予以舍棄。帶有時代性,是因為它在保留了街區基本肌理和基本空間序列的同時,還充分考慮到了現代城市人生活中開放性的一面,在主巷寬度上的擴寬,以及在局部開放小型的廣場空間,設置噴泉節點等做法,賦予歷史街區新的活力,具有時代特性。這種做法對于武漢里分住宅區域的更新具有極為重要的借鑒作用。
2)基于里分住宅形制的更新。里分住宅如若改造后仍用于居住,其天井等傳統要素應基本不變,這樣其良好的生態學效應仍可以發揮,但必須改變一戶多住的現象,改善生活基本設施,還住戶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而另一種方式是置換與重構其功能空間以滿足現代的需求。這種方法往往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對空間進行重新劃分與組合,從而達到現代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可以在一些里分住宅以前是天井的部分用鋼結構與玻璃等材料加設天窗或天棚,則可以改造成咖啡廳或者小型畫廊等空間,這樣的做法既滿足了現代功能的需要,也創造了新的富有情趣的空間。還有一種是建筑單元整體的加建,加建的基本原則是與原建筑形成強烈對比或相對協調。與原有里分住宅風格保持一致,從形式和材料上與原有里分住宅取得一致,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風格。與原有里分住宅形成對比,則是對歷史尊重的另一種表現,這種方法雖然在材料、造型、技術手段、色彩等方面都是采用新的方式,但正是這種新舊之間的對比,更能讓人看到時代的印記,歲月的變遷。
3)基于建筑構件層面的更新。在大的歷史氛圍不變的前提下,對于建筑構件更多的可以是修復,但類似“修舊如舊”的做法在大規模的里分住宅區域改造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部分破損嚴重并具有一定實用功能的構件,采取局部修復或置換新內容的方式,例如一些里分住宅中的具有遮陽功能的木百葉,老化嚴重,可以對局部仍利用木料進行修復或者結合現在的使用功能,改成金屬百葉。另一種方式是保持構件原樣,如前文提到的石庫門,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歷史區域的氛圍營造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并非像百葉一樣重實用功能,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符號,更多的應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如防潮技術,加固技術)力求表現其殘缺但真實的一面。
建筑是有生命的,穿梭于里分住宅的巷道中,一幅幅生活的畫卷撲面而來,這才是武漢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在,里分住宅的保護與更新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還體現在建筑人文價值的延續與城市文脈的保護與發展上。
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普遍問題,相對于一味的大拆大建,改造和再利用無疑是一種可以減少材料與能源消耗的方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思路的體現。武漢里分住宅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建筑文化,在城市高速發展的今天,對里分住宅的保護迫在眉睫。
只有更好的對其加以保護和更新,才能使里分住宅這種武漢特有的建筑文化形態得以更好的延續和發展,展現其獨有的建筑文化魅力。
[1] 李百浩,徐宇甦,吳 凌.武漢近代里分住宅發展、類型及其特征研究[J].華中建筑,2000(3):116-117.
[2] 羅小末.上海新天地廣場——舊城改造的一種模式[J].時代建筑,2001(4):24-29.
[3] 鄭 潔.武漢里分的保護與改造[J].長江建設,2004(2): 45.
[4] 王瞻寧.武漢里分民居的人文價值與再生方向探析[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9):4-7.
[5] 常 芳.武漢里分的歷史情結與保護[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9):23-24.
[6] 李百浩,黃 立.傳統城市地區城市設計的意義初探[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2(10):28-31.
[7] 張復合.中國近代建筑研究與保護(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8] 宣 煒.歷史建筑保護和再利用的“新天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18-119.